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工資不上限:攀附公共財政的「吸血者」?

國企工資不上限:攀附公共財政的“吸血者”?

重慶審計發現,部分重點國企工資及福利性支出不規範,存在工資發放總額超標、多計提職工福利性基金等問題,涉及金額上億元,還存在少繳稅金現象。(《重慶晚報》7月22日)

既然是企業,只要人家能賺錢,工資發多少,當然有權自己說了算。所謂“工資發放總額超標”的說法,的確有些管得太多。不過,工資作為企業的一項成本,顯然不能隨心所欲想發就發,更不能想發多少就發多少。事實上,即便是對於民營和私營企業等工資不必有太多限制的企業,工資也同樣有其形成機制,要想多發工資和提高福利,當然要經過必要的程序,至少要獲得股東的同意才是。國企同樣也是企業,類似的程序當然毫無道理被省略。

事實上,國企本質上其實是公共財政投資獲利的途徑,既然國有企業的投資來自公共財政,那麼,國有企業的利潤和受益當然也應該由公共財政享有才是,而公共財政來源於全體納稅人,從邏輯層面而言,全體公眾其實都是國有企業實際意義上的股東。而從企業經營視角來看,工資和福利毫無疑問將計入成本,任何成本開支的增加,其實都意味著同等利潤的下降,也即股東權益的損失。既然如此,國企工資與福利固然需要尊重市場,與時俱進,但卻必須符合規定,至少也應尊重股東的意見。以這一標準來衡量,重慶市部分重點國企2008年多計提職工福利性基金高達上億元,不僅是一種肆意侵佔股東權益的違規行為,更直接有悖企業運營的基本倫理。

而所謂部分國企“少繳稅金”,說白了其實就是明目張膽的偷稅逃稅違法行為。而從法律層面上講,企業逃稅,企業高管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事實上,即便撇開法律不論,從公共財政獲取投資的國企,到了該向公共財政依法納稅時,反倒玩起偷逃稅的伎倆來,如此只知索取的國企儼然已成攀附在公共財政上的“血吸蟲”。這些偷逃的稅款,是不是成為了國企的超額工資和福利,咱不得而知。但本該全民共享的國企收益遭遇非法截留,國企股東的權益遭遇侵佔和私分,卻是不爭的事實。

或許有人會說,國企職工既是國企的創利者,同時也是國企的股東,既然如此,國企超額髮放的工資和福利,既回饋股東,更激勵員工,一箭雙鵰也未嘗不可啊。不過,且不說國企職工作為少部分股東無權私吞私分利潤,筆者甚至並不相信這上億元真的會成為底層國企職工的工資和福利。事實上,以職工工資和福利計提,最終卻進入小金庫,甚至直接中飽國企高管私囊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這上億多計提的國企工資福利中是否存在貪汙腐敗,倒是更值得懷疑。

一言以蔽之,當國企成為部分既得利益群體的致富牟利的快捷通道時,其實已然背離了開辦國企的初衷與本意,國企成為攀附在公共財政上的“吸血者”也就不可避免。也難怪有人將國有企業戲稱為“損失國有化,利益私有化”了。國企究竟是誰的國企,這個最基本的問題,看來極有重新定義和澄清的必要。吳江新華報業網

我國將嚴控高收入壟斷國企工資額

據新華網消息,記者從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獲悉,我國將加快研究改革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嚴格控制高收入壟斷性國有企業的工資總額。就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報告表示,將繼續從“限高、擴中、保低”的思路出發,採取措施推動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證券時報網快訊中心)期待

期待國企工資準確“體檢”

一直以來,國企工資問題都是既敏感又熱門的話題。一些人認為,近年來國家GDP以兩位數的漲幅在發展,而工資水平並沒有相應的體現;另一些人則認為,國有企業老總工資與歐美接軌,職工工資與非洲接軌的畸型發展已成為新的社會不公。還有觀點認為,壟斷企業與非壟斷企業的工資差異已到了“天上人間”的水平;而另有觀點則認為,國企工資漲幅過快亟待加以控制……

這些說法迥異甚至相反的觀點,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下國企工資存在問題的複雜性。國企工資究竟是高了還是低了?老總的工資與員工的工資水平是否真有傳說中的那樣恐怖?不平衡發展的工資水平是否已開始影響到消費和經濟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下究竟應該先考慮效率還是公平?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一個科學而準確的調查結果來確認。這就如同一個生病的人,大家都說他的臉色不好、精神不佳、走路的姿勢有問題甚至眼神也有些病態,但總又說不清楚究竟是哪個器官出了問題,這個時候,進行一次全方位的定量式的體檢是非常必要的。

現階段的國企工資,就像是這樣一個病人!

國務院國資委14日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方國資委和中央企業對國有企業職工工資增長有關情況進行調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一次體檢的機會。之所以稱之為一次機會,是因為這樣的體檢,很可能出現幾種完全不同的結果,而最終的結局和效果,取決於有關部門的態度和方法。

如果僅僅是為了敷衍一下言論或安撫一下民意地走走過場呢,這樣的體檢,檢不檢效果沒什麼兩樣。以往類似的調查不是沒有搞過,除了消耗一些人力和報表打印紙之外,並沒有任何意義,但願這次不一樣。

如果確實有必須要把病因查清楚的決心和意願,大家不以應付的態度面對調查,這就為準確地分析工資病因提供了一種可能。但是,如果調查所看到的,不過是一張又一張的虛假報表和工資明細表的話,診斷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在當下某些國有企業的財務制度並不健全,工資收入還有太多擦邊球可以打的情況下,這種局面也不是不可能出現的。這就如同好醫生拿著爛儀器或錯誤報告單,得出錯誤的病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因此,決心和必要的技術手段以及長效的監測體系是缺一不可的。它得出的結果,直接決定未來工資增長和調控的機制是否公平有效。當然,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之下,國家對企業工資進行調控並非長久之計。從長遠看,調控國企工資的增長最終還得依靠成熟的市場機制,這需要將國企經營者逐步從黨政官員身份轉變為職業經理人身份(包括國企要擴大向社會公開招聘職業經理人的規模和範圍),同時打破國企職工事實上仍然存在的“鐵飯碗”,讓國企的工資成為真正的市場結果,才能真正醫好國企工資的病。這顯然不是一兩次體檢式的調查能做到的,但至少,客觀公正的調查結果,能為此打下堅實而充分的基礎。(四川新聞網-成都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