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贤者正名——鸟博士评《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位居《史记》七十列传之首,按照惯例应该记载伯夷生平事迹,但全文九百多字,真正涉及伯夷事迹的却只有二百余字,其他部分都在抒发司马迁个人感慨。这种不按常理的写法让后人总感觉文段跳跃,乃至不知所云。国学大师钱钟书也说:“此篇记夷、齐行为甚少,感慨议论局其大半,反论赞为之宾,为传记之主。司马迁牢骚孤愤,如喉鲠之快于一吐,有欲罢而不能者;纪传之体,自彼作古,本士皆谓破例也。”与其他列传写法相比,《伯夷列传》确实属于破例之传,但原因未必仅仅是司马迁要发牢骚。而在于《伯夷列传》所处的首传位置,不仅要为伯夷、叔齐立传,还要写明为古代名人达士立传的宗旨。正是这双重目的,《伯夷列传》既是关于伯夷、叔齐的传记,也是《史记》七十列传的总传。

为贤者正名——鸟博士评《伯夷列传》

司马迁

《伯夷列传》开篇并没有写伯夷、叔齐的事迹,而是论述被古书详细记载的尧、舜、禹禅让事迹,然后笔锋一转,感慨夏商时期同样有禅让天下之德的许由、卞随、务光就很少见到记载,几乎湮灭无闻。与之相比,伯夷应该属于历史幸运儿,由于受到孔子推崇,被后人铭记。但所记载的也未必是事实,孔子称赞伯夷“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即认为,伯夷一生光明磊落心无怨恨,但在司马迁偶然发现的伯夷、叔齐临死前写的一首诗时,他深感历史记载可能是错误的,伯夷、叔齐也有怨恨:“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首诗大概意思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饥。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纣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神农虞夏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多么可悲啊,即将身赴黄泉,看来是命途多舛啊,这似乎是注定的!这里明显表达出伯夷、叔齐对贤人命运多舛、周武王以暴易暴做法的不满,因此,后人因孔子论述而识知的伯夷并不是真伯夷,而是假伯夷。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古代这么多贤人要不因无人记载和推崇而被人遗忘,要不就是记载的不真实而被人“误读”。

为贤者正名——鸟博士评《伯夷列传》

伯夷与叔齐

接下来,司马迁突然探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道德命题(文段有点跳跃)。但根据历史事实和切身体验,司马迁基本否认这个命题的真实性,现实社会是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好人无好报,恶人得善终,哪里有什么天道来维持正义。生存在这样无对错是非的世界,谁都会感到困惑,如同在黑夜里行走没有方向。但正因如此,这个世界特别需要能为世人指明正确方向的人,像伯夷、叔齐这类人不就是人间是非对错标准的载体,也许他们改变不了现实,但保留了可以改变未来的“星星之火”。如果这点火种也没有了,人类社会将彻底步入黑暗,永世不得翻身。而现在这些“火种”因没人记载就要湮灭,司马迁觉得有责任、有担当要为他们立传,让后人知晓他们,知晓人世的对错是非是什么?这就是《史记》开创纪传体叙事方法的根由。

为贤者正名——鸟博士评《伯夷列传》

史记

鸟博士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司马迁立传之本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