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时间是不是丢在水里的珍珠,等丢完了,一池子的光芒在提醒着,要过年了。好吧,这日子,又到了2017年的下半年了,一直在荒废时间的小编发现这一年又要过去了。于此同时,上蹿下跳致力于跳槽的小编不得不哀叹,又到了国考的时候了。这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国考考完了省考,省考考完了地方考,小半年就在考试中度过了,报名费丢了一百又一百,都没溅起什么水花,怎么不叫小编唉声叹气。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小编虽然要在前面这么一顿吐槽,还是要干正事的,今天,就趁着国考报名的最后两天时间,来八一八这从古至今的科举考试吧。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科举考试,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大概意思就是,分科考试,中央取士,其实和如今的省考国考各种考,怎么都觉得差不多。这一项考试政策可是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的,大概是605年,而最后一科是清朝的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这其中,科举的正式生命是1300年呐。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隋朝以前,朝廷取士的方式是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呢?这可是造就了上品无寒门,下品五世族的现象,魏晋风度才能这么猖狂。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选择官员任中正一职,由中正来考察州郡内的人士,将这些候选人评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这么说来,大家就明白了。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比如三国里面的,一些人才的突出,不是举孝廉,就是需要别人的荐书。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后来了,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不过唐代的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需要名士的推荐。科举的真正形式的完善还是在唐朝,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时候。武则天创始了殿试和武举,让皇帝变成了最后一个把关的人选,一定程度上筛选了一些以钱财打通考试的人。这是女皇武则天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到了宋朝,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分为三个等级,又三等进士的考试,一等进士及第,二等进士出身,三等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一级由州举行的取解士,二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最后一次自然是天子把关的殿试了。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宋朝对科举的改革颇多,一些防止徇私的做法,比如糊名和誉录。哈哈,是不是很眼熟,大家参加的高考不是也要将考生的名字装订起来,以免阅卷老师看到了。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明时代,科举考试的形式不仅细致还多样化,科举方式的严密也是空前绝后。在如今的各种穿越小说里面,科举考试的形式大多是明清时代的痕迹和借鉴。明代的科举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而每一个考试资格的获得,都是及其艰难的。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古言小说中的连中三元,说的就乡试中第一名,解元,会试中一名,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从来都是佳话,而明代连中三元之人,只有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

大家从语文课本中看到的被批判得口水横流的八股文,就是出自明朝。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到了清朝,大家也能想象得到,清朝实行的是民族歧视政策。雍正前期采用满汉分两榜,以后倒是改为满汉同试。只不过,到了清代,科举发展已经没落了,而科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在这1300年中,大家知道科举状元诞生最多的是那两个省吗?是江苏省和浙江省,江浙一带,确实文气很重。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前几年,网上沸沸扬扬的出现了"寒门难出贵子"的论道,小编作为底层阶级,也没办法给与置评。然而,几千年的科举考试却是试图在打破这样的禁锢,也有不少读书人脱颖而出,中国古代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们,几乎都是科举考试产生的,比如文天祥是南宋的一名状元,祖辈都是长期居于社会底层。科举考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寒门子弟的际遇。自然,也产生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其实现在看来,科举考试无疑是当时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式了,在阶级固化的情况下,成为寒门弟子上升的唯一通道。小编想起了现代的高考,其实亦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科举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就好像高考也没有什么问题一样,只不过在于时代形式的问题,如果人生对其他路途的触摸更多,一次考试其实还真算不得什么了。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小编脑洞打开,映射一下,大家从六年小学,六年中学,再几年大学的情况下走过来,怕是也只走完了一个省试,参加国考省考什么的,你才有去有关部门任职的资格啊。

借国考的东风,说说生存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寒门学子走过的独木桥

哦,小编还是挣扎的去报名了。看到图了吗?小编怕是要成为这乌压压的大军中的一员了,捂着心口问,何时能上岸?

也不知道还要考几年,我我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