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收藏必讀:青銅器種類及用途

青銅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個大門類,它包涵的內容非常廣泛,大致可以分為青銅禮器、青銅兵器和青銅工具、農具四大類。

1、 青銅禮器

從青銅器造型藝術角度來看,青銅禮器最為引人注目,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古人認為祭祀和打仗是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情,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關的器物,目前青銅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廟中使用的器物。在許多青銅器的銘文中,宗廟中的許多禮器稱為"寶尊彝",尊彝就是禮器的通稱。禮器有的是不能夠動的,所謂"重器不出門",就是對家族有重大意義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著一個家族的消亡。禮器用於各種禮儀活動,使用者還是參與禮儀活動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並論。禮器包括酒器、飪食器、水器、樂器等,每一種器類又可分為十幾種或二十幾種器名。每一種器物由於王朝的更替,典禮制度的變化、習俗的相互影響,乃至生產技術的進步,又會演變成很多種形式。僅酒器和飪食器兩大類中的器物,粗略統計,就有近四十種不同的名稱。每種基本器形,又有許多變化繁衍的式樣,這些式樣大的有幾百種之多,這樣,青銅禮器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器物體系。每種器形的發展,一般規律是從簡單到複雜,在鑄造技術上由不合理到合理,這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出土或傳世的青銅器有數萬件,這只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小部分。單是中國青銅禮器的發展史,就已經能描繪出那遙遠的,一個非常輝煌的青銅時代。

青銅禮器包括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四個大的門類:

(一)飪食器主要的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鋪、盂、俎、匕等器。

鼎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饗等各種用途。最早的青銅鼎見於夏代晚期,以後歷經各個時代,一直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行用時間最長的器,因而變化也很大。大致有圓鼎、方鼎、扁足鼎等形式。

鬲盛粥器,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是大口袋腹器,西周中期以後鬲很盛行,常成組出土,到戰國後期自然消失。

甗蒸飯器,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稱為甑,下為鬲,用以煮水,中間的箅通汽以蒸於甑。青銅在商代中期已有鑄造,但為數甚少,到商末周初就較多。

簋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簋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期,但數量較少。商代晚期,特別是西周時代,簋是重要的禮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饗場合,它和鼎配合使用。自西周早期起出現一種方座簋,就是在簋的圈足下連鑄一個方座。

簠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基本形制為長方體,自口至足器壁斜坦,器蓋相同,分置可成二器。

盨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最早出現在西周中期,基本形制為橢圓體,蓋可仰置盛物。

敦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最早出現在春秋中期。其基本形制是上下皆圓,蓋與器相合成球體,也有上下不完全對稱,或完全對稱的。

豆盛放醃菜、肉醬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銅豆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但很少見。基本形制是上有盤,其下長柄連圈足,有的有蓋。青銅豆盛行於春秋戰國。

鋪盛放肉醬的器皿。外形與豆相相似,但盤邊狹而盤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為鏤空,青銅鋪見於西周中期到春秋時代。

盂大型盛飯器,它與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飯取自盂中。青銅盂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形制一般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體都比較大。

俎切肉、盛肉的案子,與鼎配合使用。青銅俎傳世和出土都很少,或當時所用的俎多為木製,朽蝕不易保存,目前所見皆為商末、周初之俎,形制為長方形案面,中部微凹,案下兩端有壁形足,也有案下附鈴的。

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發現匕常與鼎、鬲同出。青銅匕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傳世很少見。體呈桃葉形,有長柄。

(二)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觶、斝、尊、壺、卣、方彝、觥、罍、瓿、盉、枓、勺、禁等。

爵飲酒器,青銅爵最早出現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流與杯口之際有兩注,後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下有三足。

角飲酒器,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注。角的出土和傳世數量遠遠地少於爵,青銅角行於商末周初。

觚飲酒器,其形制為喇叭口、細腰、高圈足的容器。青銅觚初見於商代早期,主要盛行於商末和周初。

觶飲酒器,有橢圓體和圓體兩種形式,侈口,束頸、深腹、圈足,大多有器蓋。青銅觶初見於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亦甚流行。

斝容酒器,行裸禮時所用,或兼作溫酒器,形制為侈口、立兩柱,深腹分段,圓底下有三足,頸、腹間設一*可執。青銅斝初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周初。

尊容酒器,是一種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酒器,上口侈大,下有圈足,青銅尊初見於商代中期,盛行商末和西周時代,尊的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鳥獸尊等三類。

壺容酒器,壺有圓形、方形、橢圓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樑及蓋,是酒器中的大類。青銅壺最早見於商代中期,流行的時間很長,自商至戰國,秦漢以後尚可見到,器形的變化相當複雜。

卣容酒器,是專用以盛櫃的祭器。櫃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卣有圓形、方形、橢圓形、鳥獸形等形式,並有提樑和蓋,蓋套在器口之外。青銅卣最早見於商代晚期,流行到西周早、中期。

方彝容酒器,這類器皆呈方形,有屋頂形蓋,截面是縱短而橫長,腹部與圈足相連,圈足每一邊的中央有一個缺口,分成四個規矩形的足。有的方彝兩側有耳,青銅方彝初見於商代晚期,流行於商末周初。

觥容酒器,口部一側有流,腹部作橢圓形或長方形,下有圈足或四足,有蓋,蓋至流口的一側往往飾獸頭。觥的另一種形式是整器為獸形。有的觥內附有酌酒用的鬥,青銅觥主要盛行於商末周初。

罍容酒器,是一種高體的大型或中型有蓋酒器,其基本形式有圓體和方體兩類,肩部兩側有耳,正面腹部的下端亦飾一耳。青銅罍盛行於商末周初。

* 容酒器,器形為小口、大腹、平底,有蓋。在*形消失或罕見時,正是*的行用之時。青銅*出現於西周晚期,沿用到春秋時代。

瓿容酒器,是大型的酒器,斂口、大腹、圈足。青銅瓿流行的時間很短,僅在商代的中、晚期。

盉酒器,盛玄酒,以調和酒味濃淡。形制為侈口、寬腹、下連圈足或三足,頸、腹間有一斜置的流,後有*、器有蓋。青銅最早見於夏代晚期,早期的流置於頂上,晚期的有提樑,流行時間很長,直至戰國以後。

枓挹酒器,是一個小杯連鑄一條彎曲形的長柄,青銅枓最早見於商代晚期,西周時代尚有。傳世和出土的都很少見。

勺挹酒器,與枓的作用相似,所不同的是一個小杯連鑄一條直柄。青銅勺大多是商代晚期器。

禁承酒尊的器座,有方形和長方形的兩種形式,四面有壁,並有長方孔。青銅禁傳世和考古發掘都很少見,最早見於西周早期,春秋偶爾也有禁,流傳甚少。

(三) 水器主要有盤、鑑等形式:

盤承水器,與*配合使用,以之水澆於手,以盤承接棄水。青銅盤初見於商代中期。但為數為多,自商末起一直流行到戰國。形制為敞口、淺腹下有圈足或三足,兩側有耳。

* 盛水器,與盤配合使用。青銅*最早見於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的形制,口的前端有彎曲的流,橢圓形的腹部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戰國時代為平底。腹一側有*可執。

鑑盛水器,也可盛冰為冰鑑。形體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兩側有獸耳。青銅鑑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最為流行,西漢時期仍有鑄造。

(四) 樂器主要有鐃、鉦、鍾、*、鐸、鈴、鉤、鐓於、鼓等。

鐃打擊樂器,形體似鈴而稍大,口部向上呈凹弧形,體部截面呈闊葉形,兩側角尖銳,底部置有一箇中空圓管狀的短柄,與體腔內相通,柄中可置木段。主要用於祭祀和宴樂,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五柄成組合的鐃,這是至今發現鐃組合的最高數字。

鉦打擊樂器,形體似鐃,但比鐃高大和厚重,主要出土於湖南、江、浙一帶。徵都是春秋時代的樂器,在南方百越諸地則甚流行。

鍾打擊樂器,在祭祀或宴饗時用,成編懸掛,用木槌打擊樂鐘的鼓部和鼓右的鳥圖案,因此能產生兩個音頻。青銅鐘有鈕鍾和甬鍾兩種形式,鐘的各個部位都有專門名稱。編鐘最早出現在西周早期,是三枚一組。

*打擊樂器,形體特大,在祭祀或宴饗時與編鐘,編磬相和使用的樂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鐸撞擊樂器,形制似鐃而小,中有舌,振舌發音,據文獻記載,鐸可用於軍旅和田獵。

鈴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樂器,夏代晚期曾有出土,形體較小,器壁薄,頂部有半環形鈕,是單翼鈴。此外還有車鈴、執鈴、狗鈴等。

鉤又名句,打擊樂器,其形制體部似鐃而長,橫截面呈橢圓形,縱向長度稍大於橫向的尺度,器壁較厚,口向上,有很淺的凹弧口,底部置一柄,或作扁平,或為圓柱形。

鐓於打擊樂器,用於祭祀和集會,器形較大,上有環紐或虎紐,圓肩,下似筒形。青銅鐓於初見於春秋時代,盛行於戰國及西漢前期。它的分佈以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為主。

鼓打擊樂器,青銅鼓傳世和出土極少見,形如橫置的筒形,上有一個枕形座,用以插杆飾,下為長方形圈足,目前所見的青銅鼓都是商代晚期的。

2、 青銅兵器

青銅兵器是商周時代軍隊作戰的重要裝備,鑄造數量非常大,雖然在戰爭中大量消耗,遺存至今的種類和數量還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鉞、刀、劍、匕首、殳、弩機、矢鏃、胄等。

戈是用以鉤殺的兵器,完整的戈是由戈頭、冒和末的樽構成的,目前所見僅存戈頭。戈有長和短,戈的每一部分都有專名。青銅戈最早見於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戟是用以鉤殺的兵器,形體與戈相似,但在頂有矛的裝置,這樣在作戰時多了一種殺傷功能。

矛是用以衝刺的兵器,矛體分鋒刃和交雨部分,鋒又分前鋒和雨翼,交即矛的銎,可安長*,矛有用整條藤製的,也有用積竹製成。青銅矛最早見於商代早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鉞是砍殺的兵器,也可作為刑具。有些鉞形制很大,而製作又精的,可作為儀仗用具。青銅鉞初見於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刀是指砍殺用的兵器,翹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長武器。

劍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鬥、可斬可刺的兵器。青銅劍最初見於西周早期,但形式已經相當成熟,春秋晚期至戰國是劍最為流行的時代,劍的每一部分都有專名,劍的形式愈到後期,體部愈益增長。

匕首是一種短劍,近身殺傷武器。匕首出土甚少見,大多是戰國時期器。

弩機是具有遠射和殺傷力較強的武器。弩機最早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弩機均無廓,僅有鉤弦用的牙、作瞄準用的望山和作板械用的懸刀,西漢以後弩機均有廓。

矢鏃是箭鋌前端的鋒刃,是由尖銳的鋒,張開的兩翼以及脊和鋌組成,各部分都有專名。青銅矢鏃最早見於夏代晚期,以後大量鑄造。

胄又稱盔,作戰時用以保護頭部,青銅胄最初見於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頂端有一管,用於安插纓飾,左右及後部向下延伸,以保護耳部和頸部。

3、 青銅工具

青銅的使用首先是鑄造生產工具,青銅工具傳世和出土的數量都很多,由於在生產中廣泛的使用,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有斧、斤、鑿、鋸等。

斧是一種砍伐工具,在農業和手工業中使用得很多,青銅斧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期,小型的、有紋飾的斧都是專用於工業的工具。

斤是砍伐工具,使用時銎內按一個曲柄,青銅斤初見於商代晚期,以後一直沿用。

鑿是鑿孔或挖槽用的工具,鑿體細長,上寬下狹,直銎,下有尖或平的刃部。

鋸用於切割木、竹、骨、角等器。鋸出土的數量不多,鋸片常置木柄內,青銅鋸最早出現商代,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4、 青銅農具

在商周時代的農耕中,普遍使用青銅農具,這已是一個確定的現象,青銅農具目前發現較為稀少的原因是青銅珍貴,用舊了的青銅農具可以改鑄,它不可能隨便遺棄。而且農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銅農具不一樣,它一般地也不常作陪葬品,因而青銅農具的遺存必然是很少的。根據專世和出土的實物主要有耒、耜、鏟、錛、鍤、耨、鐮等。

耒是挖窖穴和開河渠用的原始農器,形制為扁方銎連接雨根長齒。青銅耒所見甚少,寶物見於西周時代。

耜曲柄的起土農具,也就是手犁。青銅耜出現商代晚期,這一時期的耜頭較長,銎部很深,銎口扁方。西周時代的耜頭較短,呈寬扁形,銎部略淺,春秋時代為了節省銅料,銎部口沿有一條欄,上下皆鏤孔。

剷剷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青銅鏟的形制,是在長方形青銅片的一端,連鑄著一個截口為方的或橢圓形的銎,銎內可裝柄。青銅鏟最早見於商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春秋戰國。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形狀與比較接近,但背面微拱,偏刃,銎內置曲形橫柄。青銅錛最早見於商代晚期,西周時代尚沿用。

鍤開河渠和做壠的農具,鍤的刃口是套在木板前端的,木板的後部連著一條柄,是屬於裝直柄的農具。青銅鍤最早見於商代中期,西周和春秋時代一直沿用。

鋤除草,間苗及松碎表土農具,鋤的曲柄曲端納於銎中,實際是橫裝木柄。青銅鋤最早出現於西周時代,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耨短柄的除草農具,中間是銎部,兩側連接雙翼,正面近口部有密集齒槽,所見皆為春秋時代器。

鐮收割用的農具,也是手鐮,一側可裝短柄,正面近口部有密集齒槽。青銅鐮最早見於西周時代,一直沿用到春秋戰國。

請大家關注本訂閱號下次會為大家帶來詳細的青銅種類及劃分

古董交流,鑑賞:田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