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關係的新角色

2014年5月2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兩國元首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新階段的聯合聲明》,其中指出:在雙方共同堅定努力下,中俄關系已提升至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新階段。雙方都認為,全方位的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僅具有雙邊意義,也具有全球意義。

這次普京訪華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不僅是因為兩國發表了有份量的《聯合聲明》和一系列重要協議,還在於中俄目前都面臨著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俄關系又在當今國際關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1世紀初至今,上個世紀90年代後半期建立起來的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與發展。這一時期,從中國來說,大國關係、周邊關係、發展中國家關係與多國關係,構成了中國國際戰略態勢的全局。俄羅斯既是大國又是中國的最大周邊鄰國,因此,發展對俄關係,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基本國策。從俄羅斯來說,普京執政後,從言論到行動,都強調俄中兩國在國際政治中的重大問題以及兩國在國際事務的合作方面觀點一致,中國在俄羅斯對外政策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在上述背景下,進入21世紀以來,中俄兩國充實與發展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7月16日,兩國簽訂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同日在發表的《中俄元首莫斯科聯合聲明》中,談到該條約的意義時指出:它“是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誌著雙方關係進入一個新階段。條約作為指導新世紀中俄關系的綱領性文件,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概括了中俄關系的主要原則、精神和成果,將兩國和兩國人民"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確立下來。”有人甚至評價說,該條約是指導中俄關系的“憲法”。

從普京這次訪華與習近平會晤所談內容與發表的聯合聲明來看,所提出的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進入新階段,涉及多方面的內容,但最為突出的是,雙方就在國際上反對霸權有了進一步的共識,都積極主張世界多極化;都堅持維護二次大戰的結果,2015年兩國將共同舉辦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活動;在經濟領域方面的合作將進一步拓展與深化,中俄雙方都明確提出,要建立全面的能源合作伙伴關係,加強高科技術領域的合作。

中俄關系緣何不斷上新臺階,有沒有穩定的基礎,今後發展前景與可能出現什麼新情況,都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

推進中俄關系的主要因素

有人問,不斷躍進的中俄關系有沒有牢固的基礎?上個世紀建立的關係不是最終破裂了嗎?我認為,推進中俄關系不斷躍上新臺階的主要因素是:

首先,雙方吸取了過去中蘇兩國兩黨關係方面的教訓後,都力求擺脫意識形態的差異對國家關係的影響。中蘇時期的兩國關係強調共同的意識形態,一旦在這方面發生分歧,就會影響到政府間的關係乃至經濟關係。上個世紀中蘇大論戰的發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都自命為是真正馬克思主義的代表,結果不僅導致兩黨兩國關係破裂,還發生邊境地區武裝衝突。而中俄關系一開始就強調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國家關係的基礎與原則。

第二,與上述問題密切相關,中俄雙方反覆強調,各國人民自由選擇其國內發展道路的權利應得到尊重,社會制度的差異不應妨礙國家關係的正常發展。雙方確認,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國之間的一切爭端,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習近平2013年3月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的講演中也曾說:“我們主張,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尊嚴。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第三,中俄關系既不同於上個世紀50年代的結盟關係,也不同於中蘇60、70年代的對抗關係,而是建立在和平共處等原則基礎上的睦鄰友好、平等、互利合作關係。中俄都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1985年5月,鄧小平談及中蘇關係惡化原因時指出:“真正的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現在中俄兩國平等相待,相互支持,是促進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從地緣政治來說,中俄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這種狀況在各國關係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因此中俄雙方國內穩定、經濟發展、互為友邦,對雙方安全十分重要。歷史證明,兩國關係好,就可成為發展的重要條件,反之,則可成為發展的破壞力。20世紀60、70年代中蘇對抗,蘇聯處於東西兩線作戰的不利的戰略地位,為了與中國軍事對抗耗資2000億盧布(按當時1盧布兌換1.6美元計算,耗資3200億美元)。而這一時期,中國為了應對蘇聯軍事威脅,也不得不把大量資源投入國防建設,大搞三線建設,把大批重要企業遷至內地與山區,使中國經濟也遭受了極大損失。

第五,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同時應看到,這幾年來國際關係,特別是大國關係,發生了深刻而又複雜的變化。其中,由於中俄兩國與美國戰略利益的不同,因此在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上矛盾與分歧難以消除,地緣戰略的爭奪、擠壓與反擠壓、遏止與反遏止等方面的鬥爭將會加劇和長期存在。這些因素,使中俄更加認識到兩國間存在著長期的共同的戰略依託。普京於2012年2月27日在《莫斯科新聞報》發表的題為《俄羅斯與變化中的世界》競選文章中,特別強調俄中關係的重要性,他的結論性看法是,俄羅斯需要繁榮和穩定的中國,中國自然也需要強有力的和成功的俄羅斯。可以預見,普京在面臨國內外複雜的情勢下,需要強化與中國的關係,來改善俄羅斯的政治與經濟環境。

總之,二十多年來不斷升級的中俄關系發展歷史證明,中俄關系有著牢固與穩定的基礎,符合兩國長期共同利益的要求。

轉化為務實的經貿合作

儘管在中俄兩國關係中,地緣政治與安全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要把業已建立起來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推進到新的高度,還必須藉助兩國高水平的經貿合作,依賴於兩國之間經濟利益的依存度。

中俄經貿合作領域十分廣泛,但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領域。

科技領域合作。從國家層面講,不論是中國還是俄羅斯,要實現經濟轉型、經濟現代化與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都必須加速科技進步與提高企業生產技術的創新。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要靠本國積極發展教育事業與增加對科技領域的投入;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而中俄兩國的科技合作有著很大的潛力。

從地區層面講,東北三省調整與改造工業的一項共同性任務是,加速發展裝備製造業。為此,必須靠領先的科技所形成的核心競爭力,來牽動工業企業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實現可持續、跨越式的發展。而上述目標的實現,單靠東北三省和國內自身的科技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加強對俄科技合作。中國在一般民用科技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中俄在科技合作方面存在互補性。在這一領域加強合作,符合兩國實現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的要求。

這次普京訪華髮表的聯合聲明中也提出高新技術領域合作項目,如開展和平利用核能、民用航空、航天基礎技術研究、空間對地觀測、衛星導航、深空探測和載人航天等領域重點項目的合作。

積極推動能源合作。中俄能源合作進程較複雜,但經過雙方努力,這一領域的合作仍取得進展。從兩國的長遠戰略利益與互利互惠的原則出發,從擴大兩國經貿合作領域與提高質量客觀要求加以分析,今後中俄兩國能源合作具有很大的潛力。

這是因為:俄羅斯油氣資源豐富,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能源出口國,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石油需求旺盛。這是中俄雙方能源合作的基礎性條件。

長期以來,俄羅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地區是歐洲,近幾年,俄羅斯日益認識到,能源出口的單一化對其是不利的。因此正在實施能源出口多元化戰略,向東移,轉向中國等亞洲國家是俄羅斯實現這一戰略的主要內容。俄羅斯學者評論說:如果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對亞洲的出口量佔到總出口量的20%一30%,就可擺脫對單一進口商的依賴,在與歐洲就新的天然氣項目進行談判時,立場可以更加強硬。”特別在烏克蘭危機後,能源出口戰略東移,面向中國等亞洲國家,對其加強與亞洲各國的經濟合作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中俄能源合作的機遇在增加,合作潛力將進一步發掘。2014年5月2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上海簽署了《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根據雙方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可以說,該項合同簽署是中俄能源合作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

積極推進區域領域的合作。中俄兩國毗鄰區域間的合作是深化中俄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兩國將政治互信轉化成務實合作的主陣地。遠東是俄最大的經濟區,面積為621.59萬平方公里,佔全俄國土面積的36.4%,但僅有人口626萬。這裡有豐富的資源,已發現的礦物有70多種,煤炭儲量佔全俄的40%,石油與天然氣分佈在雅庫特與薩哈林兩大油氣盆地,並有多處有開採前景的含油構造,木材蓄積量佔全俄的26%,另外還有極其豐富的魚類與海產品資源。遠東地區是當今世界上少有的尚未充分開發的地區,也是俄經濟較落後的地區。

2012年9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20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就在俄羅斯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召開。在會議舉行前夕,俄羅斯總統普京撰文指出,俄羅斯無論從歷史還是地緣角度看都是亞太地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融入亞太是俄羅斯未來成功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最重要保證。2012年5月,普京簽署命令,在俄政府中設立遠東發展部,該部設在緊鄰中國的遠東城市哈巴羅夫斯克。

俄羅斯用4年時間、花了210億美元精心籌備了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主要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舉行APEC會議,其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向世人宣示俄遠東在亞太地區的存在,不能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並積極與亞太各國合作做好準備,使遠東成為俄“走向世界”的前哨,連接亞太地區的重要接口。

俄羅斯開發分與開放遠東戰略,為中國東北三省參與遠東地區的合作創造了良好機遇。2009年5月21日,在哈巴羅夫斯克舉行的邊境地區合作會議上,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說:“中國永遠是俄羅斯最有經濟發展前景的夥伴之一。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吸引中國在我國遠東地區投資。遠東和外貝加爾崛起必須與中國東北的發展計劃協調一致。”2009年9月23日,中俄兩國已正式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年-2018年)》,為今後中俄區域經貿合作指明瞭方向。

對中國來講,加強對俄遠東地區合作,既是實行全方位開放、深化國際經濟合作的需要,也考慮到以下戰略因素:

首先,適應對外開放格局調整趨勢的要求。過去較長一個時期,中國的對外開放,從地域來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所實行的地區傾斜政策是正確的,取得了比較好的經濟效益,也帶動了內陸地區的開放。今後,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中國將著力創新開放模式,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在這一指引下,特別是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東北振興戰略,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中國沿邊地區,特別是東北三省、新疆與內蒙對外經濟活動取得了很大發展。因此,在開放北移,實行沿邊開放的宏觀戰略中,以上省區的開放十分惹人眼目,而這幾個省區的沿邊開放的對象國主要是俄羅斯。

其次,從沿邊戰略來看,中國東北三省,在實行沿邊發展戰略加速對外開放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優勢,積極地加強與亞太地區各國的合作。這樣,既可加速東北三省經濟的發展,又可對推動亞太地區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中俄區域合作重點應放在三個領域:加強交通運輸網絡等基礎設施領域合作,俄羅斯東部地區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運輸較為落後。普京在中俄經濟論壇上談到加強兩國區域合作問題時指出:“地區合作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發展地區的基礎設施,包括建立邊境貿易綜合體、過境站和過橋通道。我們希望,無論是俄羅斯的還是中國的企業家應把現錢投出來建設基礎設施。”

農業合作。俄羅斯遠東人煙稀少,空曠肥沃的黑土地有著無限的開發潛力。俄東西伯利亞與遠遠東地區有近50%的耕地處於閒置狀態,俄準備進一步加大農用地的出租規模。在回應各國投資者關注的有關農業開發問題時,普京在APEC會議上曾指出:“我們希望少購買些商品,能吸引更多的資本來發展俄羅斯農業,大量尚未開墾的農業土地,是我們具有競爭力的優勢。”中國長期以來向俄羅斯出口大量農副產品,以後,東北三省與俄遠東農業合作將重點轉向投資開發農業。應該說,中俄加強農業合作,不僅對改善俄遠東地區農副產品的供應有重要作用,而且,如果合作得好,對保證世界糧食安全將會產生積極影響。

積極發展旅遊業。這次習近平訪俄在“中國旅遊年”開幕式上致辭,凸現了中俄兩國對開展旅遊業合作的重視。旅遊不只是為了經濟利益,並是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瞭解、加強友誼與交流文化的橋粱。2012年雙向往來330萬人次。中國是俄第二大旅遊客源國,俄是中國第三大旅遊客源國。

除了上述三個重點合作領域,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貨物貿易。在相當一個時期內,中俄兩國貨物貿易的品種結構難以發生實質性變化,即俄難以改變經濟發展以出口原材料為主導的模式,而中國依然是向俄出口勞動密集型的各種消費品。以黑龍江省和吉林為例,黑龍江省對俄出口的服裝、鞋類、紡織品出口一直佔據著貿易的主要份額,佔比達50%以上。吉林省對俄出口商品以汽車及零部件、輕工產品、服裝、農產品(000061,股吧)深加工產品等工業製成品為主。而要改變這樣低水平的貿易結構,切實提高雙邊貿易數量和質量,需要通過投資合作促進貿易水平的提升。

存在的不利因素

上面我們主要分析了對促進中俄區域經貿合作中的一些有利因素。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在今後的合作過程不會一帆風順,矛盾與摩擦難以避免。這是因為,不論從整個中俄關系來看,還是具體從區域經貿合作來分析,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筆者認為,主要問題有:

第一,俄對中國的崛起,在經濟上超過它,感到難以適應,心態失衡。俄有不少人士十分顧忌在經濟上對中國過多的依賴。

第二,從長遠來看,充實與發展兩國之間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經濟合作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中俄經貿關係今後將會有大的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兩國在經貿領域的摩擦將增多。本世紀的頭10年,中國作為大國快速發展,國際經濟摩擦由原來的隱性階段進入了—顯性時期,與俄羅斯亦不例外。這要求我們,在思想上要作好準備。特別要考慮到,俄羅斯是個變數多的國家,出現問題,應冷靜、理智和大度從容地去對待。

第三,俄擔心作為其傳統勢力範圍的中亞地區受到中國的排擠。2009年12月14日,中、哈、烏與土四國領導人,一起開動了“世紀管道”,這種正常的商業合作,有可能刺激俄羅斯。作為中亞國家主要產油國的哈薩克斯坦,2011年向中國出口1121.10萬噸,中亞國家大部分石油從俄羅斯里海油管輸向歐洲。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可能會刺激俄羅斯。這裡有必要談談2011年10月普京提出的“歐亞聯盟”戰略,我認為,“歐亞聯盟”其實質是以俄、白、哈關稅同盟為基礎,在爭取更多獨聯體國家參與下,構建橫跨歐亞大陸的區域一體化合作機制。普京提出的“歐亞聯盟”戰略後(2014年5月29日,俄哈白簽署了成立歐亞經濟聯盟條約,從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啟動),吉爾吉斯坦與塔吉克斯坦即表示贊同,這樣在中亞與中國接壤的哈、吉、塔三國,就有可能向西開放,發展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面臨挑戰。2010年7月俄、白、哈關稅同盟啟動後,這三國的關稅水平均有提高,使我國新疆對哈的出口立即下降了約30%。還應看到,在“歐亞聯盟”戰略和由俄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正在推進的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影響下,中國與上合組織的經貿合作功能可能會弱化。這是因為歐亞經濟共同體與上合組織成員國大部分重疊與經濟功能局部重合,中國不是歐亞經濟共同體的成員國,所以,中國商品進入該地區市場可能遇到高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上合組織經濟一體化進程將會受阻與被邊緣化,面臨更多的挑戰。

第四,在分析中俄經貿關係前景問題時,不能忽視中日韓三國建立自貿區“FTA”的構想。2012年5月13日三國領導人在北京就正式啟動中日韓三國自貿區談判達成共識,並簽署了中日韓投資協定。2010年,三國的GDP佔世界總量的19.6%,貿易額佔國際貿易總額的18.5%,而目前俄羅斯與東北亞國家經貿合作中的水平並不高。在上述情況下,隨著中日韓三國經貿合作深化,特別是一旦FTA形成,如果中俄經貿合作機制沒有重大創新,那麼中俄經貿合作將會面臨更多挑戰。

第五,至於中俄雙方特別強調的相互增加投資問題,一直是兩國經貿合作中的一個主要弱點,坦率地講,投資合作未能取得大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俄能否改善投資環境。這次普京訪華,中俄成立了投資委員會。

第六,在區域合作中,中俄共同開發的一些項目難以啟動,與俄羅斯東部地區籌資能力較差,缺乏資金有關。

第七,俄有時缺乏雙贏的思想,過度地強調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這在能源合作特別在輸油管道問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以上述情況告我們,對於俄羅斯這樣一個處於轉型時期並且有很多特殊情況的國家,研究其投資環境尤為重要。應該說,目前我們的研究,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供國家對俄羅斯投資作出戰略決策的水平。特別是有關俄羅斯出臺的一些法律我們研究很不充分。中俄在發展經貿合作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只能在合作過程中通過增進相互瞭解、增強互信與加強立法等途經逐步解決。正如李克強指出的:“中俄共同前進的道路並非總是"像涅瓦大街一樣平坦",一路上也會遇到困難,但相信,中俄作為"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總是能夠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

(作者系中國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導, 兼任清華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員中心等校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