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事」的「相互保」

支付寶和信美聯合推出了“相互保”,市場反響強烈,誇好的、唱衰的,還有罵人的。我也來湊個熱鬧,寫點自己對“相互保”的看法。

“鬧事”的“相互保”

手拉手、“相互保”,中間站在支付寶。

第一個想法——“攪局者”。

銀保監會對於國家金融創新政策的態度和行動,還是有的。這是非常好的政策導向,對於未來保險市場的長期發展,從業人員應該從中能看到更多的希望。我想,這也是監管層為了應對未來3-5年保險業對外資開放,努力提升行業“自身免疫力”——畢竟支付寶的客戶流量在哪個行業裡都可以“跺跺腳、震三震”。“相互保”的鯰魚效應短期很明顯,長期看呢,效果還不確定,要看它後期運行情況。

“鬧事”的“相互保”

“相互保”能否成為攪動保險行業的“鯰魚”?

第二個想法——保險“原始人”

“相互保”是保險的原始形態——一人出事大家分擔。從保險的本質上來說,“相互保”更容易看到保險的“初心”。有了保障、風險可以轉移,總歸是利人利己的好事。在認可“相互保”初心的基礎上,我們再來討論一下它的商業形態。現代商業發展軌跡是從個體向有規模的組織演變,根本原因在於隨著市場經濟不斷擴大交易範圍,交易成本越來越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終出現了“法人”這種組織形式,界定了風險和責任邊界,大大提升了市場交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保險業的發展也遵循同樣的規律,這也是商業保險存在的基礎——能夠更為便捷高效地提供金融服務。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相互保”雖然提供了風險保障,但是商業形態的“返祖”,會讓消費者後續體驗不那麼“現代”,比如理賠需要一定公示期,如有異議,另行處理;再如參保年齡、理賠額度等等。很多文章都對“相互保”類似的細節做了剖析,大家可以看看。

“鬧事”的“相互保”

商業形態的“返祖”

第三個想法:攪局者的殺器。

終於在支付寶的“相互保”中,看到了區塊鏈在實際生活中的真實應用場景了,社交除了人和人的聯絡之外,還會包含著人和事的關係。人在社交網絡中的呈現可能與真實生活有區別,但是事情發生的客觀痕跡在區塊鏈的“加持”下,無法偽造和纂改。這種技術如果得到更多商業場景下的應用,並且與其他科技相結合,例如美國保險業巨頭之一John Hancock(恆康保險)基於可穿戴設備和智能手機追蹤健身和健康數據。在未來可期的將來,商業保險是否可以做到更為靈活、準確地篩選客戶、個性化定價?更可以準確、安全地屏蔽經營風險、道德風險?

“鬧事”的“相互保”

沒有人能夠準確地評價一項全新的事物

那才是真正商業模式的顛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