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母「爲何成爲了20世紀美國大衆文化中的經典意象?丨新書

”杀母“为何成为了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丨新书

題圖為電影《驚魂記》截圖。

”杀母“为何成为了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丨新书

為什麼在整個20世紀

“殺母”成為了美國小說、大眾文化中反覆出現的經典意象?

繼《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後

孫隆基先生

再度考察美國文化與美國人的心理狀態

”杀母“为何成为了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丨新书

《殺母的文化》

副標題: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

三輝書系丨孫隆基作品

孫隆基 著

三輝圖書/中信出版集團

已上市

這是一部深度剖析美國文化與美國人心理狀態的著作。

在美國,“殺母”成為小說、電影等大眾文化中反覆出現、不斷蔓延的經典意象,貫穿了整個20世紀。本書以這一看上去非常奇特的意象為中心,對美國的報刊、書籍、電影、電視等大眾文化現象的各個方面,乃至外交、教育、犯罪學等領域進行了剖析;又進一步追尋了這一意象的形成過程,分析了尼采、弗洛伊德、蘇里文、魏寧格等人對美國大眾心理的影響,並將之歸因於“偉大的美利堅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即兩性的性愛。

在這種剖析與追尋的過程中,20世紀美國大眾的心態逐漸展現於讀者之前。

某美國學者謂中國式“個體”最主要的部分乃在人際關係裡落實,西方式“個體”最主要的部分則是它超越社會的該部分。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比較視倫常關係為天經地義,《殺母的文化》則論證美國人視所有倫常關係都可予以“問題化”。——孫隆基

著者簡介

”杀母“为何成为了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丨新书

孫隆基,祖籍浙江,1945年生於重慶,在香港長大,在臺灣受大學教育,獲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後赴美國深造,於明尼蘇達大學專攻俄國史,獲碩士學位,轉赴斯坦福大學專攻東亞史(其間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一年),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加拿大等多所大學任教,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歷史學家的經線》《未斷奶的民族》《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新世界史》和

The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from Nationhood to Individuality等。

實物

”杀母“为何成为了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丨新书”杀母“为何成为了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丨新书
”杀母“为何成为了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丨新书

《驚魂記》《飛越瘋人院》《沉默的羔羊》《魔鬼聖嬰》……當你觀看這些題材迥異的好萊塢經典電影時,是否思考過它們背後其實共享同一套美國文化體系?希區柯克、波蘭斯基這些知名導演的作品序列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文化內涵,能直戳當代美國人的心理狀態?

尼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又對美國人心理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瓊·克勞馥、弗朗西斯·法默等好萊塢傳奇女星的人生經歷反映了美國社會怎樣的性別觀念?為什麼一次美國對中國人國民性格的研究反而牽扯出美國人自己的“閹媽恐懼症”?

從“殺母”這樣一個極具新意的視角審視美國的流行文化,作者探討20世紀美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從美國的報刊、書籍、電影、電視等大眾文化現象,到更為深入的外交、教育、犯罪學等領域,孫先生用精彩的論述、有趣的例證與全方位的剖析,為讀者帶來一次對美國人的心理美國文化的梳理。

本書目錄(請拖動進行翻閱)

新版序言

章節簡要

第一章 19、20世紀之交的美國

楔子

1.“世紀末”文明的轉型危機

2.世紀之交的時代里程碑

3.時代精神的聚焦:老羅斯福

4.作為美國“新邊疆”的太平洋

5.帝國主義文明與“男子漢氣概”

6.老羅斯福與美式足球

第二章 黃色禍害、白色大願和男性危機

楔子

1.“黃禍論”成為時代話語

2.原野的理想和神經衰弱氣質

3.野性的呼喚

4.世紀之交的美國男性焦慮

5.神經衰弱成為“時尚病”

6.神經衰弱與陽剛隳沉的夢魘

7.白色人種的大願望

結論

第三章 現代文明的困境?

楔子

1.女人是物種的守成者

2.男女教育分途說

3.建立“美國童子軍”的路線鬥爭

4.還有比現代文明危機更深層的因素

第四章 尼采式超人論與仇母情結

楔子

1.尼采與他媽媽來自不同的“國度”

2.魏寧格:男與女=靈與肉

3.勞倫斯和媽媽劃清界限的《宣言》

4.門肯如何“捍衛”婦女?

5.威利對“大媽咪主義”的鞭笞

6.超人與母親

第五章 美國性別的兩極化

楔子

1.性別觀:從生理到心理

2.弗洛伊德話語的來臨

3.沙利文的“杜鵑窩情結”

4.將性別曖昧與“精神病”混為一談

5.“性別”作為一種“角色”、一種“認同”

6.美國性別教條的形成

第六章 20世紀中期:美國的性別角色出現嚴重危機

楔子

1.性別角色論在20世紀中期大眾想象裡的掠影

2.不稱母職的“陽具型女人”

3.宜家宜室的“女性型女人”

4.女性成長的歧途

第七章 山雨欲來:“殺母”幻想之前奏曲

楔子

1.都是夏娃的錯

2.女性意象的一分為二

3.“與敵同眠”(男性版)

4.譴責媽媽“缺乏愛心”

5.父母子的“三角”是永恆的嗎?

6.從“殺父娶母”過渡到“殺母”

第八章 走向60年代:“殺母”的經典著作時期

時代背景

1.媽媽代表人生早期,是“成長”的絆腳石

2.徘徊於異性戀還是同性戀的十字路口

3.媽媽“居高臨下”的威脅

4.被媽媽宰制的“小丈夫”

5.靈魂被媽媽侵佔的犯罪型人格

6.劃時代的經典傑作《驚魂記》

7.“殺母”成為時代精神

8.從文娛的“樣板戲”到學院的“總路線”

第九章 戰後女權意識的初步:殺母

楔子

1.“殺母”作為一種共識

2.媽媽對女兒的宰制

3.“母親”角色與“女人”角色的抵

4.“媽媽/家庭主婦”的病態學

5.炮轟“家庭主婦”角色

6.“史德福妻子”徵候群

7.口腔慾望之壓抑與吃食錯亂症

8.“性成長”的政治

9.“多重人格分裂症”的政治

第十章 女性主義如何重建“母親”

楔子

把男性的成長重新定義為斷裂和異化

20世紀80年代的“母親”熱

女性的傳承:聯結與關懷

電影故事呈現的“女性思維”

“連續性”與“個體化”的矛盾

女性化與東方化

第十一章 言不由衷的母女親和論

楔子

1.離家的喜悅

2.《通靈女士》裡的母女情仇

3.對“最親愛的媽咪”口誅筆伐

4.弗朗西斯的苦難

5.電影裡母女關係之妖魔化

第十二章 殺父殺母的心理倒影:殺子

1.“戰後嬰兒潮”世代

2.“魔童”文類系譜學之濫觴

3.憤怒世代之“街頭的狂野”

4.“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世代自身遭否定

5.“魔童”文類的里程碑:《羅斯瑪麗的嬰兒》

6.“魔童”文類的經典時代

7.“魔童”文類隨時代遞嬗

8.恐懼身體被侵犯、對人身自由的執著

結束語

第十三章 失去的地平線:愛慾化的人生早期

楔子

1.個體心理成為整體文化的圖式

2.對“人生早期”的愛憎雙重情感

3.“性解放”狂飆時代的吹號手:馬爾庫塞

4.在核戰陰影下之“愛慾”與“死亡”的辯證法

5.讓“愛慾”衝破家庭與異性戀的牢籠吧!

6.“母親”與人生早期

7.從性的共產主義到性的警察國家

8.諾曼·布朗的性組織解散論

9.“不再有分離的夏娃”

10.一些揭櫫“多樣相的變態”的文藝里程碑

11.母親與死亡

12.遠在天邊的“東方”

第十四章 自我疆界之捍衛:殺掉“狂慕者”

楔子

1.“忠實的信徒”之原型

2.由恐懼媽媽到恐懼“狂慕者”

3.人格不獨立與模糊人我界限

4.竊取他人“認同”的人

附錄一 美國人如何論說中國人的“性”

1. 20世紀中期的一場“中國人性格”的研究

2.把“人格”當作“文化”的轉喻

3.中國式的人生早期

4.中國人“性別角色”的倒錯

5.美國研究者透露的“閹媽恐懼症”

6.藐視“被動”與恐懼“被耗盡”

附錄二 美國人如何論說中國人的“暴力”

1.爸爸缺了席的“父權社會”

2.中國式人格的攻擊能力受損

3.把“被動”與“被虐狂”性別化

4.缺乏性與暴力的“非美”人格

5.美國大眾文化把東方人塑造成“第三性”

6.飛蛾的沉默

附錄三 美國大眾文化裡的“殺父”幻想

前言

1.“國王必死”

2.“浪子回頭”

3.下一代比上一代道德上更優勝

4.謹防“爸爸陷阱”!

5.抵制上一代的“殺子”圖謀

6.爸爸對兒子的心理摧殘

7.父權的解構

8.“男兒本色”的顛覆

附錄的附錄:畫虎不成反類犬

附錄五 後經典時代“殺母”的成語化(至20世紀末)

前言

1.大眾想象裡一類歷久不衰的犯罪型人格

2.自私的“母愛”

3.“母愛”殺人

4.但缺乏“母愛”亦會引發殺機

5.真實案件還是戲劇化?

6.《迷離佈局》這部片子

7.母子關係總是負面的!

8.重父輕母意識

9.同性戀、亂倫、性侵與童年受虐

附錄六 後經典時代“殺母”的成語化(進入21世紀以來)

1.時代在變,潮流在變,“殺母”依舊

2.“母親”與病態殺手結下不解緣

3.《鬼影人》的個案研究

4.《割破的傷口》的個案研究

5.“殺母”接近尾聲?還是已全球化?

6.異軍突起:產後憂鬱與孟喬森症

附錄七 是否也有與“殺母”唱反調的?

購買《殺母的文化》

”杀母“为何成为了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丨新书
”杀母“为何成为了20世纪美国大众文化中的经典意象?丨新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