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沉迷暴力杀死全家: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16岁的迈克尔·贝弗和哥哥罗伯特·贝弗在塔尔萨郊区的家中杀害了他们的母亲、父亲、两个弟弟和5岁的妹妹。

少年沉迷暴力杀死全家: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当兄弟二人袭击妹妹时,44岁的母亲艾普莉来到卧室,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二人开始攻击母亲,艾普莉的头部、颈部和躯干被刺伤近50刀。

52岁的父亲大卫头部、颈部和躯干被捅28刀。

少年沉迷暴力杀死全家: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13岁的妹妹作证说,他们把她引诱到一间卧室,在那里兄弟二人割断她的喉咙,刺伤她的躯干和手臂,但是她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最小的受害者是5岁的维多利亚,他被捅了18刀。两岁的阿图姆在袭击中一直处于睡眠状态,没有受伤。

少年沉迷暴力杀死全家: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原本幸福的一家,迈克尔和哥哥罗伯特(红色衣服)杀害12岁的丹尼尔(右),7岁的克里斯托弗(左),5岁的维多利亚(粉色衣服)和他们的父母。他们13岁的妹妹(左二)和两岁的妹妹(坐在罗伯特的膝盖上)活了下来 (来自:正在扭思社)

19岁的迈克尔·比弗在塔尔萨县监狱服刑期间画了很多蜡笔画,他的蜡笔画上画的都是杀人情景和自己崇拜的杀人犯。周四,迈克尔被判处5个无期徒刑,而他哥哥罗伯特被判处终身监禁,没有假释的机会,此前他承认主导这起可怕的谋杀。

少年沉迷暴力杀死全家: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在自己的蜡笔画中,迈克尔把在科罗拉多州电影院枪杀平民的詹姆斯·霍姆斯(James Holmes)和邪教领袖吉姆·琼斯(Jim Jones)都列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画中一页还带有“白色力量”的红色法西斯标志。画中还展示了各种被杀害的简笔人物,每一页都贴上了“死亡”的标签。他还写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他和他哥哥决定谋杀他们的家人,其中包括5岁的妹妹。

少年沉迷暴力杀死全家: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迈克尔在庭审中告诉法庭,他们对家人的疯狂行为是由罗伯特策划的,迈克尔说哥哥罗伯特仇恨社会,仇恨所有人。

少年沉迷暴力杀死全家: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检察官敦促法官判处罗伯特终生监禁不得假释,他们认为迈克尔是这起家人屠杀案的自愿参与者,迈克尔也应该被终身监禁。经过计算,迈克尔的刑期总共为253年,在达到假释资格之前,他必须服刑至少二百余年。在被逮捕后的照片中,当时18岁的罗伯特·比弗(右)脸上竟然还挂着一抹笑容。

悲剧发生后,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个少年变得哪些残暴?他们又是什么时候产生了杀人的想法的?显然他们的父母生前浑然不知。

那么这里又推导出一个问题: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现自杀、伤害别人等一些严重状况时,往往想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因为这样的父母一直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少年沉迷暴力杀死全家: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1、你是否知道你的孩子每天在想什么?

大多数父母都是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或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现在的父母们习惯以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中国父母更是望子成龙心切,俨然成了孩子的课外班主任,全程监督孩子的学习。

当然,保证孩子的健康和生活,督促孩子学习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只是父母在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之外,也应同时关心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甚至比身体健康都重要,因为心理出了问题,身体必然会出问题!

上面的例子证明,孩子心理出了问题是多么的危险,家庭和社会有可能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少年沉迷暴力杀死全家: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2、你是否能走进孩子的心理?

一位高三学生的母亲说,她每天早晨五点起床,为孩子做早饭,七点送孩子上学,晚上陪孩子做作业到深夜十二点甚至更晚。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是一件大事,想法设法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她每天都感到很疲惫,为照顾好儿子提前办了退休手续。但尽管这样,孩子却并不领情,尤其到了高考前,孩子和她几乎是零交流,她想知道她如何做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理?

其实这位母亲为孩子做的都是生活和学习上的照顾,从母亲这方面讲是照顾,或许从孩子那方面讲,这些所谓的照顾恰是一种禁锢!

过度的照顾就是对人的一种侵犯和控制!显然这位母亲侵犯了孩子的人身自由权。

比如孩子晚上想自己完成作业,而母亲非要坐在一旁监督!孩子做作业的过程或许想听一下音乐,看一下小视频,但这些放松的小动作都会被母亲视为不好好学习而严厉制止。

有多少父母以爱的名义在控制孩子?

而被严密控制下的孩子往往都是把自己的内心锁得很紧,因为他要保留内心仅有的一点自由空间。

少年沉迷暴力杀死全家:作为父母你是否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

3、你每天和孩子的互动有多少?

照顾是一种服务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归根到底是心灵的互动!是两颗心的正常交流!

你有无经常支持和参与孩子的兴趣活动?你有无经常和孩子讨论一些话题?你有无经常以一个小伙伴的身份陪在孩子身边,和孩子一起玩?你有无取得孩子的信任?你是不是孩子寻找心理安慰的第一选择对象?

积极支持和参与孩子的兴趣活动,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兴趣方向,当孩子的兴趣方向出现问题时,你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所谓早知道早解决。

而经常和孩子就新闻影视或社会上的一些见闻交换看法,是了解孩子世界观的最好方法,你可以在和孩子的讨论(注意,是讨论,不是讲解和教导!)过程中,感知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朋友的“朋”字最初的含义就是拥有一样多的钱的人,“月”字代表钱币。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才可能更多地交流互动,从而成为朋友。那么,你有无仅是以一个小伙伴的身份陪在孩子身边,这个时候你和孩子是平等的,也只有在平等的氛围中,人才更容易敞开心扉。你居高临下,孩子一定有防备。

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理,首先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如果孩子从外边回来和你谈了一件事,却遭到了你的训斥,那么孩子以后再有事就对你说的少的,因为他对你说不是为了听你的训斥,只是想寻求帮助。

父母应该是孩子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人,而又有多少父母做不到这一点?

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更好地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