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60%的企业拒绝重返职场的创业者?

为什么60%的企业拒绝重返职场的创业者?

较之职场、创业以及再创业这三种情况而言,创业后重返职场应算是第四种人生,显然也是一种更需要勇气的选择,而这一群体(以下简称回归者)绝不在少数。在吴晓波频道发出的调查问卷中,仅2.3%的人选择了“身边没有重返职场的创业者”,也就是说身边存在回归者的概率高达97.7%。 那么,这个庞大而“隐秘”的群体重返职场,会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表现呢?

重返职场的创业者在面试时会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不同的HR在面对回归职场的创业者时,总是抱着相同的情感:纠结。

如果你问HR:面试时创业者和非创业者有差别吗?89.2%的HR会告诉你,有。从用人者的角度来看,回归者在面试中通常“谈吐沉稳”“处事更周到、冷静”“且整体素质、能力、意识相比普通职业都略胜一筹”,更重要的是,“他们更能从公司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因此,48.2%的HR非常赞同这些重返职场的创业者在职场上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

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你是否更愿意聘用有创业经历的面试者?59.5%的HR的答案却是:

No!

为什么60%的企业拒绝重返职场的创业者?

从赞赏到拒绝录用的过程中,HR的心理活动通常是这样的——

HR:他能长期且稳定地供职吗?不稳定,永远是创业者回归职场时最不利的因素。员工内心的不稳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更会直接致使公司成本增加。


HR:他能服从公司管理吗?对于公司的制度和管理服从度,回归者往往呈现两极化的状态。一种人在经历过挫折后总结经验,对自己有着更清晰地认知,这部分回归者认可自己的工作,到岗后会很好地融入,服从公司和岗位需求,且心态相对较为理性、低调;另一种却难以从众,始终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因此很难被管理,这些人反而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麻烦。


HR:他不会把我们当跳板吧?相比普通的职员,尤其是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重返职场目的性更明确。所以,部分HR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会刻意通过细节观察对方的人品,确保人品过硬,避免养虎为患。”因为正如调查数据显示,46.7%的创业者选择重返职场的原因是“想要有一个过渡阶段,充电学习”,他们对于资金、资源、信息、市场的需求很可能在未来与公司利益产生冲突。如果面试对象恰好是一个人品低下者,那么他给公司带来的风险无法预估。

所以,综合之前的两项心理博弈后,近六成的HR最终放弃聘用回归者。

但是,可以看出,在HR心中,“回归者”并不是具有原罪性的群体,“稳定与否”、“是否服从公司”、“品性如何”的根本在于应聘者是否已经转变身份认知,真正准备好进入职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遵循的是“人岗匹配原则”,也就是说,HR决定聘用的员工必须符合岗位的需求——技能和心理兼备。只要满足这两个需求,这一群体还是HR心目中非常不错的招募对象。

正是如此,回归者可能会被60%的企业拒绝,但是一旦被成功聘用,通常意味着——这将是一份还不错的Offer。

为什么60%的企业拒绝重返职场的创业者?

凭什么重返职场的创业者起点高?

“你觉得,回归者和普通职员身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被问及此题的HR和回归者们,都给出了惊人一致的答案:对公司的理解。一个人对于公司的理解,不是啃完彼得·德鲁克就能消化得了的,但这些从一线撤退下来的人,确乎有着真枪实弹的感受。

  • 回归者1号:说句不好笑的笑话,以前创业时,我每晚躺在床上就想,眼睛一睁一闭,一天的房租出去了。
  • 回归者2号:有一次,我们现在所在的公司开年会,有个BAT出来的人就抱怨,为什么我们高管要在北京开年会,而不去三亚呢?又不是承担不起。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
  • 回归者3号:没创业以前,把下属骂走了也没什么感觉,现在再把下属骂走,每天都在愁去哪里找这么个人。


普通职员所无法体会到的这些,而回归者更懂得站在公司角度去看待问题,尤其是在公司各项细枝末节的成本把控上——这一点是HR们和回归者们的共识。在这样的前提下,回归者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公司高管的上佳人选。正如那个提出“为什么不去三亚年会”的前BAT高管,大部分高管虽然先前在大公司小有所成,也很难真正从全局和成本上去理解公司——这是身为高管亟需却普遍缺乏的能力。

创业经历给了这一群体更能理解公司的眼界和思维逻辑,这也是在他们在回归职场时,通常能够获得一个较高起点的原因。并且,根据大部分HR的经验来看,这群回归者升职加薪的速度也普遍高于普通的职场人士。

为什么60%的企业拒绝重返职场的创业者?

除了回归者和HR普遍认同的“更能站在公司或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一点之外,调查问卷显示,在大部分普通职场人士眼中,回归者的职场优势也远远大于劣势。

在“你身边的回归者符合以下哪些特征”的多选题中,超过50%的人认为回归者“工作能力强”“抗压能力大”,超过40%人认为回归者“眼光长远”“资源丰富”等优势选项,而选择“强势、固执”的有28%,低于20%的人选择了“团队配合能力弱”“自由散漫”等劣势选择。

给别人打工和自己做老板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既然这些人这么优秀,为什么他们创业还会失败?正如前文提到“人岗匹配原则”,如果我们广义地把创业也视为一种特殊岗位的话,一个明显的推论就是,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

我们人人都会说:创业是件“九败一胜”的事,从而认定创业是“天时地利的迷信”。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一个比较残忍的版本,那应该是这样的:它虽然很美好,但也是很挑剔人的。所以如果“创业”这个岗位并不适合你,换一个岗位显然是更明智的选择。

那么,“打工仔”和“老板”这两个岗位究竟有何不同?

对于这个问题,参与本次调查的回归者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认为“当然是自己做老板自由,现在处处不痛快”,有人认为“现在每天晚上都能睡个好觉,不用操心这个那个,有什么不好”,也有人认为“现在很多公司的形态都是有创业性质的,所以也没感觉到什么差别,在这里一样也是在拼自己的事业”,等等。

每一个创业者心里都有一匹野马,但生活不可能处处是草原。对“老板”和“打工仔”问题的回答,最终都会落脚于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不论是职场、创业、再创业亦或是第四种人生——回归职场,我们总容易像庄周梦蝶一样困惑自己的存在,此时你必须想清楚以下两点。

第一,不论身在何处,就要遵从既有的规则,脚踏实地地做好岗位工作,“敬业”本身就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要是这一点都做不到,你恐怕什么事也不容易成,更遑论创业。

第二,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不是误打误撞、随心所欲。“贼心不死”、徐图东山的回归者如果聪明,在新职场的工作中,注意积累专业知识、了解发展动向、练习人际技能、提升管理水平,其实无不在为未来打基础、做准备。

想清楚了这两点,“既来之,则安之”看起来就不会那么消极和低调了,而是理性、睿智之选。在其位,谋其政,观其变。未来的某一天,发现自己真的是蝴蝶,那就离开并忘掉曾经的庄周,翩翩舞动、恣意江湖;如果认识到自己只是庄周,那就适时地砸碎旧梦,按部就班、巢林一枝。

为什么60%的企业拒绝重返职场的创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