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远离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拒绝“校园贷”、“现金贷”!

「普及」远离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拒绝“校园贷”、“现金贷”!

校园贷,毁了一名花季少年

大学生刘某通过校园贷借款8000元,在各种套路下,最终“借款”超过20余万元,被逼辍学。

案例:

2018年初,大学生刘某为购买手机,向“校园贷”人员管某借款8000元, 起初刘某跟管某签订了15000元借款合同,包含手续费、平台费等在内,约定每月还款1500元。

在还了前3期后,刘某没有钱了。于是在管某的介绍下,刘某向犯罪嫌疑人陶某借款6万元,用于偿还管某的债务,在扣除各种费用后实际到手仅8400元。

几个月下来,刘某又无力偿还6万元借款。于是陶某又教唆刘某向犯罪嫌疑人郑某等人借款15万,用于偿还陶某的债务。

这样反复以债抵债,刘某最终无力承受巨额债务。被逼辍学,四处躲债!

「普及」远离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拒绝“校园贷”、“现金贷”!

1

揭秘“校园贷”

首先,该学生确实急需资金周转,要借钱;

其次,“免押、免息、零手续费”诱惑了他;

第三,签订虚高借条。这可是致命伤害啊;

第四,暴力催收,没几个人承受得起;

第五,还有利滚利,新账还旧账,高利息。

「普及」远离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拒绝“校园贷”、“现金贷”!

2

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常见的手段

不良贷

主要指那些采取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不合规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或给学生带来恶意贷款的平台。

风险分析:不良校园贷往往存在费率不明、贷款门槛低、审核不严、不文明的催收手段、风险难控、易将风险转嫁给家庭等风险问题,应加以识别。

安全提示:要坚决抵制使用“不良校园贷”,对于一些临时性资金需求应向家人或学校进行求助。

高利贷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借贷双方约定年利率超过36%的,定为高利贷,法律不予保障。

风险分析:以月息“0.99%”为噱头的校园贷分期易造成“低息”假象,加上平台服务费,成为超过年利率24%的超高利息!若缴纳滞纳金,超过36%变为非法高利贷。

安全提示:了解高利贷的评判标准,注意详细了解利率、还款期限、逾期后果等信息,全面评估并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坚决抵制高息贷或高利贷平台,一旦误入陷阱,要及时报警。

多头贷

主要指因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形成一种“以贷还债”式的多头贷。

风险分析:“多头贷”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校园贷平台是否正规,更在于从多个校园贷平台进行贷款直接导致的还款压力问题。

安全提示:要高度警惕,提倡“擦亮眼睛”,增强防范意识,谨慎使用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和泄露个人信息,对于推销的网贷产品,切勿盲目信任,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的甄别、抵制能力。

传销贷

主要指不法分子借助校园贷款平台招募大学生作为校园代理并要求发展学生下线进行逐级敛财。

风险分析:判断传销的三个标准:是否需要上交会费;是否让发展下线;是否进行逐级提成。多数学生是在不知情和利益驱使下被不法分子利用。

安全提示:了解传销诈骗的判断标准,也要对各类以“校园贷款”名义进行的有关兼职代理保持警惕,谨防落入传销组织。

培训贷

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培训贷”实为“校园贷”的新变种,专门坑骗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风险分析:此类校园贷诈骗实为诈骗分子通过虚假宣传方式,依托在培训机构的外衣下,诱骗学生参加贷款缴费,隐藏了更多的套路,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安全提示:要树立正确消费观和金钱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旦陷入非法校园贷,要及时向学校和家人求助。

刷单贷

主要指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里,以刷单贷款获取佣金名义进行的新型诈骗。

风险分析:不法分子诱骗大学生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申请网络贷款,将放款转账至骗子提供的指定账号,学生每贷款一笔即可得到佣金。最后,骗子拿了放款的钱跑路,尚未偿还的款项仍需申请人自己来偿还。

安全提示:要高度警惕“刷单兼职”骗局,求职时一定要选择正规、信誉高的单位,谨防“好心人”主动介绍工作的行为。

3

如何远离校园不良借贷

1、不轻易在网上透露自己的身份;

2、有合理的理财方式、科学的消费观;

3、明确用钱找家长,勤工俭学自己挣;

4、不要相信0手续费或低手续费轻松贷款的金融信息;

5、不轻易将自己的相关信息给别的陌生人;

6、遇到问题,寻求家长、辅导员帮助,切忌一个人胡思乱想;

7、普及信贷知识,普及金融信贷和网络安全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