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爛泥扶不上牆,那麼真實歷史上胤礽是個什麼樣的人?

宋安之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被描述的十分不堪。重點是以下幾個情節來進行渲染的

第一,太子胤礽代他的老爹康熙理政,結果把國庫給“理”空了,而且自己就是掏空國庫的主要當事人,這幾乎就算是“監守自盜”。

康熙四十六年,江南發大水,康熙召集太子和諸皇子以及內大臣緊急商議如何救災事宜,這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也是“侃侃而談”,一方面掩飾災情以取悅康熙,另一番面無非是“撥款籌糧”的口頭文章,但是,四阿哥胤禛卻到戶部仔細的查了國庫的存銀數目,然後告訴了康熙一個驚人的事實:國庫空了!已經沒有賑災的銀兩能拿的出來了!

康熙大吃一驚啊!按照他的說法:這些年,太子代為理政,我很少過問,為何會國庫虧空如此?錢都到那裡去了?

太子胤礽唯唯諾諾,只是自責請罪。而分管戶部的八阿哥胤禩也裝模作樣的檢討自己的差事沒有辦好,辜負了他的皇阿瑪的信任。

但這些自責也罷,檢討也罷,都解決不了眼前的災情。還是四阿哥胤禛,主動請求去江南籌款賑災。這個江南水患總算是有了個救急的辦法。

但隨著調查的深入,康熙發現國庫的銀子居然是被大大小小的官員們給“借空了”,而且在後來追繳國庫欠款的過程中,發現這個太子,國家的儲君,未來的皇上居然是“欠款大戶”,拖欠國庫銀兩多達五十多萬兩!

康熙無語了!其實太子的欠款狀況,包括其他皇子欠款的狀況,也是康熙最終對“追比國庫欠款”不了了之的重要因素。

第二,賣官鬻爵,胤礽利用手中的“代理理政”的權力,只看銀子不看人,無論什麼重要的職位,誰給的錢多就給誰,至於稱職不稱職都無所謂。

太子胤礽代理朝政,利用吏部每年的各地官員補缺的機會,把一些肥的流油的例如“鹽道”“藩司”這樣的職位,競價外放,通過“買官賣官”大發其財。

當康熙面見那些買到官職準備外放的官員的時候,隨便一聊天,好傢伙,幾乎各個是不學無術,甚至對自己要做的這個官是幹什麼的都搞不清楚。

但是,這些人太子已經批准,讓康熙見見也不過就是走個形式,康熙知道,一旦他否決太子的任命,那麼朝野上下就會產生“皇上和太子不和”的議論,這是康熙不願意看到的局面,因此,康熙就是再不滿意,也只好批准太子的任命,但是,他心裡在想:難道這就是我大清國未來的一國之君嗎?

第三,貪贓枉法,並且膽大妄為。還是為了金錢,居然幹“買賣人命”的“宰白鴨”的勾當。

太子胤礽的胡作非為,並沒有因為康熙的容忍和維護變得有所收斂,電視劇裡的太子依然是當面一套,也就是在他的皇阿瑪面前弓腰搭背,畢恭畢敬,唯唯諾諾。但背地裡卻膽子越來越大,居然幹起了買賣人命的勾當。

江夏鎮富紳任季安,也就是當時任江南巡鹽道的任伯安的弟弟,在江夏鎮犯下了“強姦殺人”的死罪,為了保命,他們用欺騙的辦法,找了佃戶張五哥冒充任季安頂罪受死。

任伯安和他的小舅子劉八女用銀子買通了吏部的上下大小官員,其中太子就是最大的行賄對象。太子收了錢,吏部上下聯手,張五哥就不明不白的等著問斬了。

所幸張五哥的妹妹找到了十三阿哥胤祥,胤祥聽說還有這麼黑暗的勾當,怒不可遏,他乾脆直接把吏部買賣人命的勾當告訴了康熙。

康熙深深地感到了什麼叫“吏治腐敗”。在八阿哥胤禩的極力請求下,康熙同意讓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共同審理徹查此案。

康熙心裡還是隱約對太子不放心,很害怕一旦太子牽扯其中會非常難辦:一個太子,未來的皇上盡然如此貪贓枉法,膽大妄為,傳出去康熙自己也是難辭其咎——這太子你是怎麼教育培養的?

怕什麼來什麼,本來辦這個案子就不懷好意的八阿哥,很快就從吏部侍郎肖國興嘴裡騙出了“太子是買賣人命安的背後主使”的親筆供詞。並連夜送到宮中交給康熙,實際上是將了康熙一軍。

康熙無奈,只好找張廷玉看看有什麼辦法能“給太子看看病”,張廷玉也比較乾脆,一把火就把八阿哥胤禩千辛萬苦搞來的證據給燒了。

事情雖然掩蓋過去了,但是康熙心裡已經對這個太子有了“爛泥扶不上牆”的心思,但是還想再盡力“扶一扶”。按照康熙的說法,就是孩子病了,不管是不是病入膏肓,當爹的都要盡全力給治。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

但有些事,會讓康熙不那麼從容的。

第四,人倫喪盡,道德盡失,居然和他老爹康熙的妃子偷情,還被老爹抓個正著。

胤礽理政水平一般,甚至是一塌糊塗,但是泡女人水平了得。他就泡上了康熙的一個妃子鄭春華。

在康熙帶著眾皇子去熱河“木蘭秋獮”的時候,太子胤礽和鄭春華的“偷情”敗露了,並且是被他老爹康熙堵在屋裡。

康熙這老臉是在沒地方放。恨不得拿下來揣到襖袖子裡。

盛怒之下,康熙把太子胤礽給廢掉了!當然,這只是第一次被廢。

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廢,總體上和他的所作所為沒有直接的關係,他第二次被廢,幾乎就是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聯手“扳倒”的。

縱觀電視劇當中的太子胤礽,還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但是歷史上的康熙的這個二阿哥,皇太子胤礽,真的就是這麼不堪嗎?

我們來看看,真是的太子胤礽究竟怎麼樣,他為什麼會兩次被廢?他真的就是一無是處嗎?

愛新覺羅·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活下來的兒子。他有個皇兄,就是大阿哥胤褆。

胤礽是康熙的皇后赫舍裡所生,因此屬於“嫡出”,皇后赫舍裡在生胤礽的時候難產,在生下胤礽後不久就死了。

康熙和他的皇后赫舍裡的感情非常好,所以,皇后赫舍裡因難產而死康熙很悲痛,於是便倍加珍愛他和赫舍裡的這個孩子。

在胤礽剛一歲的時候,康熙便冊封胤礽為太子。

胤礽這個太子,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由皇上冊立的太子。當然也是歷史上最終沒有當上皇帝的諸多太子之一。

胤礽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康熙對他的喜愛,儘管有那麼一些“愛屋及烏”的意思,但是還是胤礽本身就招人喜歡的因素大一些。

太子胤礽從小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而胤礽本身也是聰明伶俐,慧而好學。直到胤礽十六歲之前,在康熙的眼裡,胤礽一直是個好兒子,也是文武兼備的好太子。

事情第一次發生變化,是康熙二十九年,康熙親征烏蘭布統的路上生病了,命太子胤礽和三阿哥胤祉前去探視迎駕。太子胤礽在行宮中看到生病的父親,沒有表現出任何悲傷的意思。

這讓康熙大為惱火:老爹病了,你這個小子一點悲傷的意思都沒有,這是盼著我死嗎?

一旦動了這個念頭,結局肯定不會太好。康熙一怒之下把太子胤礽先轟回京城去了。康熙認為這個太子,無“忠愛君父之念”。

儘管隨行的大臣們勸康熙:太子才十六歲,最多也就是不懂事而已,沒那麼不堪,但康熙卻對此事耿耿於懷,一直記恨到二十年之後。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巡幸塞外(木蘭秋獮)期間又發生了一件事:隨他巡幸的小皇子十八阿哥病了,康熙很著急也很焦慮,但是太子胤礽卻表現的無動於衷,絲毫沒有著急擔心的意思,康熙非常生氣,他又想起了十八年前,自己生病的時候,太子胤礽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康熙感到這個太子的確有問題,不懂“孝悌”,心裡既無“君父”,又無“兄弟”。

因為這件事,康熙狠狠地責備了胤礽,不曾想這個胤礽不但不認錯,反而頂撞康熙,這讓康熙氣不打一出來。

其實在康熙巡幸塞外(木蘭秋獮)的時候,已經有人開始在康熙面前的小報告,揭發太子的種種不端的行為了,這些人當中的代表,就是大阿哥胤褆。

這些小報告大約有幾個方面:

第一,太子胤礽暴戾不仁,經常的打罵包括諸皇子在內的朝廷大臣。

第二,私自截留蒙古貢品。

第三,放縱自己奶媽的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凌普敲詐下屬

這些或真或假的小報告,康熙還真就信了,胤礽的這些行為,都被康熙理解為“僭越”——在分我的權。

這是康熙和太子之間解不開的結。

更為麻煩的是,在回京的路上,太子胤礽居然在夜裡偷偷接近他的帳篷並從帳篷的縫隙向裡面窺視!

康熙認為,胤礽的這個舉動,意味著這小子在找機會殺我!——他卻不去想也許是胤礽想通過觀察找個機會給他賠罪。

觀念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所以,回到京城的第一時間,康熙就下旨廢掉了胤礽。

從《清史稿》裡,找不出太子胤礽的太多“劣跡”,無論是在代理朝政方面 ,還是受命監國期間,太子胤礽還是做了自己該做的工作,也得到了康熙的認可,同時他代理朝政也的確給康熙減輕了一些政務上的負擔,代天子祭祀這種事,太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幹了。

所以,歷史上真實的太子胤礽沒有什麼太為人詬病的“不恥之舉”,他的被廢,其實是兩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第一,隨著太子胤礽成年後“御政”,從參與朝政到主理朝政,和康熙分權的局面必然形成,而分權的尺度是一個極考驗智慧的活兒,這個應該說到今天為止,都是董事長和總經理之間的博弈內容之一。

胤礽估計比較“恃寵而驕”,認為他的父皇既然讓他當太子,就不會在乎權力分配的尺度問題,另外,有好多事,可能胤礽根本就沒有看是成權力分配的事兒。

認識的不同,必然帶來矛盾,康熙和他的太子之間,始終沒有走出這個怪圈,導致了太子胤礽的兩次被廢。

第二,康熙對諸多皇子的態度和安排,導致了太子權力的削弱。諸皇子成年之後,大多封王封爵,開牙建府,分管一攤事務,這樣一來,太子的地位就比較尷尬,很容易被架空。同時,有了一定權力和地位的皇子們,會感覺到他們和太子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個時候,“反太子聯盟”就會形成,太子的生存環境就十分糟糕,比如大阿哥胤褆就勾結巫術之人對太子行魘鎮之事。

有了這兩個要素,就註定了誰也當不好或者說也當不成這個太子。不僅太子胤礽如此,就是四阿哥胤禛,如果是先當儲君的話,估計還沒等繼位就被的皇子們聯合先轟下臺去了。

所以,胤礽這個太子,並沒有像“爛泥扶不上牆”那麼不堪,只是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冊立的太子,在太子之位的時間太長,引起了他老爹的猜忌和他的兄弟們的覬覦。

就是塊好泥,也沒法扶上牆啊!


步武堂


不瞭解!不過依照康熙的成就,又不是必須立長子為儲君胤礽能入康熙的眼成為太子絕非無能之輩!只是在平均壽命三四十歲的古代皇帝這裡康熙實在太能活了,胤礽實在等不了了,怕自己熬不過!所以只有鋌而走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