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加持後 華爲雲以「智」謀「祉」更任性

從1956年開始,AI產業經歷一次次潮起潮落,如今,隨著計算、數據、算力的發展,人工智能觸發的各種改變又踏上新徵程。

科技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福祉。但任何技術只有準確的定位,才會充分發揮其價值。如何給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合理的定位?

“+智能 見未來”是HC2018的主題,技術創新、聚焦應用,這是華為展示出的力量。

充分聚焦人工智能能解決的問題和其創造價值的領域,從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系統公佈華為的AI戰略中可以找到答案。

著眼技術、人才、產業三個層面,華為從投資基礎研究、打造全棧方案、投資開放生態和人才培養、解決方案增強、內部效率提升等領域著眼落地。

當華為發佈首個覆蓋全場景人工智能的Ascend系列芯片時,這一新聞上了當天的熱搜,展示出華為全棧技術,華為可以提供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訓練和推理框架和應用使能在內的全堆棧方案。

華為另一核心優勢還在於:全場景,華為可以提供公有云、私有云、各種邊緣計算、物聯網行業終端以及消費類終端等部署環境。


芯片加持後 華為雲以“智”謀“祉”更任性

在過去一年裡,華為雲在8大行業、200多個項目中,將行業智慧不斷與AI進行融合,這一切的支撐是華為雲的技術創新。

Cloud2.0時代拼智能

未來,雲將是多數企業探索人工智能的唯一環境,因為它需要海量的計算資源和存儲空間。

當上雲成為新常態,華為雲BU CTO張宇昕認為,Cloud2.0時代的來臨,相對於過去十幾年互聯網的發展來說,業務場景發生了變化。

芯片加持後 華為雲以“智”謀“祉”更任性

華為雲BU CTO張宇昕

首先,企業的關鍵應用開始上雲。

眼下,雲計算的客戶主體、主體需求、服務模式也發生變化。政企市場更成為雲計算的主戰場,在張宇昕看來,以往雲應用於個人娛樂和消費領域,現在雲進入了生產領域,企業的關鍵應用上雲。

第二, 傳統的互聯網應用出現瓶頸。

過去,互聯網應用主要靠做流量紅利,誰能獲得更多的流量誰就能發展壯大。這種容易複製的流量紅利模式終究會有天花板,Cloud2.0時代新的互聯網業務的核心是從流量紅利變成數據紅利。

很多人說華為雲沒有互聯網基因,但實際上華為Vmall就作為中國最大的幾個電商之一,其業務就承載在華為雲上,在全球達到了4~5億用戶,目前,現在很多互聯網客戶上到華為雲上面來,華為雲的技術平臺可以幫助互聯網客戶提升性能,支持客戶的高峰流量能夠平穩渡過。

張宇昕總結Cloud1.0時代,解決客戶難題的技術關鍵詞是分佈式、自動化、大規模彈性,Cloud 2.0時代無論企業應用、互聯網應用除了安全可靠之外,呈現智能化的特徵,這時,拼的就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還有技術和全系統架構的實力。

獨一無二 全棧技術創新

助力應對企業智能化,不斷促進AI落地,張宇昕認為華為雲具備諸多獨創、全棧的基礎技術,這些創新不斷釋放AI價值,克服從流量紅利到數據紅利的瓶頸。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雲廠商還沒有做芯片的能力,昨天華為發佈的AI芯片,對於H系列的高配虛擬機將標配一顆Ascend,310芯片推理能力提升計算性能16倍。

在AI基礎算力上,華為提供從虛擬機、容器到裸金屬各種形態的服務;用戶也可以通過在異構ECS和CCI服務中根據需要配置最高512TOPS推理服務;針對訓練場景,華為將提供ECS和裸金屬形態最高2PFLOP的計算能力。

芯片加持後 華為雲以“智”謀“祉”更任性

在今天上午的大會上,華為雲BU EI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賈永利表示,在基礎計算能力提升之上,華為雲EI服務將增加至45種、142項功能,覆蓋AI資深數據科學家、數據工程師、普通IT工程師、業務人員等各類人群的各種使用場景,實現普惠AI。

在網絡領域,華為其實早就有了1822的網絡芯片,並推出了業界首款單芯片100G雲智能網卡,使得華為雲的網絡率先進入到100G的時代。通過100G的雲智能網卡實現了網絡轉發的能力突破,通過控制面架構重構,可以實現在數據中心內部百萬節點的網絡連接,這可以進一步給從虛機到容器、到Serverless應用後的更大規模的計算節點帶來很好的支撐。

拿華為雲發佈面向企業關鍵應用的雲存儲來說,這裡面華為創新的EC Turbo技術,就基於華為在數學和算法上很多年的投入,在EC上無論是磁盤的利用率,還是說整個存儲系統有效容量,都領先業界,現在華為將這些獨創技術放在華為雲上,滿足客戶數據智能化需求。

可以看出,在雲數據領域,華為從芯片、硬件、整個數據中心的管理到基礎雲服務,再到應用開發的平臺、應用的開發部署運維平臺和工具框架,直到AI的基礎模型算法和麵向領域的建模和算法,華為從雲數據中心開始,在垂直軸向上實現很多技術突破,足以面對企業智能化挑戰。

雙輪驅動 敢於投未來

在雲領域,越是底層的技術,越需要有耐心和長期的投入,華為內部有一個三代戰略,指的就是應用一代、開發一代和研究一代,面向未來,很多技術的研究可能還沒有進入目前的生產和研發領域。

過去八年,華為的研發投入將近4000億人民幣,僅去年一年就將近900億人民幣,也就是說,華為的技術準備提前3-5年是常態,甚至於5-10年,還是拿AI芯片來說,這就是長週期的投入和準備。

華為雲持續創新的驅動力源於“雙輪驅動”,一是技術,二是客戶需求。技術越到上層越是接近客戶的應用,創新節奏加快,創新形態呈現多樣化,這就需要更多的創新模式。

華為雲用全新的方式,與客戶一起不斷進行交互式、迭代式的創新。

AI的主戰場在行業,從AI場景落地來看,華為提供專業的數據工程師和科學家,幫助客戶抽象業務模型,做數據的分類標記,從而訓練出初始模型在客戶的系統中試用,通過試用來驗證模型好與壞,通過驗證的結果進行調優,繼而再進行訓練,優化到一定精度後,放到客戶的業務系統裡面去用了。

芯片加持後 華為雲以“智”謀“祉”更任性

也在今天,華為雲正式發佈EI城市智能體,華為雲EI城市智能體是構建在數字孿生的基礎上,通過AI協同雲、大數據、邊緣計算、物聯網等多種技術,實現從數據產生到數據分析、數據閉環的完整系統;通過數字世界強大的計算力,驅動物理世界更加智能。

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交通科技處處長李強在HC2018大會上表示,以視頻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技術核心,構建"城市交通大腦",依託城市交通大腦,通過科技加警務的雙輪驅動,打造城市交通智能體,智慧賦能,華為雲平臺可以提供秒級部署能力,快速提供邏輯服務器,大幅減少業務部署週期,實現交通流量全面感知,人工智能輔助執法等能力,給市民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交通服務。

隨著華為最新AI芯片帶來的強大算力和服務升級,華為雲將全面進入AI新時代,而華為雲堅持“有技術,有未來”的價值觀,將加速AI直接價值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