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纪录片让你更了解中国

2018年5月,一部关于中国深圳打工族的纪录片在日本上映,引起了更多人对于中国打工族的关注,这部片子就是NHK拍摄的《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这令George想起另外几部有关中国底层打工族的纪录片,这里一起介绍给大家。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以下简称《三和人才市场》)


这两部纪录片让你更了解中国


看《三和人才市场》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独特的冷静和理性。片子先是简单介绍深圳的发展状况、三和人才市场在深圳所处的地理位置,然后通过仿佛是偷拍的镜头探视三和人才市场里招工的过程,给人一种偷窥的刺激感,接着通过对几个重要人物的跟拍和采访,让观众了解深圳打工族这一群体的现状。

看《三和人才市场》会有一种强烈的猎奇感。在这里不得不介绍“三和大神”,他们似乎可以称为中国“垮掉的一代”,他们打日结工,上一天班,玩三天,露宿街头,沉湎于当下的状态,有的人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份证,被一些人拿去做违法生意。他们是一群真正堕落的人,不过他们也曾有梦想。

本片导演正是通过对几个“三和大神”的采访,让观众通过“大神们”对过往心态的陈述,脑补他们堕落的过程,这本身即是一种猎奇。更遑论偷拍15元一夜的小旅馆,那里被子不换、臭味熏天,“大神们”的生活便在独白与偷拍中得到了构建。

我不喜欢《三和人才市场》,不是因为它对于三和人才市场这个地方的一点点妖魔化,而是反感日本人在冷静与理智背后藏着的嘲笑与调教。让“大神”面对镜头痛说堕落人生,与SM无异,这是一种调教,它让受作用的人自我羞辱,糟蹋自己的人格,然后达到作用人的目的。这背后似乎潜藏着日本人的自恋。

我又是喜欢《三和人才市场》的,因为理智的日本人很好地抓住了年轻一代“垮掉”的原因,这里不再赘述,请君自行观赏。

《归途列车》

这两部纪录片让你更了解中国


我想《三和人才市场》的导演应该是看过范立欣的这部《归途列车》的,因为《归途列车》真正把农民工返乡问题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联系在了一起,它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常年打工忽视家庭家教育),却又用极有故事感的讲述方式、极具表现力的视听语言表现出来,影像背后,可以感觉到导演的温度。

片子先是跟拍了张昌华夫妻二人坐火车回家过年的过程,通过春运,打通繁华的广东与闭塞的四川农村之间的距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契机(常年打工疏于教育)。片子里的第一个年夜饭,父母与儿女之间竟然话不投机,双方陷入沉默,这时导演把镜头切到山村的远景,几个村舍亮着灯,节日的炮竹腾空而起,祥和的画面与饭桌上的尴尬形成极大反差,突出了人物在节日里既喜悦又纠结的心情。

通过这样的开头,导演的叙事功力与镜头掌控力已然可见一斑,使得《归途列车》在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更具有艺术价值。

这两部纪录片让你更了解中国


而片子里的几处闲笔更是意味深长,比如开头拍摄张昌华夫妻二人工作的段落中,剪入工厂里服装堆上躺着的小婴儿的画面,不仅使画面生动起来,更让人联想到他们的工友根本无暇照顾孩子;又比如张昌华夫妻二人坐船回家的段落,导演剪入河面上自由飞翔的水鸟和河岸边静谧的青山,配合张妻讲述打工的不易和离别的苦楚,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返乡喜悦和“再回头已百年身”的感慨交织并存;还有2008年雪灾,张昌华一家三口无法按时回家,在拥挤的广州火车站,一阵人潮涌过,地上留下了一只鞋子……

导演对贫富差距这一国情的捕捉也巧妙地通过镜头语言表述,这比直白的旁白更动人更委婉

比如张琴和同事们一起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镜头,导演只给出几个打工妹凝望电视的眼神,把电视画面的内容排除到画外,只留下开幕式解说员的解说词,这种画面内“掐去声源”的做法,拉开了底层打工者与上层建筑的距离,仿佛奥运会离他们非常非常遥远,是一件不相干的事情。

这两部纪录片让你更了解中国


除了《三和人才市场》、《归途列车》,反应打工一族现状的纪录片还有《工厂男孩》、《塑料王国》等等,对于这群人,梦想似乎早已远去,他们质朴,他们奔波,他们只想过得好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