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財報告:中國家庭短期消費借貸在增長,但並沒有用於消費

10月29日,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在滬發佈《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第三季度名義消費雖回溫上升,但實際消費仍繼續下滑。導致消費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債務持續累積、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家庭流動性大幅收緊。

課題組成員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家庭貸款方面,短期借貸尤其是短期貸款中的消費貸款近期增長較快,但是從數據來看這些貸款似乎並沒有用於消費,我們推測,可能是家庭用來這筆錢來付了房子首付或房貸。”

據報告,自2018年第三季度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名義同比增速有所回暖,在7、8、9月分別達到8.8%、9.0%和9.2%;然而實際同比增速持續下滑,第三季度平均實際同比增速降至6.5%,比第二季度低了0.7個百分點。

從2018年年初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實際同比增速持續下降,由3月份的8.6%降至9月份的6.4%。報告認為,這是使得消費成為拖累GDP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消費數據中,汽車類同比增速在第三季度降為負增長,其7、8、9月的名義同比增速分別跌落至-2%、-3.2%和-7.1%。報告分析這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2017年全年調低了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從而促進2017年汽車消費,拉高了基數。二是售進口關稅上調的影響,美國車銷量自7月以來大幅減少。雖然美國進口車僅佔汽車總銷量的10%,但其銷量的急劇下滑對汽車類的整體銷量的影響不容忽視。

由於汽車類消費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近13%,因此報告認為汽車類消費的大幅下降拖累了第三季度的總消費。

報告認為,導致第三季度消費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債務持續累積、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家庭流動性大幅收緊。

其中家庭債務方面呈現結構分化加劇的特點,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之比2017年之後逐漸上升。具體而言,截止到2018年9月,當月居民戶新增人民幣中長期貸款4309億元,比年初降低了近1601億元。而居民短期貸款新增額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截至2018年9月,居民戶當月新增人民幣短期貸款3134億元,已經接近中長期貸款新增額的近四分之三。

報告強調,這說明家庭內部更多地將融資渠道指向了短期借貸。在中長期貸款增速放緩,消費增速持續下降的當前環境下,居民短期債務的持續增長值得特別關注。

值得關注的原因是:一方面在如此高的短期貸款新增額的基礎上,消費增速仍沒有明顯起色,說明當前政策有必要以更大力度提振家庭流動性,刺激消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新增的短期債務並沒有進入消費領域,而是通過各種手段進入高風險行業,而這更令人擔憂。

報告指出,雖然家庭短期貸款增加,可一定程度地提高流動性,然而在家庭債務中占主導地位的中長期貸款的新增額度增速放緩。這意味著,從總體而言家庭的流動性受到了制約,從而擠出了消費,降低其增速。

因此,報告建議目前政策應該大力著眼於提振家庭流動性,刺激消費。如10月份開始執行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通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來達到刺激消費的作用。

報告還認為,受家庭債務持續增長的影響,區域家庭槓桿率(以家庭總貸款與家庭總存款之比指代)繼續攀升。截止到2018年9月份,已經有12個省份超過全國65%的平均水平,更有8個省份的槓桿率超過70%。

報告得出結論認為,在家庭債務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家庭槓桿率的提高也說明家庭儲蓄的增速還要低於債務的增速。而儲蓄作為家庭預防風險的重要手段,中國家庭儲蓄的降低會使得家庭平滑風險的能力大大減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