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千畝之戰

千畝之戰,發生在西周宣王時期,是西周和姜氏之戎之間的一場大戰。

說到周宣王,史稱“宣王中興”。關於周宣王的赫赫武功,《詩經》裡有大量記載。比如命召公虎徵江漢流域的淮夷;還有平定徐國叛亂等。其中有一首詩寫到宣王封贈申伯,整頓田土、安定居室、建造城牆寢廟,申伯建成南邦,世代保持功績。“往䢋(jì ‘哉’的意思)王舅,南土是保。”申伯是周宣王的舅父,為宣王保衛南土。申伯就是姜氏。

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申伯被徒封於河南南陽後申伯就變成了申侯。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申國不只一個,申伯是申伯,申侯是申侯。和周宣王一戰的是申侯,不是申伯。這個問題要牽扯到地點,千畝之戰的地點“千畝”。

西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千畝之戰

千畝,不是一個確切指向某地的地名。正因為這個原因,千畝之戰才歷來疑問重重。千畝,指的是殷周時期所設的“帝籍”,也就是商周之王耕耨之地,其中所產粢盛是要拿去祭祀皇天上帝的。周代的天子每年春耕時都要行籍田禮,這是關乎天下興亡的大事。那麼西周的千畝究竟在哪裡?

關於西周的千畝究竟在哪裡,也是眾說紛紜。一說西周千畝並不在王畿,而在成周以西,在王畿與申戎之間。還有一說是千畝有兩處,一處在西周都城王畿之內;還有一處在西河介休的晉國。正因為不能確定千畝的確切地點,所以對於千畝之戰也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周王師的千畝之戰,還有一種觀點是晉穆侯的千畝之戰。

西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千畝之戰

《國語》說宣王不籍千畝“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而《晉世家》裡的記載是晉穆侯十年,“伐千畝,有功,生少子”。如果說有兩場千畝之戰,那麼《國語》和《晉世家》就不矛盾。如果說根本只有一場千畝之戰,晉穆侯是隨王師出征,那麼晉穆侯的有功是什麼意思?有的觀點解釋為晉穆侯幫著宣王脫離困境,回到王都就是有功。反正周宣王是從此“喪南國之師”。

西周到了宣王時期就已經到了末期。宣王這個人在《國語》和《詩經》裡描繪比較多。《詩經》裡的歌頌為主調,確實是一派中興的強盛。但《國語》裡關於宣王的記載,他的過失之處就太多了。比如說不籍千畝,就是不舉行耕籍禮;千畝之戰喪南國之師;大原(甘肅固原)料民(清查人口)等……

宣王的前期革除厲王暴政,確實是有過短暫的中興。其實這種中興只能說是一種迴光返照,談不上是什麼力挽狂瀾的大的革新。只能說是厲王已經把西周作踐得太不象話了,宣王沒有厲王那麼不堪而已。不管中興也好,迴光返照也好,這段時間確實不長,曇花一現。宣王后期戰亂連連,並不是因為宣王開疆拓土,也沒有《詩經》裡描與得那麼英明神武,而是四面受敵、不得不四處支應。

西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千畝之戰

在宣王之前西周已經面臨兩方面的危機:一是天子威望下降,諸侯都可以干涉天子王位的繼承。周夷王就是諸侯擁立的,為報此恩夷王在禮節上格外遷就諸侯。所以《禮記》說“天子之失禮,由夷王以下。”另一方面就是西周的征伐格外頻繁。昭王南征而死;穆王伐犬戎無功;懿王時戎狄內侵;孝王、夷王時經營荊楚、淮夷;宣王的時候伐西戎,控荊蠻,徵徐夷……國力本身在宣王之前已經太過耗費,西周完全是在走下坡路了,經不起這麼大力度折騰。

所以,不是一位周宣王就能重興周祚,也不是一場千畝之戰就能讓周室衰微不起。實在是那句俗話說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