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阳率队检查我市巡逻防控和社戒社康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


李建阳率队检查我市巡逻防控和社戒社康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


10月25日,昆明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李建阳组织召开全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各县(市)区,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党(工)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局长、综治办主任一行60余人,现场检查我市新一轮巡逻防控勤务、社戒社康和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云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昆明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周建忠出席会议。


李建阳率队检查我市巡逻防控和社戒社康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


李建阳率队检查我市巡逻防控和社戒社康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


在昆明市公安局呈贡警务营区,李建阳一行观摩了市公安局巡逻防控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实战功能演示,听取新一轮巡逻防控勤务工作汇报。

李建阳对昆明市公安局“三网”叠加、网格布警、分级设防、联动响应巡逻防控新格局予以高度评价和认可,要求昆明市公安局在现有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做法,试点固化警力部署,进一步提升街面应急处置能力。


李建阳率队检查我市巡逻防控和社戒社康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


李建阳率队检查我市巡逻防控和社戒社康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


在盘龙区联盟街道办事处,李建阳一行听取联盟街道吸毒人员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盘龙公安分局VID视频大数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管控模块等系统应用介绍,实地察看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区和禁毒预防教育宣传园地,与成功戒断毒瘾人员亲切交谈并提出殷切希望。


李建阳率队检查我市巡逻防控和社戒社康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


李建阳率队检查我市巡逻防控和社戒社康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


在昆明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李建阳一行听取昆明市创新 “公医、公卫”双向合作模式,破解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难题的工作情况,实地察看了病残吸毒人员医疗救治区工作开展情况。

李建阳对市公安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开展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昆明样板”工程高度赞扬,对“公医、公卫”双向合作模式、“即参即保、即保即结算”全员参保工作机制、病残吸毒人员转戒司法长效机制和善后处置机制给予充分认可。

新闻链接

昆明公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破解社会综合治理难题,创新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昆明样板”

李建阳率队检查我市巡逻防控和社戒社康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


按照国家禁毒委,省、市党委、政府和公安部、省公安厅的相关要求,昆明公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017年12月向市委、市政府申请恢复公安强制隔离戒毒职能,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上升为民生保障工程高位定格,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力推进;2018年2月9日正式启动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工作,打造构建全省示范的“公医、公卫”双向合作模式,创新全国首家“即参即保、即保即结算”全员参保工作机制,推进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滞留社会面上病残吸毒人员明显减少,得到有效医治;全市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发案率明显降低,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

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完善制度规范,职能部署协调联动,有效破解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难题。昆明市禁毒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的批示要求,牵头综治、公安、卫计、民政、司法、财政、发改、人社、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围绕场所建设、机制保障、人员编制、管理机制、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善后处置等,推动出台《昆明市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工作实施办法》《昆明市病残吸毒人员死亡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明确市级各相关部门在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中的职责任务,确保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市公安强制戒毒所原有设施设备基础上,由市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医疗设备和安全设施,确保场所内部安全。

二是建立全省示范“公医、公卫”双向治疗合作模式,破解病残吸毒人员应收尽收难题。市公安局针对收治收戒工作实际,深入外地走出去学习借鉴、归来后引领超越,推动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全省具有示范效应、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公医、公卫”双向治疗合作模式,做到病残吸毒人员应收尽收。市卫计委指定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设立“重症及传染性疾病医疗救治专区”,设置病床50张;在市公安强制戒毒所成立“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公安强制戒毒所医院”,设置病床160张。医院负责病残吸毒人员入所体检、出具体检报告,按身体状况分类进行管理,形成普通患病戒毒人员在场所医院救治、危重及传染病戒毒人员送医院专区监护治疗的“双向”治疗格局,有效突破了戒毒场所医疗能力水平低下,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难的瓶颈问题,做到应收尽收。

三是建立全国首家“即参即保、即保即结算”全员参保工作机制,破解医疗经费保障难题。为落实经费保障,“两个办法”规定了病残吸毒人员医疗费用“社会保险报销+民政救助+财政兜底”的保障制度。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昆明市公安局下发《关于强制隔离“病残吸毒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有关事项的通知》,建立病残吸毒人员医疗费用“社会保险报销+民政救助+财政兜底”的保障制度。对病残吸毒人员办理参保登记不设等待期,参保次日即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待遇。云南省户籍已参保的直接续保,未参保以及外省户籍人员现场办理新医保手续,实现“全员参保”。在市公安强制戒毒所设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点,统一为收治管控的病残吸毒人员办理参保手续,及时对产生的医疗费用进行结算,实现病残吸毒人员“即参即保” “即保即结算”一步到位。目前,市级财政已为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投入专项资金500余万元。

四是建立病残吸毒人员转戒司法长效机制,确保戒断巩固成效,破解场所管理潜在风险难题。面对病残吸毒人员收治量大、收治管控场所有限的难题,昆明市公安局严格按照《戒毒条例》规定,积极与省戒毒管理局进行协调对接,联合下发《昆明市病残吸毒人员转戒工作实施细则》,明确病残吸毒人员通过戒断康复治疗后转至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继续进行戒断巩固。通过对前期转戒工作的不断磨合和总结,建立了每周定期转戒病残吸毒人员和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的长效机制。已累计移送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1544人。

五是建立健全善后处置机制,破解病残吸毒人员正常死亡处置难题。建立科学的戒毒管理模式,依托“和谐家园”戒毒康复社区,为病残吸毒人员提供就业技能和康复劳动岗位,培养其自食其力的生活能力,使其和近亲属重拾信心和希望。市公安局按照《昆明市病残吸毒人员死亡处理办法》,制定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细化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明确处置的范围标准和规范流程,完善病残吸毒人员正常死亡的善后处理工作。一旦发生病残吸毒人员正常死亡事件,市公安强制戒毒所迅速通报情况并做好证据固定工作,辖区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市第三人民医院出具完备的诊疗记录及死亡原因医学鉴定,调查结束后协调民政部门在合理范围内依法依规帮助死亡人员家属解决相关诉求,既有效维护了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和政府公信力,也提升了党委政府为民利民亲民的良好形象。

工作成效:开展病残吸毒人员收治收戒工作,既解决了其自身的脱毒治疗乃至生存问题,也减轻了政府、社会及其家庭的负担,为病残吸毒人员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和脱毒脱贫创造了条件,有力促进了社会治安的持续好转,社会效果非常明显。病残吸毒人员收治收戒工作开展以来,昆明市刑事总警情降幅达三成,吸毒人员涉案占比大的警情大幅下降,全市社会治安呈现“12降13升”良好态势。病残吸毒人员经过脱毒治疗、医疗医治和教育校正后,主动联系家人、决意悔改的达90%以上,获得亲人谅解,家庭关系得到正常修复的达80%以上。

昆明市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解决了病残吸毒人员“收”与“治”的难题,为全国、全省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各级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全国各地共有15批次600余人次到昆明参观考察,部分大中专院校申请将昆明公安强戒所列为禁毒教育基地。10月23日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公安禁毒工作会议,与会代表现场观摩昆明市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模式,学习成功经验,并给予充分肯定。


昆明公安深化新一轮巡逻防控机制改革重组,打造街面巡逻防控勤务“昆明模式”

李建阳率队检查我市巡逻防控和社戒社康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收治工作


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公安机关“巡逻防控力量不足、方式单一、效能不高”等难题,昆明市公安局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驱动,注重机构重组、机制创新、勤务改革和科技应用相结合,2018年6月1日和10月1日分别启动市局、分县局新一轮巡逻防控勤务,构建派出所基础巡逻防控网、分县局重点区域控制网和市局反恐处突应急网,打造“三网”叠加、网格布警、分级设防、联动响应的昆明公安巡逻防控新格局。

一是重组巡特一体化管理体制

按照“市局党委管总、巡警管建、特警管战”的思路,实行巡特一体化管理体制,市县两级巡特警实行条块对口管理,解决巡警、特警职能交叉、权责不清问题。市局层面,巡警支队负责全市巡逻防控工作统筹、规划、指导、考核;特警支队负责全市范围社会面巡逻防控、接处警、应急处置、维稳处突和技能培训。分县局层面,成立巡特警大队专职开展巡逻防控、接处警、应急处置、维稳处突和督导考核等工作。

二是依托辅警人员管理“两个办法”破解警力难题

争取市委、市政府政策支持,出台昆明市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和《工资待遇及经费保障暂行办法》“两个办法”;以贯彻落实“两个办法”为契机,加强巡逻防控辅警人员招录,同时整合机关警力资源,按照“市局1200人,主城四区各600人,呈贡、安宁各260人,晋宁200人,其他县区各100人”标准组建巡逻防控专业队伍。

三是重建“三网”叠加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

创新市、县、派出所三级分层布防模式,构建市级反恐应急处置网、分县局重点区域控制网、派出所基础防控网“三网叠加”网格化巡防体系。市级反恐应急处置网由市局特警支队组织实施,对城市主干道、治安复杂区域进行补点叠加,将武装处突单元、机动巡逻车、春城骑警分层次进行部署,履行“守点、巡线、防面、快反”职责,加强主城区应急处突、疏堵保通、社会面安全防范和警情处置工作。县市区重点区域控制网由各县市区公安局巡特警大队组织实施,以党政首脑机关、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为点,以主次道路为线,以街道(社区)为面,重新规划分割辖区巡逻防控区域,实现巡控警力与街面警情相匹配、整体防控与重点整治相结合、精确打击与主动防范相呼应、日常接处警和应急处突相融合。派出所基础防控网由派出所按照属地原则,探索创新社区警务与巡逻防控工作相结合的“社巡合一”工作机制,发动街道(社区)治保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内保力量、物业小区保安等社会力量,组建专职辅警巡逻队、社区巡逻队和群防群治义务巡逻队,合力开展社区防控和警情处置工作。

四是建立“三级”实战化接处警指挥调度机制

出台市、县、派出所三级公安机关接处警指挥调度规范,构建横向联勤互动、纵向贯通所队民警的扁平化指挥调度体系,提高警情处置精准化、专业化、高效化水平。市局110指挥中心可以对全市巡逻防控警力进行直接指挥调度;县市区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可以对本辖区布点的市、县两级巡特警和派出所进行直接指挥调度;派出所勤务指挥室实行“值班接警、指挥调度、信息研判、视频巡逻”四位一体运作模式,接受市、县两级110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并统筹调度辖区资源开展治安防控和接处警工作。全市巡逻车辆和武装处突单元配备车载PDT、4G图传终端,实现警力上图、精确定位、实时监控、可视调度。各分县局巡特警大队处警量必须达本局辖区接警总量60%以上,简易纠纷及救助类警情现场办结率必须达70%以上。

五是建设巡逻防控科技应用体系

建成全省首家巡逻防控勤务指挥中心,集成大屏显示、扩声、电视电话会议、UPS供电、集中控制、指挥调度等终端系统,硬件配置及配套设施全省一流。建立巡逻勤务网上监督管理机制,实行动态勤务报备,实现全市巡控布局、巡逻力量、勤务状态一图展现,接处警、巡逻盘查、堵卡查缉等数据自动生成;与市局110指挥中心、合战中心共同建立警情动态监测、防控同步调整、重点分类指导的情报导巡机制,实现可视化指挥、数字化决策、精准化指挥、数据化管理、智能化监督。

工作成效

一是社会面见警率实现大幅提升。全市新增街面巡逻防控警车170辆、警力(含辅警)近6000人,巡逻防控警力占全市警力近30%,警力增长98.5个百分点;每天保持5000名警力、365辆巡逻车、166个治安警务亭、124个春城骑警骑巡组、109个治安卡点、36个武装处突单元屯警街面、动中备勤,主城区布警密度由原来2.4人/平方公里跃升至10.1人/平方公里,社会面见警率大幅提升,跃居全国前列。

二是治安控制能力实现大幅提升。新一轮巡逻防控勤务启动以来,开展机动巡逻157万公里、徒步巡逻3.8万公里,处置各类警情37.7万起,救助服务群众5.8万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3250人。街面违法犯罪同比下降27.6%。

三是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大幅提升。街面处警半径大幅缩减,平均响应时间由原来的20分钟缩短至3.8分钟,全市110重大敏感警情3分钟快反到达率达90%以上。

四是街面警情实现大幅下降。新一轮巡逻防控勤务启动以来,全市公安机关接报刑事警情同比下降30.9%,其中街面实施暴力伤害警情同比下降26.6%、“两抢”警情同比下降64.9%、盗窃警情同比下降37.9%、扒窃警情同比下降53%,全市街面警情呈现“九降”良好态势。

五是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提升。“随处可以见到警察”提升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随时可以向警察求助”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今年一、二季度全市群众安全感调查综合满意率为91.83%、92.16%,同比分别上升6.83、7.16个百分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