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劍溫不勝
北宋除了太祖趙匡胤能文能武外,其他皇帝基本就是廢柴,尤其是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更是亡國之君。“靖康恥、亡國恨”在宋朝帝王心中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宋朝因此被視為歷史上最窩囊的王朝。
▲宋真宗
宋真宗趙恆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此人在歷史籍籍無名,既沒有治理國家的政績,又無來開疆拓土的戰例。但是就是這個一個泛泛之輩,卻效仿了“秦皇漢武”的封禪大典壯舉,這在歷史上留下了笑話。
景德五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登泰山封禪。然而自他封禪之後,就再沒有皇帝去泰山封禪了,而趙恆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封禪泰山”的最後一位皇帝。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一句話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原來宋真宗拉低了帝王封禪的規格。說起趙恆封禪之事,還得從“澶淵之盟”這次戰爭說起。
▲王欽若
“澶淵之盟”發生在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太后發兵20萬攻宋,契丹兵鋒勢如破竹,一直攻到了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契丹軍隊和京都汴京只一河之隔。此時朝廷震動,人心惶惶。以宰相寇準為首的主戰派,提出皇帝御駕親征,以鼓舞士氣消滅敵人;以宰相王欽若為首的主和派則建議遷都,放棄北方之地。
最後真宗採納了寇準的建議,御駕親征,果然取得了勝利,宋朝和遼國簽訂了城下之盟“澶淵之盟”,契丹軍隊退回了遼國,京城危機解除了。寇準因此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宰相王欽若嫉妒寇準的功勞,於是挑撥真宗和寇準之間的關係。他對宋真宗說,“當初寇準是用皇帝的生命做賭注贏得了這次戰爭。再者說了,“澶淵之盟”是恥辱的條約,是不公平的條約。【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引自王欽若語】
王欽若的話,本來是要貶低寇凖的,但卻同時給愛虛榮的趙恆潑了一盆冷水,從此他一直悶悶不樂。
王欽若為了博得皇帝的寵信,揣摩聖意,提出了“封禪泰山”的建議,目的就是宣揚宋真宗的文治武功,試圖比肩秦始皇和漢武帝這樣的皇帝。真宗聽後大喜過望。其實按照真宗這點能力,“封禪泰山”根本就是扯淡的事。我們先看看前朝都有哪些皇帝封禪泰山吧。
1.秦始皇嬴政、2.漢武帝劉徹、3.漢光武帝劉秀、4.唐高宗李治、5.唐玄宗李隆基。
親們可以比較一下,宋真宗能比肩哪個皇帝呢?秦始皇漢武帝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三人就別說了,真宗和他們相差甚遠,即便李治和李隆基他也比不上。李治能被“千古一帝”李世民選中接班人就是明證,李治以仁孝著稱。李隆基少年得志,他老爸的皇位都是他通過“唐隆政變”打拼來的,他開創了“開元盛世”,只不過到了晚年寵幸楊貴妃而被世人詬病。總之真宗和這些皇帝有一定的差距。
真宗苦無良策,越比越自卑,假如提出封禪泰山這事,大臣反對怎麼辦?畢竟自己這點業績明擺著呢!正在苦無良策時,王欽若又給真宗出了一條妙計,就是從“地方包圍中央”,他說,只要地方官員不斷的獻瑞,朝廷大員們就不好反對了。獻瑞是古代常用的辦法,想捧誰,就讓老百姓獻個奇異的東西,比如五色的雞、鴨,穀子一個杆長兩個穗。小豬有兩個尾巴等等……。
真宗一聽這辦法不錯,於是暗示地方官員進行操作,結果可想而知,祥瑞之物源源不斷彙集汴京,王欽若把握火候,適時提出了皇帝封禪泰山的建議,朝廷一致通過,這就是真宗封禪的過程。
說實話,皇帝弄虛作假讓人不恥。到後來的元、明、清這幾個朝代,皇帝們都知道真宗在封禪這事弄的不夠光明正大,都嫌棄他,以他為恥,以後只是來泰山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後來的康熙和乾隆就只是祭祀,而不是封禪。)
【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秉燭讀春秋
金元二朝無封禪需求,從朱棣開始,北京城的建設便取代了封禪儀式。
“封”是築土為壇以祭天,報答上天的恩德。“禪”是祭地以報答大地的功德。
宋真宗之後,金元兩朝作為少數民族,沒有封禪的需求。
明朝朱棣建設北京城,從設計上便取代了封禪儀式,南有天壇,北有地壇,因此祭天地不需要去泰山。當然,為宣揚正統,明朝皇帝還是動了小心思,比如嘉靖帝在天壇東門,放了一堆石頭,藉此仿造泰山的七峰。
清朝建立後,也為了宣揚正統,康熙帝寫文表示長白山和泰山是一脈,在天壇東門的石頭上又放了石頭,表示長白山。
最後,宋真宗泰山封禪,純屬是一場鬧劇,在此不多加論述。
五味社
宋真宗亂了規矩,拉底了封殫的揚名之格。
Lxj39388388
敢到泰山封禪的帝王大都是開疆拓土,雄才大略,功德無量之君!宋真宗效法此舉。真是貽笑大方。一個沒有血性的王朝,一個憋屈的王朝,也敢去封禪!
有始有終329
自宋真宗封禪後就不稱封禪了,改成了祭祀,到泰山祭祀的皇帝有清聖祖,清高宗。歷史上共有十二位帝王親臨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