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明清是我國書法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之一。明代書法以崇尚傳統法帖、注重字體態勢為基本特徵。清代“館閣體”達到極點,金石拓片成為書法臨摹的全新範本,蘊含金石隸趣的書法面世,影響極其深遠。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絲路重鎮張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之地。許多文人騷客揮毫於此,寫意抒志,留下了不少珍貴的墨跡。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書法作品160餘件/套,其中珍貴作品20餘件/套。這些作品包括橫幅、中堂、冊頁、拓片、冊頁等形式,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表現方法和審美意趣,多角度體現了明清文人書法道法自然,師古拓新的創作風氣,具有深厚的藝術造詣。

明 楊一清楷書詩箋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楊一清(1454—1530)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漢族,南直隸鎮江府丹徒(今屬江蘇)人,祖籍雲南安寧 。成化八年進士,曾任陝西按察副使兼督學。為官五十餘年,官至內閣首輔,號稱“出將入相,文德武功”,才華堪與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長方形詩箋,由兩段白宣接粘而成,楷體墨書三首古體詩,其中二首七律,一首五言絕句,引首書:“洮岷道中”,款落:“一清附錄求”,無鈐印。書法古樸稚拙,氣韻流暢,筆法生動活潑,字裡行間透射出磅礴雄氣,與詩之意境匹配和諧,詩中道出了洮岷道中山川地理,風土人情,政治禮教,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欲振山河的豪情狀志。

明 董其昌行書八言聯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畫山水,其畫風筆意安閒溫和、清新秀麗。

紙本墨筆行書八言聯:“將清九垓馬若龍虎,功成再射雪正崔嵬”,句出顏真卿書《裴將軍詩帖》,是對裴昱將軍英雄氣概的高度讚美。上聯押一枚長形朱文引首章。下聯款署:“董其昌”,後鈐二印,上朱文篆字“臣董其昌”,下白文篆字“大宗伯印”。書法姿意挺拔,遒勁有力。

清郭朝祚行書橫幅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郭朝祚,號碩齋,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善畫。歷仕清代康、雍、乾三朝,官至國子監祭酒,建樹頗豐。

宣紙墨筆行書橫幅,所書“雲林日本朝畫山林水石……其佩服數君若是”共七十四字,內容為倪贊對趙榮祿、黃子久、王叔明山水畫家的評論。其書法穩健蒼勁,氣韻飛動流暢,頓挫有度,筆勢粗曠豪放,一氣呵成,弛騁縱橫,章法嚴謹疏朗,頗具美感。橢圓形引首章朱文篆書:“山牧堂”;落款:“郭朝祚”;後鈴有兩枚方章,上白文篆書:“ 之章”,下朱文篆書:“汾州郭氏”。

康熙西山爽氣行書中堂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愛新覺羅·玄燁(1654.5.4——1722.12.20),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紙本墨筆行書體,詩文為五言絕句,自"霏翠連群岫…萬象入洪鈞"共八句四十字,豎式書寫,裝裱款式為中堂長方形,帶天杆地軸,落款:"西山爽氣",下蓋兩方印,一方"養慎東序",一方"循具玉黃",皆為篆體朱文;右上方引首鈴章為橢圓形篆體朱文"承華"二字.通篇筆法婉麗遒勁,氣勢雄偉迭宏,結構嚴謹,韻律儒雅,充分展示了一代君王傑出的書法藝術造詣。

清 毛升漢行書四條幅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毛升漢,張掖人,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歲貢生,著名書法家。學顏魯公書法,當時張掖大部分廟宇都有他寫的匾額。毛升漢書名滿西北,民間有“家有毛字不為貧”之說。

白宣墨筆行書,四吊屏,每幅均有相同引首朱文章一方和朱文底款方章二方。其中兩幅書對聯,另兩幅書名言哲理,筆力遒勁質樸。

清 劉墉行書對聯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劉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 劉統勳長子。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在中國書法史上,與翁方綱、成親王、鐵保譽為“翁劉成鐵”四大家。

白宣墨筆行書,對聯內容為:“海鴻戲墨朝臨帖,慕火凌雲夜校書”。筆墨圓潤流暢,豐碩遒偉,反映了作者浸情筆精墨妙的書法意趣。上聯有鈴首朱文印,散暈不清,下聯款題:“石庵”二字,下方有朱文“劉墉之印”和“石庵”章。

清 左宗棠行書對聯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左宗棠,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清朝後期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白宣墨筆行書,對聯內容為"數笏山存石意思,一蘞花得月精神",下聯落款"左宗棠"三字,押朱文疊篆兩方印,其中一方"東閣大學士章",另一方難以辨識。

清 光緒十七年熙麟金粉書經冊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經冊以複合紙精板製成,厚1毫米,兩頁摺合為一冊,單頁長27.2㎝,寬13.8㎝,面以白宣紙、內以藍色紺青紙裝裱,四邊內外用鏽紅色紙條勾框裝飾。內用金粉工楷豎寫經文,每頁分作六行,每行分2—20字不等,行距間隔1㎝,天頭空7.5㎝,地格空2.5㎝。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此經冊系晚清光緒十七年(1891)二月十七至三十日,由御史翰林院編修熙麟書寫。通篇蠅頭小楷,工整嚴謹,字體“方正、光沼、等大”,是典型的“館閣體”書法,莊重典雅。所書內容皆為佛教典籍,有《金剛經》、《般若心經》、《觀世音救苦經》等十餘部,由此見其虔敬禮佛之心。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明清時期 “館閣體”的盛行。科舉考試要求試卷上的字寫得整齊劃一,文體、書體皆力求典重工緻,明代稱這種楷書為“臺閣體”,清代稱“館閣體”。館閣體是在楷書的基礎上以歐陽詢、趙孟頫書法風格為主演變而成,特徵就是工整規範易於識別,常被說成“烏、方、光”,筆法精到、韻味生動,顯現出凜然正氣,深受明清帝王的喜愛。

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明清精品書法賞析

書法是語言形式的昇華,是文字書寫的藝術。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甘州區博物館館藏書法作品古雅秀麗、淳樸渾厚,充分彰顯了明清書法家的傳統功底和獨特魅力,既是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又是寶貴的文物藝術珍品。我們在多角度的怡情審美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好好珍惜、保護利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