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瑞姆 「你都25了,該結婚了」

德瑞姆 “你都25了,該結婚了”

· 01 ·

午休沒醒多久,老媽給我發了張聊天截圖過來,讓還有點兒迷糊的我驚出了一身冷汗,一下子就精神了。

那張“嚇人”聊天截圖如下:

德瑞姆 “你都25了,該結婚了”

(“欠”是老家的方言,意為“想要”)

濃濃的催婚氣息撲面而來,讓我無法招架。

我只得回覆一個:“好的,我知道了。”再無多言。

逼婚,一直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在知乎上,“你被逼婚逼到什麼程度過”這個問題,有4k的回答者,近2萬人關注,瀏覽量已經超過5000萬。

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逼婚。

01

你被逼婚逼到什麼程度了?

“你被逼婚逼到什麼程度過”這個問題,很多網友講述了自己的父母,是如何逼自己結婚或者逼自己相親的經歷:

@qing7730:我媽曾經讓我和一個gay結婚,說我結婚了她就完成任務了。

@小聾女:呵呵,我媽天天說“你都25啦,再不找男人就嫁不出去了”。

@BestFU:我爸給我介紹一個初中畢業的暴發戶,我特麼一路唸到研究生就為了嫁給一個初中學歷的???

@老黃瓜醬x:同小區的一個女碩士姐姐,長的不錯,當醫生,二十七,被人介紹一個三十多的保安???還說女的年紀大不能挑。

@warmsnowinRC:我36,事業單位高工,一線城市有車有房無貸,被介紹過電工、無業等拆遷的遊民。

@則卷小君我爸媽說,現在只要有一個男的,他有穩定工作,有房,你就可以嫁了,再挑你就沒人要了……我每次聽到這句話都快被氣哭了,你們辛苦養大的女兒就這麼不堪?你們不心疼嗎?

看到這些網友的經歷,不禁讓人產生了巨大的疑問:

逼婚的父母,心裡都在想些什麼??

德瑞姆 “你都25了,該結婚了”

02

逼婚的父母,到底在想些什麼

父母逼婚的動機,無非是兩個。

(1)第一種動機,父母打心底是為了孩子好,真心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的歸宿。

出於這個目的的父母,雖然偶爾也會催婚,但不會過於激烈,因為他們更注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更能站在孩子的立場,更能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暫時沒有結婚的想法,這類父母也能理解孩子並體諒孩子。一旦孩子表示出不耐煩,他們便適可而止。

大多數催婚的父母,都屬於這一類,雖然心底非常期盼孩子早點結婚,但是更希望孩子能過得幸福快樂。

(2)第二種動機,部分父母主要是為了一己私慾,或者說的直白一點,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他們認為,孩子一旦結婚,自己為人父母的任務就完成了。

孩子沒有結婚,他們心裡就有負擔,所以這類父母以完成自己的任務為目的,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認為孩子隨便找個差不多的人就能結婚。

這些父母,他們的出發點可能是基於三點原因。

德瑞姆 “你都25了,該結婚了”

首當其衝的,是為了向周圍人證明自己生的孩子是“正常”的。

基於這個目的催婚的父母,在他們的意識裡,認為自己的孩子不結婚,會被周圍人理解為“有問題”。

作為父母,孩子是“有問題”的,這一可能存在的事實必然狠狠傷了他們的面子。父母自然是無法且堅決不接受的。

其次,一些父母把孩子找到對象的速度,理解為自己孩子優秀的程度。

他們膚淺地認為,孩子越優秀,越容易找到對象。而孩子的優秀,就證明了自己的成功。

這類父母對於婚姻還停留在最原始的“動物交配”的層次。

看過動物世界的人都知道:在動物的世界,雄性動物的身體越強壯,羽毛越漂亮,聲音越洪亮,就越容易找到“可以交配的雌性”。

而放在孩子結婚這件事上,如果孩子結婚晚,就證明孩子不夠優秀;孩子不優秀,就證明父母沒教育好;父母沒有教育好,就證明父母的能力不足。

所以,他們為了避免周圍人將錯誤歸咎到自己身上,所以就會想法設法逼婚。

只要孩子結婚了,就可以了。無論孩子幸福與否,這點他們從不在乎。

德瑞姆 “你都25了,該結婚了”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來自於同輩的壓力了。

這些父母身邊的同齡人,他們的子女要麼已經有孩子了,要麼已經結婚。

這種變相的同輩壓力會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來,逼得他們將壓力轉移到作為孩子的我們身上。

綜上,大多數父母從心底還是希望我們幸福的,但還是有一小部分家長因為各種原因,逼著我們按他們的想法來。

其實,這樣的父母根本不是逼婚,而是為了控制。

德瑞姆 “你都25了,該結婚了”

03

單身獨居的我們

真的就無法幸福嗎?

很多逼婚的父母都會有這樣的認知:

不結婚的人就是另類;

不組建一個家庭的人是不會幸福的;

什麼樣的年齡就該做什麼樣的事:你都25了,就應該結婚了。

。。。。。。

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1.近十幾年以來,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2.在中國,目前有超過5800萬人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獨居青年(20~39歲)已達到2000萬。有數據預測,到2021年,中國的成年獨居人口將達9200萬;

3.以美國、法國、德國和英國為例,獨居人口占到整個人口比例的七分之一以上;

4、在獨居率最高的芬蘭、瑞典和丹麥等國家中,有些國家、有些城市的獨居率可達到四成以上:比如瑞典瑞典單身獨居的比例高達51%,在首都斯德哥爾摩甚至超過60%;

5、在以日本這類依賴家庭為基礎的傳統社交生活的國家中,獨居率也有近三成.

德瑞姆 “你都25了,該結婚了”

從數據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獨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一個人生活。

而還有一種認知則也很奇怪:結婚就等於幸福,不結婚就不幸福,與此同時還有一個更加莫名其妙的等號是:不結婚=不孝。

然而結婚和幸福沒有必然聯繫。目前逐年攀升的離婚率告訴我們,結了婚也不一定幸福,而不結婚,未必就會過的很悽慘。

10000個人有10000種生活方式,哪種才幸福?這10000個人會告訴你,他們都很幸福。

而至於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更是無稽之談。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必須要做的。無論是結婚還是生孩子,無論是工作還是肄業,每個人都有無限多種的可能性。

一個人的價值,並不是一定要用年齡來判斷。

武志紅曾說:“一個生命,必須按照他的自由意志展開,按照他的感覺做選擇。對也罷錯也罷,成敗得失也罷,都是在錘鍊他自己。只有被充分淬鍊過的生命,才能稱得上成熟。”

只有自己選擇的生活,才是有生命力的人生。

德瑞姆 “你都25了,該結婚了”

04

其實父母和孩子都很無奈

如今逼婚現象如此普遍,不僅孩子們備受煎熬,為人父母也是焦慮不堪。

究其根本原因,是父母結婚的時代和孩子結婚的時代不同,對於婚姻和愛情的關念不同。

父母們很難理解當今的孩子都三十多歲了,為什麼還不著急結婚。

孩子們也無法理解,為啥才25、26就要著急結婚,更難以理解曾經的指腹為婚和娃娃親。

我們看到太多的父母,為了孩子的終身大事操碎了心;

我們也看到更多的年輕人,面對逼婚時的無奈和無助。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一個人的人生,不能完全交給另一個人去負責。

哪怕是最愛我們的父母,哪怕他們是真心在為我們好,他們都無法代替我們自己做決定。

德瑞姆 “你都25了,該結婚了”

05

寫在最後

王尼瑪在《暴走大事件》裡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看到:30歲的女生不會被輕易冠山“剩女”的頭銜,屢被催婚;

五六十歲還在追求愛情的老人,不會被說成“老不正經”;

只生了女兒的媽媽,不會被要求繼續生男孩;

年輕人的婚姻不會無法自主,而被兩個家庭左右;

丁克家族不會再被三姑六婆指指點點;

選擇終生不婚的朋友,不會被當成異類;

同性戀,不會難以啟齒,不會孤助無援。

只要我們繼續努力,我相信這一天,不會太遠。

最後,以一名網友的話作為結尾:“我只有一個一生,不能慷慨贈與我不愛之人。”

祝好。

最後,

大家可以在留言區聊聊自己被逼婚的經歷。

截止到明天下午6點

我們會送出精美狗狗抱枕一隻

就是這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