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养蚕“编织”美好生活

杭州市蚕桑学会利用连续循环养蚕技术,帮助养蚕规模户最大限度利用桑叶养蚕,同时提高蚕室蚕具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循环养蚕“编织”美好生活

▲杭州市蚕桑学会联合建德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实施全年多批次连续循环养蚕,帮助养蚕规模户最大限度利

在我国大多数传统养蚕区,因生产布局批次分明,年养蚕大多以3-5期为主,致使劳动力和蚕室蚕具利用率低下。杭州市蚕桑学会联合建德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举办杭州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培训,实施全年多批次连续循环养蚕,帮助养蚕规模户最大限度利用桑叶养蚕,减少劳动强度,均衡劳动力,稳定用工人员,同时提高蚕室蚕具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防止产业快速下滑。


创新模式 助农户不断增收

金秋十月,凉意渐浓,伴随气温持续走低,暖和柔软的蚕丝被开始受到大家的青睐。近几年,以蚕桑产业为传统特色产业的浙江省建德市,因生产的蚕丝被质量好、价格实惠,吸引了众多顾客慕名而来。

建德的蚕桑被走进大家的视野并非偶然,在杭州市蚕桑学会的推动下,建德市建立起蚕桑基地,形成了以养蚕、制作、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从种桑养蚕到制作销售蚕丝被成品,每一个步骤都是我们自己完成,我们这里有培训中心和教育基地,做到每一个员工都能具有专业的技能,保障我们蚕丝被的质量。”杭州市蚕桑学会理事长梁大刚介绍说。

由于蚕丝被的质量好,口碑佳,短期内大量订单的涌入给建德市蚕桑基地带来了新的挑战,保障蚕丝的产量和质量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传统养蚕方式和生产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杭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新型高效养蚕模式研究与推广》,开发研究了新型连续化养蚕模式,实施全年多批次连续循环养蚕。多批次养蚕模式比常规养蚕模式增加3-6批,农户的蚕种饲养量明显提高,这样一来就能充分保障与日俱增的订单量了。

循环养蚕“编织”美好生活

▲多批次养蚕模式比常规养蚕模式增加3-6批,农户的蚕种饲养量明显提高

这种多批次的养蚕模式不仅满足了蚕丝被市场的需求,也让养蚕的农户不断增收。建德市大同镇的养蚕户黄国成告诉记者:“全年多批次连续循环养蚕技术实施后,我从2016年春蚕期饲养2批,共饲养蚕种15张到2018年春蚕期饲养了4批,共饲养31张,总体的饲养量开始增加,我今年的收入也比2016年多了42718.5元。”多批次连续化养蚕模式另一个主要体现是劳动力成本的降低,养蚕户谢水林2016年春蚕期饲养2批,第一批饲养5张,第二批饲养4张,共饲养蚕种9张,雇工1人,费用1000元;而在2018年春蚕期饲养3批,每批蚕种3张,由于每批饲养量减少,无需雇工,2018年较2016年增收7275.2元。

目前蚕丝被的订单稳定增长,建德市今年春蚕期制作蚕丝被2000公斤,产值达150万元。近两年蚕茧收购价格不断走高,蚕丝被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但是蚕丝被销售依旧供不应求。今后,多批次连续循环养蚕技术仍然会给当地养蚕农户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创造其不可估量的价值。


创新技术 推进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每到春季,万物复苏,桑树枝头那一抹绿色,意味着浙江桑蚕业又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期。然而从2008年到2014年,浙江桑蚕业连续出现7年下滑,由于种桑养蚕效益下降,导致从业人员转行,蚕桑面积不断萎缩,蚕种饲养量也急剧下降,传统蚕桑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杭州市蚕桑学会积极探索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思路,不断创新技术,开展研究,为多批次连续化养蚕技术打下基础。

合理调整确定养蚕布局,做到养用结合,这是多批次连续化养蚕技术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梁大刚说,“我们有两种养蚕布局供蚕农选择,一是全年饲养6批蚕,即2批春蚕+1批夏蚕+1批早中秋蚕+1批晚中秋蚕+1批晚秋蚕;二是全年饲养8批蚕,即2批春蚕+1批夏蚕+1批早秋蚕+1批早中秋蚕+1批中秋蚕+1批晚中秋蚕+1批晚秋蚕。这样一来,养蚕布局得到合理调整,促使每次蚕都有足够优质的桑叶,防止养过头蚕,实现桑树养与用叶结合,不能浪费现有的桑叶。”

另一方面,由于连续循环养蚕要求桑园产出不能间断,桑树生长与采叶基本平衡,这就与常规的桑园管理有很大区别,就需要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分批伐条技术体系就此建立,改变了现有桑园结构,对现行桑园伐条时间与结构占比进行调整,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

循环养蚕“编织”美好生活

▲杭州市蚕桑学会在淳安县建立星级养蚕示范点,以此来保障多批次养蚕技术

桑叶的产量上去了,相关的养蚕配套技术也需要跟进。“推广小蚕共育,‘十天养蚕法’,在淳安县建立星级养蚕示范点,以此来保障多批次养蚕技术。”梁大刚介绍到,“十天养蚕法”在淳安县推广实施后,既节省了加温能源,也节省了劳动力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解决了年龄大的老人养小蚕困难的问题,部分农户小蚕期可以就近打工,养十天大蚕就能得到丰厚的收入。

蚕农只饲养大蚕,达到了大、小蚕分开饲养,防止病毒交叉感染的目的,这样蚕农就有更为充足的时间抓好消毒防病的工作,加强桑园病虫害的防治。高级农艺师邵国庆介绍说:“蚕病防控就是要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加强养蚕前中后期的蚕室与蚕具的消毒,及时淘汰病、弱蚕等工作。”

杭州市蚕桑学会客观面对浙江蚕桑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理性分析蚕桑产业发展的困难与问题,准确把握蚕桑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通过多项研究成果和技术,为蚕桑产业稳定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


创新驱动 蚕桑产业焕发新活力

蚕桑产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也是现代优势产业、更是绿色发展产业,在全国保持着领先地位。杭州市蚕桑学会联合建德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多批次连续循环养蚕技术,充分诠释了杭州市科协“创新助力驱动工程”的成效。

梁大刚说:“我们杭州市蚕桑学会对整个蚕桑产业提供了很多帮助,一方面夯实了蚕桑生产基础,使蚕桑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项目建设后,园区内的桑园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方便了农事操作,大大减轻了蚕农的劳动强度,有效地改善了基础性的生产条件,核心区内通过添加微喷滴灌设施,提高了抗旱、抗涝能力,为高产、稳产打下了扎实基础。同时小蚕共育室、杀虫灯、桑病虫测报设备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既改善了蚕农的生产条件,又增强了基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循环养蚕“编织”美好生活

▲浙江省建德市,因生产的蚕丝被质量好、价格实惠,吸引了众多顾客慕名而来

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小蚕共育、六连片翻转蔟营茧等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面不断扩大,对蚕桑产业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蚕桑产业增产增效,深受蚕农欢迎。”

在此基础上,杭州市蚕桑学会还进一步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出桑叶茶炒制出售项目,通过电商销售小蚕以及桑果采摘一日游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新业态,延伸了蚕桑产业链,提升了蚕桑价值链,让蚕桑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出品: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科学+”微平台

制作:北京科技报社

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