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鈞丨馬潤通傳奇

馬潤通傳奇

王錫鈞

在博鰲鎮樂城島隔河(萬泉河)之北岸,有一座陵園叫“馬國師陵園”,是瓊海乃至海南馬氏族人所建。這個馬國師,實名馬潤通,是個有不平凡經歷的歷史人物。

民間流傳他的故事,非常傳奇。據傳,明樂會縣執禮鄉(現溫泉田苑村)的大米商馬潤通,常運大米去大陸出賣,而且時有幹那種逃避官稅的走私勾當。有一次,他運氣不佳,途中大船被官兵截獲。他知此遭非同小可。查不稅據,不僅全部大米要沒收,而且有被治罪入獄之虞。如何逃此厄運?他靈機一動,想到大陸許多地方,正鬧災荒,便告之曰:“民乃運米賑濟災民也。”官兵聽了,大加讚賞,於是報朝廷。皇帝聞奏,龍顏大悅:“天下竟有這等義民義舉。”便召見他。並叫他到廂房挑一套官服官帽穿戴。欲賜他一官半職,以示嘉獎。他本遭了個禍,卻得了個福,一時樂不可支。但踱進廂房卻又思忖起來:自己是個生意人,能當什麼官?不防挑件陳衣舊服穿穿,說不定日後去做走私生意,穿上官服還有用呢。於是,他挑了一套舊官服,然後得意地走出廂房。沒想到,他穿的那套舊官服,乃皇帝父親即國公穿戴的龍袍龍帽。當他穿上這套龍袍步上聖殿臺階,皇帝見了驚愕萬狀,立即跪地而拜。在朝文武官員見之也紛紛跪地叩首。他受此大禮,一時不知所措。他本患心臟病,因興奮過度,心臟病突然發作,竟猝死在金鑾殿前。皇帝無限悲痛,乃置上好棺材入殮,差人把棺運回他故鄉安葬,並賜聖旨碑:“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立於墓前。教後人崇之。這個墳墓,人們都叫馬國公墓。

馬國公這個故事,在瓊海是傳得很廣的。這是民間傳說,是一種口頭文學。這個故事顯然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作品。按這個故事,對馬潤通這個人物,顯然眨多於褒,而且有些情節如穿上皇帝父親龍袍,皇帝及文武官員下拜,他猝死殿前等這些情節,顯然戲劇化了,是不可信的,不過,歷史上,確有馬潤通運米濟災之事實。舊《樂會縣誌》上有如下記載:“馬潤通,樂會執禮人, 明弘治年間,年逢災荒,民大飢,潤通出巨資,購米1200石,賑濟災民。帝賜義民稱號,卒後葬於教場坡,墓前建聖旨碑。”舊縣誌的記載,雖寥寥數話,卻對馬潤通這個歷史人物,作出了很明確的評價。特別是“潤通出巨資”這一句。這個“出”字是個關鍵字目。這說明,潤通購米賑濟災民,完全是一種出自內心的義舉,而非民間流傳的那種有損他形象的“逃稅”、“走資”。那麼,民間為什麼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我曾一度感到迷惘和困惑。不過很快地,我就感到釋然。其實,任何一種社會,總是有人在幹著奉獻幹人類社會的正事,也總是有人在其身後拿著放大鏡來尋找你的影子,說你的影子是那麼黑,那麼的猙獰。這種人,古時有,現今有,將來也不會絕跡。

馬國師陵園,在舊朝陽市教場坡,即現樂城島隔河(萬泉河)相望的河岸上。陵園大門拔地而起,兩堵用水泥澆灌砌築的門柱,托起橫伸著的大門頂蓋。這大門頂蓋鑲金色琉璃瓦,頂蓋兩端,飛簷翹角。頂蓋之下,是鑲嵌著一塊黑色長方形大理石門楣。大理石上鑲刻“馬國師陵園”五個金色棣體大字。仰頭視之,其氣勢令人有一種莊嚴厚重之感。步入陵園,見有一高約一米寬約一尺的石碑立於石道之右側。上鑿字曰:“文武官員至此下馬”。順著一條寬闊的石道,拾級而上,行數十米,便到馬國師陵墓。墓前有庭,庭前建有墓門。墓門是同陵園門同一結構,有門柱,有頂蓋,但比陵園門矮。門柱紅牆煥彩,金碧輝煌。墓門前左右立著一對石筆,分別刻著:“潤民惠君心在國”、“通義達官想乃師”之對聯。陵墓底座六角,圓頂,白灰砌築。墓前石碑上刻:“皇明欽命國師馬潤通公墓”。碑上還刻公之生平事蹟。這座陵園寬約畝餘,園內遍植檳榔及花草。那一棵一棵亭亭玉立的檳榔,縱成行,橫成列,橫逸斜挺的枝葉,濃濃釅釅一大砣,活似飛鷹垂天之翅,蒼蒼鬱鬱,葳葳蕤蕤,進入陵園,我靜對馬國師陵墓,不禁浮思翩翩。我想,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來到人間,而又逝去。生命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人之生命歷程,因其追求不同而價值各異。有的受物慾之誘,蠅營狗苟,乃至以心計與陰謀,魚肉傾軋,落得個奸人之名。有的雖暴富連城,獲得了物的佔有與無盡享受,但對社會公益卻嗇如堅壁,不拔一毛,而被人啐為“為富不仁者”,這種人,活在世間,只是行屍走肉而已。有人卻視物乃身外之物,心乃心內之心,在擁物與修行之間,願作幡然物外,貢獻社會之選擇。因而獲得品行高潔,洪德如山之讚美,成為讓歷史回眸之人物。這後者,馬潤通也。儘管他作古已500多年,但他仍然活在人們心中。人們仍然懷念他,尊敬他,以致到他墓前,“文武官員至此下馬”,跪之拜之。

我拜謁馬國師陵墓,卻對“國師”這一頭銜不解,舊縣誌對馬潤通的記載是,皇帝賜予“義民”稱號,而並非“國師”。為此事,我詢問過馬氏一位文友,他告訴我:“國師”是馬氏族譜上的記載“國師乃皇帝御封”。這就出現了史料上的不合。我想族譜與縣誌,應以縣誌為準確依據。不過,我以為,是什麼頭銜並不重要,作為後人不必要去探究誰也弄不懂的名銜,重要的是他賑濟災民這一義舉所產生的影響力。這力穿透了500多年塵封的歷史。它還將穿透未來,影響一代又一代。不是嗎?“馬國師陵園”已成為萬泉河岸上一重要歷史人文景點,遊人至此參觀瞻仰者眾,趨之若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