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中國越來越奇葩的結婚彩禮變遷史,最心酸的永遠是父母


民間流行的彩禮最早出現在西周,是封建婚姻制度中男尊女卑最直接的反映,雖一度被廢止,但依舊在民間廣泛盛行。如今男女比例失衡,彩禮也隨之水漲船高,壓的不少中國男性“喘不過氣”來。但在“天價”彩禮的背後,男性真的是最大的“受害者”麼?

如今,“兒子娶媳婦,爹孃脫層皮”的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天價彩禮”成了通向幸福之路上的沉重負擔。事實上,在“天價彩禮”多發的地區,往往伴隨的是長期以來在生育行為上對男性的偏好,這導致適齡男女在數量上形成了明顯的差距,因此當男性被彩禮壓得喘不過來氣,指責女性“貪婪”之時,恐怕女性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彩禮被叫做“四大件”,分別是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錶。

後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彩禮的“四大件”也隨之演變。80-90年代是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90年代後是手機,電腦,汽車,房子。20世紀80年代,廣東人家的結婚新房和家居擺設。


到今天,婚嫁的彩禮名目更加繁多,以往的“四大件”只能算作是附屬品,在不少農村地區的家庭,舉債結婚,已成為司空見慣的常事。圖為浙江義烏,訂婚規格按照義烏傳統採取最高規格“十八擔”,十八擔除了酒、日用品等,還有8888888現金,這些現金的重量達到102公斤。

彩禮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講究,“一動不動”(“一動”是10萬元以上的小轎車一輛,“不動”是在市區有一套房子)、“萬紫千紅一片綠”(一萬張5元、一千張100元和若干50元,算下來超過15萬元)、“三斤三兩”較為常見。圖為河南安陽,男方給女方支付的10萬元彩禮記錄。

圖為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某農村一小夥為娶媳婦準備10萬元彩禮到媳婦家提親,西北人將彩禮錢稱之為“離娘錢”,現場還將一部分錢用紅線繩拴起來掛在媳婦脖子上,此舉被稱為“栓媳婦”。

除了數額不等的彩禮之外,男方往往還要給女方買首飾衣服、給媒人紅包、宴請親屬,而這些花銷並不比彩禮少。圖為山東威海,27歲男孩王文龍帶著剛剛遠從千里之外河南周口趕來的父母和親友,與家在山東威海的女友完成了訂婚儀式。除了正常的禮金、菸酒和飲料外,王文龍的父親還從老家帶來了一隻羊。

為了攢夠彩禮錢,不少農村夫婦都會一同外出打工,但“父親結婚時借的錢剛還完,兒子就又要結婚了”的現象依然有不少。圖中女人和男人們一樣在工地上捆綁鐵絲。她19歲的兒子快接近結婚年齡,按照老家的風俗,結婚時男方要給女方最少6萬6的彩禮錢。夫妻倆笑稱:“拼命幹活就是為了給孩子準備彩禮錢。”

圖為陝西一農村夫婦準備外出打工,三年前,村裡的媒婆給兒子介紹對象,女方看到破舊的房子,轉身離去。如今兒子25歲了還沒找到對象,為了早日蓋起新房,給兒子娶上媳婦,夫婦兩人年沒過完就離家打工去了。70年代時,村子土地肥沃,很多山外的女孩為了溫飽,嫁入這個村子,當時用20斤小麥就能換回一個媳婦。幾十年間,彩禮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的原因不外乎幾點。


根據人類男女性的生物學差別,女童的生存率要高出男童不少,但一些地區長期的重男輕女思想,導致瞭如今適婚男性比女性多出了近三千萬人,男性在婚戀市場的競爭使得彩禮數額的日益攀升。海南省高坡村是當地有名的“光棍村”,該村重男輕女觀念強造成村裡男女比例失調,在成年人中男子佔80%,村裡10餘名大齡男青年還是孑然一身,其中30歲以上的佔了大部分,年齡最大的已經有50歲了。

江西修水,54歲的老吳,接村民的房子在村口開小店度日。年輕時也曾有人說媒,但因為家在山裡沒有女孩子願意嫁給他。 外出務工。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村女孩開始外出打工,留在村子裡的適婚女孩寥寥無幾,因此為了結婚,男方不得不付出高額的彩禮。

甘肅隴西渭陽鄉山王家村,娶媳婦的費用通常在30萬元左右。41歲的老魏,家裡七個兄弟,他排行第七,等到六個哥哥都結婚了,家裡的錢也花完了還背了好多債,哥哥們沒有能力接濟他,一直單身到現在。

圖為村子裡的大齡未婚男打撲克牌消遣時光。離婚率高。而當下居高不下的離婚率也成為了女性尋求高額彩禮的一大原因,不少人認為,有了物質保障,即便是婚姻破裂,女方的生活也可以得到保障。在一些極為貧困的村子裡,有不少男子因為拿不出彩禮,不得不一輩子“打光棍”。

高額的彩禮難以負擔,不少人選擇娶花費較少的越南新娘,但這是一件“鋌而走險”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會人財兩空。老劉是河南一村莊裡第一個娶越南媳婦的男人。如果在老家找媳婦結婚,“凡是女方條件還算可以的,結個婚下來怎麼也要出去十幾、二十萬塊錢。”他在越南辦手續、買禮品、舉行婚禮,再加上回到老家後襬婚宴,前後總共只花費了兩三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