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機

阿保機是916年建契丹國稱帝。那不是宋朝建立於960年麼,當然啦,他比趙匡胤大得多啦,大好幾十歲。阿保機是872年生,926年死,活了55歲。姓耶律,名億,耶律億。這應該是他手下的漢族大臣根據意思翻譯的名字,這是意譯,而不是音譯,如果音譯的話,他就叫阿保機。他建立這個王朝比宋朝早四十四年。後邊我們再說阿保機是怎麼回事,咱們先說歐陽修是怎麼記載的。

歐陽修,他寫這個《歸田錄》,因為他是《新唐史》的主編,雖然沒有參與的太多,但他是總頭目,接觸的史料很多。編唐朝歷史的時候,他就發現有很多東西沒法寫進正史,所以他在晚年退休以後,就把沒法寫入正史的史料零零碎碎的記了一些日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歸田錄》,所以他的史料價值是很高的。所以我講《歸田錄》的原因也在這裡。包括前邊講的《東坡志林》也是不能記入正史的一些歷史故事,但是蘇東坡側重於老百姓的事兒,朝堂上的事兒說得很少。當然歐陽修這個《歸田錄》比《東坡志林》早好幾十年,他就側重於朝堂上的事兒,非常珍貴,我們也從這裡能看到歐陽修對於歷史事件的一些真相,不能進入正史的一些判斷。比如我們前面說的曹利用,歷史上都說曹利用是奸臣,通過歐陽修的記載,我們就知道原來曹利用是冤枉的。這裡我們看一看歐陽修對於阿保機是怎麼記載的。雖然故事非常簡單,但是我們也能從字裡行間看出來歐陽修對阿保機是怎麼評價的,是怎麼看待的?


他說的是:契丹阿保機,契丹原本就是遼國,宋朝對於遼國只稱契丹。在歷史上他這個民族就是契丹族,唐朝、五代十國一直都稱他們為契丹。所以,歐陽修在這裡直截了當的就說契丹阿保機怎麼怎麼樣。阿保機在唐朝末年和五代的時候勢力最盛。到了開平年間,他害怕梁朝……。“開平”是朱溫建立的梁朝的年號。907年,朱溫滅唐朝建立梁朝,在這一年,阿保機同時坐上了契丹大汗的位置,他屬於“輪值主席”,契丹族推舉大汗是輪值的。雖然唐朝滅亡了,朱溫成了梁朝皇帝,但是契丹仍然保持向中原王朝稱臣的傳統,還是向梁朝納貢,示好。朱溫也向他們派遣使臣,向他們示好,還是屬國的性質。

其實這一篇,一共沒多少個字,我解釋得多了,因為大家對於這些東西恐怕沒什麼印象。歐陽修繼續說,現在我們這個時候關於阿保機的說法呢,有一個叫李琪的寫了一本《金門集》,裡邊有《賜契丹詔》……。這個李琪是誰呢?李琪與趙匡胤、趙匡義弟兄兩個的關係都非常好,是他們兩個的貼身侍衛,武功非常高強,而且他是文武全才,寫了一本書叫《金門集》,現在估計沒有了,看不到了。歐陽修看到李琪的《金門集》裡邊有一篇文章《賜契丹詔》,就是趙匡胤也好,趙匡義也好,賜給契丹的詔書,這個《賜契丹詔》裡邊寫的都是“阿布機”,兩頭的字一樣,中間是個“布”字。歐陽修就認為,當時李琪作為皇帝身邊的人,他寫的書不應該有任何差錯。

但是,從五代以來的其他書裡邊都是說的“阿保機”,雖然現在的契丹人稱他們自己的開國皇帝也是“阿保機”,這也應該沒有什麼錯誤。

又有一個叫趙志忠的人,本來是我們的華人,歐陽修《歸田錄》明確記載“華人”兩字,可見“華人”已經就代指中原王朝的人,趙志忠從小就陷在契丹,從小就聰明,在契丹國那邊中了進士,而且做到了很高的官職。他後來從契丹逃跑,回到了我們大宋朝。他能把遼國所有的事兒,包括皇帝的世系,每一個大臣的世系,每一個家族的世系,每一處山川風物是什麼樣子,都知道得非常詳細。趙志忠說:“阿保機這個人實際上本名叫阿保謹。”這是歐陽修明確的記載,咱們說阿保機是機器的機,趙志忠說的卻是謹慎的謹。

歐陽修把這一系列的說法列舉完,說了一句話:“我真的不知道誰說的對,這也是所謂的聖人都會對於該說的不該說的事兒,對於一些學問的傳承都非常慎重,這是根本原因啊。”


歐陽修在這一篇裡邊表面上看起來,是說的阿保機這個名字是怎麼回事,當然作為宋朝的宰臣,他不可能直接作點評,其實我們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歐陽修對阿保機這個人有一種莫名的感情在裡面。為什麼呢?阿保機再偉大,他畢竟是一個外國的君主,歐陽修之所以費這個勁在這兒記載,明顯的能看出來,他不願意讓後代人對於阿保機到底叫什麼有所猜測。說明他對阿保機是讚佩的,他畢竟開國在先,宋朝在後。再一個我們從這一篇裡面還能看出來一些東西。

第一點就是,歐陽修在這兒說過來說過去,是不甘心阿保機在華人裡面沒有一個真名字。

第二點我們能看出來,少數民族政權,其實他們的內心對於華人以及中原王朝有一種天然的恐懼。我們中央電視臺的《動物世界》就說了,所有的動物包括大象在內天然的懼怕人類,就是這個道理。他為什麼懼怕?這個原因我就不再細說了。他們北方契丹也好,等等也好,雖然沒吃的沒喝的了,就來中原侵略、擄掠,但是他的骨子裡面對於華人以及中原王朝是恐懼的。比如朱溫907年代替了唐朝,阿保機907年也當了契丹的輪值大汗,他依然是像過去對待唐朝那樣繼續進貢,示好。這說明他是天然的恐懼大中原王朝。

最後,阿保機他有多大的本事呢?他在遼史當中對阿保機的描述是,生下來兩三個月就會走,不到七個月就會說話,這個倒不稀罕,我的女兒、兒子也是不到七個月就會說話。肯定是編歷史的給阿保機臉上貼金的。他的本事在哪裡呢?他跟李元昊差不多,實際上他沒有李元昊的本事大。李元昊是自創了西夏文,阿保機是組織了一干人創造了契丹文,這說明他的組織能力很強。

際上後來他的朝廷的制度……,他當了契丹大首領之後,他侵佔了很多漢族人的州縣,擄掠了很多漢族人,這樣就導致他那裡邊既有契丹人又有漢族人,從農業耕作方式到文化習慣全都不一樣,他就沒法管,阿保機設立了北面官和南面官這樣兩種官制,來管理契丹人和華人。到了阿保機逝世以後,就改成了北府、南府。北面官就是專管他本民族的,契丹族的,南面官就是專管漢族人的。北面官還是按照他們契丹人的老辦法來管理,南面官就按照唐朝的、朱溫的梁朝的管理辦法來進行管理。

他由於還是奴隸制社會,甚至是原始社會,他們每隔多少年要推舉新的可汗,不是說每一個可汗一直當到死,不是祖祖輩輩可以繼承。但是這裡邊就出現後患了,他當可汗的年限到了,他的弟弟們還有契丹族其他有本事的將領們就強烈要求重新推舉。在這個過程中可費了老勁了,他為了坐穩位置,跟他的弟兄們打過來打過去,有好幾次把他所有的弟弟都打敗了,俘虜了,也不殺頭。按照南面官的說法,這些人是造反,要殺頭。按照北面官的說法,我們祖祖輩輩就是這樣傳承的,人家沒有過錯。這可搞壞了,搞糊塗了。阿保機沒有按照南面官漢人的說法,還是按照北面官契丹的說法,把他們捉拿了也不殺他們,只是勸勉他們:“不要這樣搞了,我們今後也要建立朝廷。”但是,那些為了爭奪汗位的,人家倒不是爭奪,而是祖祖輩輩一到多少年必須推舉新的大汗,人家到了那個年限就又起來了,就又造反了。這樣搞來搞去,把阿保機搞得很疲憊。

最後,通過南面官也就是漢朝的宰相提出了好多建議,終於稱帝了,建立契丹國了,也不以大汗自稱了,與漢人朱溫建立的梁朝、李存勖建立的後唐等並駕齊驅。他雖然當了皇帝,但是按照契丹人的規矩,對於汗位的爭奪沒有休止。皇權倒是鞏固了,到他的兩個兒子以及孫子輩來來回回爭奪皇位,跟他早年的爭奪汗位的情形如出一轍。


後邊的事兒簡短截說吧,本來他立了大兒子耶律倍為太子,但是由於……,遼國統治的範圍大約是長城以北沿線,最東到海,黑龍江往東那一帶被他征服的時候,就封太子耶律倍當東丹王。所謂的東丹王,其實就是東部契丹國的國王。由於太子耶律倍跑得太遠,阿保機926年死的時候,他二子耶律德光在跟前看著呢,老二直接當了皇帝,居然把太子扔到一邊了,甚至是想把太子逼死。老大耶律倍曾經一度投靠了後唐皇帝李存勖,李克用的兒子。梁、唐、晉、漢、周麼,最早的時候,阿保機跟朱溫、李克用關係不錯,這會兒耶律倍被逼得投靠了李存勖。

再到後來,阿保機的二兒子耶律德光當皇帝多少年以後,947年,改國號大遼,正式成為遼朝。

他死的時候,老太子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找著機會了,籠絡了一幫大臣,又奪回了皇位,皇位又成了老大家的。

又停了多少年,耶律德光的兒子耶律璟又奪回了皇位。

又停了多少年以後,耶律阮的兒子再次奪回皇位,這次就到了嫡長子耶律倍的孫子了,叫耶律賢。這次耶律賢就純粹用中原王朝的官制,基本上原來的北面官不起作用了,並且直接宣佈以後子子孫孫都是嫡長子當皇帝,別的人也就不要想了。

從那兒以後,契丹輪流當皇帝的情況也就不存在了,這就過去六七十年了,遼國在他之後進入全盛時期,也就是他老婆蕭太后時代,以及他兒子耶律隆緒時代,那已經到了宋太宗、宋真宗時代了。


歐陽修記載的這一篇裡面,趙志忠這個人就是華人,他知道阿保機內部種種的事情。後來阿保機的重孫子耶律賢拋棄契丹的執政方式,全部採用南面官的辦法,華人治國理政的辦法,事實上與中原王朝沒什麼區別。為什麼我們說宋、遼、夏三國嚴格來說都可以歸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部分?這是有歷史脈絡的。只不過這個歷史脈絡被一些狹隘的漢族人認為不確切,但是我認為這個脈絡還是比較確切的。包括後來的金朝也是如此。再到南宋滅亡後的元朝,最後也不得不採用漢人的治國方略,但是前期那種野蠻的破壞方式埋下了禍根,等到完全採用漢人執政方式的時候已經太晚了,被朱元璋、徐達把他們打得不行了。這是後話。

我們今天說了遼朝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情況,當然啦,他的祖上本身就是契丹族內部屬於貴族,地位比較高,那才能在輪值選舉的時候輪得上他當可汗。這是整個遼朝前期的大約梗概。

對於遼朝、金朝的歷史,我們作為漢族的孩子瞭解得太少,其實這也是一個缺陷。應該展開胸懷去看一看,他們到底是怎麼回事?

好了,其他的不說了,各人自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