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寫好動作描寫 使文章因情而靈動

摘 要:文學是人學,記敘文當不例外,亦是以寫人為主。即使是偏重敘 事的文章,也離不開人,因此人的行為動作在敘事中佔了很重的比重。有不少 人在寫作實踐中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動作描寫在記敘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 用。因此,本文就動作的多樣性原則,一般性連續動作等一系列動作描寫的指 導,讓作者筆下的人物鮮活起來。

關鍵詞:習作 動作描寫 情書

一、遵循動詞多樣性原則,使動詞使用準確、貼切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裡有一段描寫父親爬月臺 的動作是這樣的: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 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 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 的淚很快地流了下來。

思考:一是短文中使用了哪些動詞,把它們逐一 找出來。看見、戴、穿、走到、探身下去、穿過、爬上、 攀著、縮、微傾、顯出、看見、流。二是上面有哪些動詞是重複使用的?只有兩處用到了“看見”一詞。三 是描寫父親爬月臺的動詞有哪些?有什麼妙處?手的 動作是“攀”,腳的動作是“縮”,上身的動作是“微傾”, 三個動詞寫出了父親的竭力、掙扎和不屈。於是,父 親努力的樣子浮雕一般清晰地刻入讀者的腦海,他那 肥胖的、狼狽的、艱難的背影,也定格成兒子心目中 長久的記憶。

從上面的分析,很容易就發現,一般能夠成為經 典的作品,對動詞的使用都極為考究,既要符合動詞 使用準確、貼切的一般性要求,還要遵循動詞多樣性 的原則,即在一篇文章中儘量做到不重複使用動詞。 當然,排比句和排比段除外。

再看古代文人創作,最知名的故事莫如《推敲》,詩人賈島就為“僧推月下門”中的動詞,到底用“推” 還是用“敲”,頗費思量。所以唐朝詩人盧延讓在《苦 吟》詩云感嘆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 動詞多樣性原則的遵循,迫使我們在寫作中始終 追求動詞使用的貼切和生動、形象。例如對我們在作 文中經常使用的“打”字,進行相近詞列舉。 (推、搡、敲、叩、擊、砸、觸、踹、踢、蹬、嗑、扯、 拖、拉……)

只要把“打”替換成括號裡的任一個動詞,就會 使一個空泛的“打”,變得更具體、可感,強化了動作 的分寸感。 從“打”字的替換訓練,我們自然可以總結出: 在作文中要儘量避免使用常人使用頻率過高的“高頻 詞”。 例如:吃——輕啜了兩口、猛吸了幾下、享用了 大餐、喝了幾口、緊吞了幾口、細嚼慢嚥…

二、寫好一般性連續動作,使文章讀來井然有序

先來欣賞老舍的《斷魂槍》的片段:

孫老者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把樓鴿都嚇飛起去。 拉開架子,他打了趟查拳:腿快,手飄灑,一個飛腳 起去,小辮兒飄在空中,像從天上落下來一個風箏; 快之中,每個架子都擺得穩、準,利落;來回六趟,把 滿院子都打到,走得圓,接得緊,身子在一處,而精 神貫串到四面八方。抱拳收勢,身兒縮緊,好似滿院 亂飛的燕子忽然歸了巢。

老舍在這個片段中就很好地體現了動詞多樣性 的原則。同時,老舍描寫的是孫老者一套完整的打拳 動作,這些動作是連綿不斷的,老舍也就按照拳路(動作先後順序)次第寫來,拳打得眼花繚亂,但我們讀 來卻井然有序,這就得歸功於老舍使用了“一般性連續動作”這一動作描寫技巧。 一般性連續動作的特點相比單個的動作,主要體 現在動作的連續性上,通常一個連續動作可以分解成 5 個以上的局部動作。像這趟拳,老舍把它分解成了 “一屈腰”、出腿、出拳、飛腳、飄在空中、滿院子打到、 抱拳收勢等 7 個連續動作。

再來看看丹麥作家尼可索在《征服者貝菜》裡的 一段舞蹈動作:

古斯達夫像一個野蠻人在跳一個戰爭舞,他張開 嘴巴,眼睛炯炯發光,向前瞪著。草地上只有他一個, 跳上跳下得像一個球,一忽兒用腳跟踏著跳,兩條腿 替換著踢飛腳,踢到頭那麼高,每一踢就發一聲尖喊。 接著他又騰空跳起,在空中轉了一個大身,掉下來的 時候,只停在一隻腳跟上,隨即像一個陀螺似的旋轉起來。

尼可索把古斯達夫的舞蹈動作分解成了幾個動 作: 跳上跳下、用腳跟踏著跳、兩腿替換踢飛腳、邊 踢邊喊、騰空跳起、空中旋轉、單腳獨立、旋轉(大致 為 8 個動作)。

看了這兩個片段後,我們似乎可以找到一般性連 續動作的特點: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演繹完一 個成套的動作,分解動作總數在 5 個以上。

三、使用慢動作,使動作呈現更清楚、更精彩

藝術總是相通的,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借 鑑其他門類藝術的創作手法。例如,神態描寫時,就 借用了電影手法“特寫鏡頭”。同樣在動作描寫中,許 多作家都將電影中的“慢鏡頭”融入進來,形成了一 種特定的表現技法——慢動作。 欣賞一段曲波在《林海雪原》中對奇襲百虎團的 小分隊戰士飛越懸崖的一段動作描寫:

當他確信無問題時,便全身用力地一收縮,然後 猛一伸張,雙腳向石壁猛勁一蹬,全身一縱,他就像 一粒小彈丸從巨石上射出去了,飛在空中,飛向奶頭 山的樹梢。戰士們頓時全身一驚,還沒來得及呼出一 口氣,小彈丸似的欒超家已掛在奶頭山伸過來的樹梢 上了。

欒超家飛越山澗的動作在一瞬間發生了,文章用 戰士們“還沒來得及呼出一口氣”來印證飛越時間之 短。那麼,這一瞬間發生的動作,同行的戰士們都沒 看清,怎麼才能精彩地向讀者描述呢?曲波就使用了 “慢鏡頭”的手法,把一個在一瞬間發生的動作,進行合理分解,放慢了給人們看。

“飛越山澗”這一個動作被分解成了幾個動作: 全身用力收縮、猛一伸張、雙腳猛勁一蹬、全身 一縱、射了出去、飛在空中、飛向樹梢、掛在樹梢上。

8 個動作一氣呵成,形成了飛越山澗的動作分解 示意圖,清晰地、真實地向我們講解了這一奇蹟是如 何創造的。 同樣在寫作中,什麼時候可以使用“慢動作”呢? 也就是說,要符合哪些要求才可使用慢鏡頭呢?在一 個極短的時間內發生的動作;不用慢動作,人們就來 不及看清楚;動作分解後,要足夠精彩,能調動讀者 的閱讀興趣。這三個要素中,哪怕缺失一個要素,就 不一定要使用慢鏡頭去表現。

四、引用互動描寫,使情節更有情

一般性連續動作與慢動作有什麼不同呢? ①時間上的區別:一般性連續動作發生的時間相對較長,慢動作發生的時間極短; ②觀察上的區別:一般性連續動作可以從容地看 清楚,慢動作在正常情況下很難看清動作的關鍵;

他們有哪些共同點呢?

①都屬於連續動作,一系列動作必須連續發生, 不間斷; ②一般都有 5 個以上的關鍵動作組成一套動作, 太少了就不符合“連續”的標準了; ③都是文章中描寫最容易出彩的部分,人們有較 強的閱讀興趣。

儘管不少同學都使用了動作描寫的技法,但總感 覺你們缺乏一種把握全局的能力,特別是在一個特定 的場景中,你們往往視野狹窄,只盯著描寫對象,而 漠視了其他人物的存在。這也是我們在習作中容易顯 得細節單薄的重要原因。 我們先來看一個互動的小片段:

父親的小狗到他飯碗裡搶飯吃,他便和小狗一同 吃飯。他咬小狗的耳朵,小狗啃他的鼻子;他吹小狗 的屁股,小狗舔他的嘴巴。(拉伯雷《巨人傳》)

在法國作家拉伯雷的筆下,由於著力於“父親” 與小狗互動的刻畫,一下子就將兩者的親熱勁兒表現 了出來,突出了“父親”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小狗百 般的寵愛。

過了一會兒,老師傅亮開嗓門說:“大家請注意, 機器要響了。”這時膽小的人立即閃開了;帶著小孩 湊熱鬧的忙後退幾步,用手捂住小孩的耳朵;我呢, 緊捂著耳朵,壯著膽兒呆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只見他 拿起一隻大麻袋,把炒米機的一頭放在袋子裡,左腳 使勁一踩,“轟”的一聲,白花花的爆米花湧入了麻袋。

這是一篇學生的習作,小作者就熟練地掌握了互 動的技巧,由老師傅一聲提醒開始,寫出了不同的人 面對巨響的不同表現:膽小的閃開了,帶小孩的捂住 小孩的耳朵,我緊捂耳朵靜靜地看著。

五、人格化無生命物體的運動,使事物更具靈性

大自然中除了人和動物、植物這些有生命的東 西,還有許多沒有生命徵象,但它們仍是寫作中需要 經常表現的對象,如風、雲、霧、雷、電、灰沙、陽光、 露水、氣味、味道、熱、冷,等等這些就是我們所說的 無生命物體。因為它們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 也是文學創作中必不可少的描寫對象。

忽然有一股青煙從嘴唇中央一個小小圓窟窿裡 直往外跑,隨即散開,又向空中疏疏落落慢慢地揮發, 變成了許多不整齊的灰色線條,一層透明淡薄的霧 氣,一些極像蜘蛛絲樣的氣體。(莫泊桑《俊友》)

一般情況下,對於動作而言,無生命物體都是動 作的接受者,有生命物體是動作的發出者。可是在莫 泊桑的這段描寫中,似乎青煙具有了生命一樣,成了 動作的發出者——煙成了“跑”“散開”“揮發”這些 動作的發出主體。這就是讓無生命物體具備了運動的 特質,像有生命的物體具備了主導性的運動意識。

事實上,這個片段表現的是女主人公在抽菸,吐 出了煙霧。煙霧是被人吐出來的。吐出煙霧是常規視 角,而煙霧從嘴裡“跑”出來,就成了非常規視角。 由此可以看出,無生命物體的運動就是在文學創 作過程中,人們站在無生命物體的視角,賦予它們以 生命的活力,讓它們有了意識的主導,從而使它們的 運動具有了情感的溫度。

在沉睡中的村莊的黑暗上空,銀白色的天際閃閃 發亮,群星中有一顆星是綠色的,像夏天那樣嫩綠, 從銀河的深遠處,從很高很高的地方,特別親切地對 著我閃閃爍爍。當我步行在遍地塵土的夜間大道上的 時空,它跟著我移動;當我在樺樹林邊,在幽靜的林 蔭下停步的時候,它也在樹叢中停住;當我走到家的 時候,它還在瞧我,從黑黝黝的房頂那邊親切而溫存 地閃閃發亮。

前蘇聯作家幫達列夫在《童年的星星》中,就賦予了無生命的星星以情感,讓它像人一樣,一直陪伴 著,成為我的一個密友。 從上面兩篇例文,我們發現,描寫無生命物體的 運動常用的修辭方法主要是擬人和比喻。人格化是無 生命物體運動的最根本的方法。

夜的香氣瀰漫在空中,織成了一個柔軟的網,把 所有的景物都罩在裡面。眼睛所接觸到的都是罩上這 個柔軟的網的東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像在白天 裡那樣地現實了,它們都有著模糊、空幻的色彩,每 一樣都隱藏了它的細緻之點,都保守著它的秘密,使 人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巴金《家》)

在巴金的筆下,香氣也能織網。 在周克芹的眼裡,晨霧也具有了靈性。 總之,一篇文章如果能恰當地使用表示動作的 詞,在遵循動詞的多樣性原則的基礎上,讓一般性連 續動作、互動、人格化 無生命物體的運動等 動作描寫技巧在文中 巧妙運用,作者筆下的 文章一定會更有情、有 靈性,更能吸引廣大讀 者的興趣。

(江蘇省揚州市花園小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