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贾樟柯:作为导演、艺术家、商人的激荡江湖


专访贾樟柯:作为导演、艺术家、商人的激荡江湖


右起:贾樟柯、赵涛、廖凡

贾樟柯的影片自成一派。

爱用长镜头,台词很少、大片的留白,却值得玩味。他一直在提醒观众,中国除了大城市五彩的霓虹,还有小镇里的挣扎和人性。今天,贾科长的《江湖儿女》带着这种沉重感、漂泊感回归了。

近日,36氪专访了贾樟柯。采访中,他一袭黑衣一直抽着雪茄,茶盘边是一小截胡萝卜,他说昨晚聊事儿、饿了就啃了两口。

贾樟柯告诉36氪,这部影片成本有8000万,是他拍的成本最高的一次,也因此引入十余家出品方。但该影片却并未像他此前的大多数影片一样摘得国际电影节大奖。

我们聊到了马尔克斯,他说没有刻意构建「贾樟柯电影家族」,但《江湖儿女》的确串起来了《任逍遥》、《三峡好人》里的人物和情节。他一直选用自己的妻子「赵涛」为女主,此刻赵涛就像一根线索或者符号,串起了他所有的影片。

采访前《江湖儿女》点影会上,我突然有这样一种感觉--看贾樟柯的电影,就像看「雕塑」。

它沉默、凝固,但每一刻刀下去都充满了涵义。它是单调的,也是丰沛的,它和观者疏离,又和观者的阅历息息相关。

《江湖儿女》的故事横跨了17年(2001-2018),廖凡饰演的斌哥为了功成名就放弃了江湖、背叛了女主;赵涛饰演的女主巧巧,为了救大哥锒铛入狱。虽遭背叛,巧巧最终还是在危难时刻收留、医治了斌哥。他们分离又重逢,但始终没有走入婚姻。

影片前半部有一幕,斌哥、巧巧和一众兄弟意气风发,把各种酒精混在脸盆里豪饮。结尾处却仅有二人相互搀扶,以及斌哥的不辞而别。大有黄鲁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况味。

专访贾樟柯:作为导演、艺术家、商人的激荡江湖


36氪:在奉节,您看到了社会固化、贫富差距,于是拍了《三峡好人》,拍《江湖儿女》有怎样的契机,想借此表达什么?

贾樟柯:《江湖儿女》讲了17年时间里,男女主角的视角转换,最早斌哥说自己是江湖里的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巧巧不解,她不是江湖里的人,结尾两人却对换了。

这种自我认同的逆向变化,是我最想表达的。影片也探讨了时间、社会怎么改变人,以及个体怎么选择,这很有趣。

斌哥放弃江湖,追逐权力、金钱。巧巧同样经历巨变,但还是坚持过去的原则、讲情义,说到底这就是怎么保持人性。

36氪:您什么时候接触到这个江湖故事?为什么被它打动了?

贾樟柯:初高中6年,学校门口有一个录像厅,我的大把时间是在录像厅度过的,一直对江湖很着迷。看吴宇森、徐克,也看国外的影片。

不仅中国人有江湖,国际导演像马丁·西科塞斯、科波拉也有江湖。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写江湖人物?因为把故事背景放在社会激变中,乱世、激烈变动,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角度。

《江湖儿女》这个故事来自以前的一段经历,大学就想拍。

家乡有一个我很崇拜的大哥,特别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发洪水的时候还救过我一次。他六七岁文革刚结束那会儿就打群架,负责运输转头子弹,特别精干。有一年回去,我看到一个胖胖的背影蹲在路边吃面,走过去一看真的是他。

从大哥到路边的中年男人,这个人是怎么被改变的?这很吸引我,就想着把他写出来。其实背井离乡的人、互联网从业者,到处都有江湖,它不是戏剧的,是扎根在现实、日常中的真实的江湖。

36氪:关于影片本身,您用多种器材,开篇还是带黑边的4:3画幅,像素也很模糊。是想借此还原故事的年代感?

贾樟柯:讲了17年来发生的故事,期间电影技术更新也很快,从胶片、DV到数码技术,整部也用了6种设备。当初美术指导说找一些当年的素材,找的过程中越看越兴奋,看到《任逍遥》的素材,发现斌斌、巧巧的故事没有展开。这些素材是最珍贵的,很难再现,这个故事就建构在这样的世界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