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沒能保護好革命黨人,這位清末縣令自縊而死

波瀾壯闊的大時代

舞臺的中心往往是那些帝王將相

但總有一些小人物

能留下自己獨特的故事


【今日由頭】

1907年10月29日

李鍾嶽自縊

1

1907年7月初的一天,紹興山陰縣縣令李鍾嶽接到了一道加急的命令。

命令是紹興知府貴福發來的,簡單但嚴厲——讓他查封一所辦在山陰縣內的學校,以及抓捕一批人。

按理說,這並非是一件難事,卻立刻讓剛剛到任才半年的李鍾嶽陷入了兩難境地。

山陰的士紳們從其他渠道得到了這個消息後,紛紛聚集到了縣衙,希望李鍾嶽能夠高抬貴手。李鍾嶽的回答是:

“即使你們不來,我也決不能魯莽從事。”

隨後,他自己跑到了知府衙門,向貴福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所學校並沒有什麼越軌的行動,如果用武力查封,反而在地方上會引起不安。不如讓我先暗中調查一下,如果是確實如此,我們再抓不遲。”

貴福礙於李鍾嶽的情面,勉強答應。

李鍾嶽回到縣府衙門,告訴了士紳們這樣一個結果,並表示自己也實在沒有其他辦法了,只能拖一天是一天,希望學校裡的人趕緊逃走。

為何李鍾嶽要如此“包庇”這所學校?

因為他奉命查封的學校,叫“大通學堂”。

他奉命要去抓捕的人,正是“大通學堂”當時的實際負責人。

這個負責人是個女子,名叫秋瑾。


因為沒能保護好革命黨人,這位清末縣令自縊而死


秋瑾


2

這件事,需要倒退幾天,從1907年的7月6日說起。

這一天,“光復會”成員徐錫麟在安慶起事,槍殺了安徽巡撫恩銘後被捕,斬首處決。


因為沒能保護好革命黨人,這位清末縣令自縊而死


徐錫麟。其實他和同伴在起事之前已經被暴露,所以是知不可為而為之,有赴死之意。徐錫麟被處斬後心髒被挖出被人炒菜分食。

按照原先的計劃,徐錫麟先在安徽發動起義,而同為“光復會”成員的秋瑾在浙江同時響應。如今,徐錫麟起義事敗,更糟糕的是,他的手下在刑訊中招出了徐錫麟在山陰縣創立的“大通學堂”也有牽連。

聽聞此訊,當時的浙江巡撫張曾揚(此人乃張之洞族侄曾孫)立刻電令紹興知府貴福:立刻查封“大通學堂”,逮捕一切和學堂有關之人。也就是在此時,“大通學堂”的實際負責人秋瑾開始浮出水面——她和徐錫麟是表親,也去日本留過學,平時行為也頗“破格”,所以嫌疑最大。更何況,當時還有個別鄉紳為了撇清關係,舉報秋瑾和徐錫麟有牽連。

紹興知府貴福和恩銘有遠親關係,立刻命令山陰縣令李鍾嶽帶人去查封學堂,逮捕秋瑾。

所以才出現了本文開頭李鍾嶽矛盾猶豫的一幕。

李鍾嶽為何要“袒護”秋瑾?因為他一直非常欣賞秋瑾。秋瑾曾寫過一句詩叫“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李鍾嶽經常拿來教育自己的兒子:“以一女子而能詩,勝汝輩多矣!”

所以,事發之後,李鍾嶽想盡辦法想保全秋瑾。


因為沒能保護好革命黨人,這位清末縣令自縊而死


2011年的電視劇《競雄女俠秋瑾》。其中李鍾嶽的角色由黃秋生扮演

但是,以李鍾嶽區區一個縣令之職,想要阻止這件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7月13日中午一過,知府貴福將李鍾嶽喊到了府衙,把浙江巡撫張曾揚發來的第二封催促電報扔給了李鍾嶽,厲聲呵斥:“這是上級的命令,你故意拖延不執行,到底安的是什麼居心?我現在命令你立刻率兵去學堂,該抓的抓,該殺的殺!不然我就馬上向上級報告你和這個學校是有勾結,你自己想想吧!”

話說到這個地步,李鍾嶽只能執行命令。

下午四點,李鍾嶽帶著三百新軍,前往“大通學堂”緝拿“亂黨”。

3

李鍾嶽帶人趕到“大通學堂”的時候,他是失望的。

失望的原因,就是之前自己拖了那麼久的時間,秋瑾居然沒有逃走。

但秋瑾也有她的理由。

事實上,徐錫麟犧牲的消息一傳出,就有人勸秋瑾離開紹興,甚至有人已經為她在上海法租界找了一處隱居的居所,希望她先去避一避。但秋瑾在聽聞徐錫麟死訊後失聲痛哭,然後堅決不走。

秋瑾不走,一方面是因為當時並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她和“大通學堂”牽涉到了徐錫麟在安慶的起事,而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秋瑾已經有了赴死的念頭,因為她曾對同伴說過一句和譚嗣同差不多的話:

“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如果滿奴能將我綁赴斷頭臺,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

當然,秋瑾利用李鍾嶽爭取的那幾天時間,還是疏散了很多“大通學堂”的師生,但還有最後一小部分不願意走,要和秋瑾一起用武力保衛“大通學堂”。

不久,李鍾嶽帶兵趕到,一場奇怪的“拘捕行動”開始。

李鍾嶽上來就下了命令:“不許亂射,只准捕人”。為了防止清兵胡亂射擊,李鍾嶽下令讓自己的轎子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這樣後面的手下就不敢亂開槍了。

最終,秋瑾和其餘7名學生被逮捕了。


因為沒能保護好革命黨人,這位清末縣令自縊而死


秋瑾扮男裝像

就在抓到秋瑾的第二天上午,李鍾嶽被貴福逼著去查抄秋瑾的家。李鍾嶽到了秋瑾家後,先問秋瑾住哪裡。在得知秋瑾住的是一幢小樓後,他當即吩咐手下:“那幢樓就不用去搜了”。

1936年,秋瑾的弟弟秋宗章遇見了李鍾嶽的兒子李江秋,秋宗章告訴李江秋:

“先姊在家,獨居一小樓,所有與先烈來往信件,均藏其中。六月初四(農曆)大通被查抄時,全家均逃難,故一切未及掩藏。令父李鍾嶽先生在查抄前,已問明小樓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檢查,否則必連累多人”。

所以,李鍾嶽的這個舉動,也是在救秋瑾的全家。

但他最想救的,還是秋瑾本人。

4

7月14日下午,李鍾嶽奉命提審秋瑾。

在稍稍審訊了幾句之後,李鍾嶽就讓人將其餘七人帶到公堂審訊,獨留秋瑾一人,破例還給她設了一個座位。

李鍾嶽問:

“你到底是不是革命黨?”

秋瑾回答:

“是!”

李鍾嶽問:

“為什麼要革命?”

秋瑾回答:

“我主張的只是男女革命、家庭革命,並沒有犯法,不知道為什麼要抓我。”

李鍾嶽聞言默然,拿出紙筆,請秋瑾寫下口供。

秋瑾提筆後就只寫下了七個字,這七個字後來流傳百年:

“秋風秋雨愁煞人。”

李鍾嶽忍不住誇秋瑾的筆跡工整,秋瑾回答:“未見過貼,字實不能寫,文章還是能做幾篇的,只是毛筆用不慣了。”

李鍾嶽隨即讓人拿來墨水和鋼筆。秋瑾隨即寫下了千字文,主要陳述自己的生平,還有申訴自己這次被捕之冤。

李鍾嶽馬上拿著秋瑾的申訴去找貴福,早已通過密探得知李鍾嶽待秋瑾如上賓的貴福,對著李鍾嶽破口大罵:“你不用刑訊,待人如上賓,人家怎麼肯招?!”李鍾嶽回答:“大家都是讀書人,她還是一個女子,證據又不足,實在難以用刑。”

貴福知道在李鍾嶽手下審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通報了浙江巡撫張曾揚,稱秋瑾已經招供,張曾揚表示:“就地正法”。貴福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李鍾嶽,後者大驚:“供證兩無,安能殺人?”貴福怒斥:“這是巡撫的命令!你自己好自為之!”


因為沒能保護好革命黨人,這位清末縣令自縊而死


貴福。貴福最初是始支持辦“大通學堂”的,他還去學堂視察,甚至題寫“競爭世界,雄冠地球”八個字,還與學堂師生合影留念。所以有人懷疑當時貴福是自己怕受到“大通學堂”和秋瑾的牽連,所以必須痛下殺手,也能表明態度。

李鍾嶽知道無法再違命,只能返回縣衙,提審秋瑾。

當著秋瑾的面,李鍾嶽掉下了眼淚:“我位卑言輕,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殺你並非我本意,請你體諒。”

秋瑾面色鎮定,對李鍾嶽表示感謝,並提出了三個要求:

第一,請讓我與家人見面訣別。

第二,我是女子,死後請不要剝衣。

第三,請不要將我的首級示眾。

李鍾嶽答應了後兩個請求。

5

7月15日,秋瑾被押往紹興軒亭口赴刑。

秋瑾那天穿著白色汗衫,外套玄色生紗衫褲。戴鐵鐐,反綁雙手。臨刑前,秋瑾一言不發,只是默默掃視了兩邊圍觀的人,然後從容俯首就刑。

據現場的人說,劊子手第一刀並沒有將秋瑾的首級砍下,第二刀才完成了斬首。現場圍觀的百姓有惋惜,也有鬨笑,很多人都未必知道這位女子為何要被斬首。

這一幕,後來就被魯迅寫成了小說《藥》。小說中的女主人公“夏瑜”,其實就是秋瑾——“夏”對“秋”,“瑜”對“瑾”。而華老栓家和夏家的姓合在一起,就是“華夏”。


因為沒能保護好革命黨人,這位清末縣令自縊而死


魯迅其實比秋瑾還要小六歲,兩人在日本留學期間相識。同為反對帝制,魯迅其實非常佩服秋瑾的性格和果斷的作風。但兩人因為在1905年日本出臺關於嚴格管束清國留學生的條例時意見不同,產生過分歧:秋瑾表示要所有中國留學生立刻回國表示抗議,但魯迅等人表示不必如此激進。

不過,魯迅後來在很多自己的文章中還是表達了對秋瑾的欽佩和懷念。當然,他在小說《藥》中也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一種疑惑:激進而不被民眾理解的犧牲意義何在?

秋瑾就義後,果然引起了輿論上的滔天巨浪。

首先,官府根本就沒有殺秋瑾的確鑿證據,只有一張“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口供。

其次,當時大清律例已經規定,即便是“連坐”和“株連”,除知情者治罪外,其他的一律寬免。但秋瑾依舊被殺頭。

第三,秋瑾是一個女子。按歷史學家、紹興人范文瀾回憶,紹興的軒亭口是殺江洋大盜的地方,秋瑾只是一個女子,不應該放到那裡去殺。且當時婦女只有絞刑和剮刑,不應該用斬刑。當時即便不認同秋瑾觀點的人都認為,不應該使用這樣一個血腥的方式對待一個女子。


因為沒能保護好革命黨人,這位清末縣令自縊而死


1908年建成的秋瑾墓


當時,上海包括《申報》、《中外日報》、《時報》、《文匯報》在內的大大小小媒體,都為秋瑾伸冤,稱為“千古奇冤”,並開始對主張殺秋瑾的清廷官員施加輿論壓力。

主殺的浙江巡撫張曾揚迫於壓力,在一個多月後調任江蘇巡撫,但這個消息見報後立刻遭到江蘇當地士紳的聯名反對,併發電報給都察院。結果張曾揚沒能到任,轉調山西巡撫,沒多久就託病辭官回籍,1920年去世。

紹興知府貴福,也是迫於壓力調任浙江衢州,後來又想調任安徽寧國府,也是被拒。最後只能改名趙景琪,隱姓埋名,最後投靠了偽滿洲國,1936年去世,死因不詳。

那麼,那個縣令李鍾嶽呢?

6

在秋瑾就義後三天,李鍾嶽就被撤職了。

當時貴福對李鍾嶽袒護秋瑾十分不滿,在張曾揚面前參了李鍾嶽一本,所以李鍾嶽就以“庇護女犯罪”被革職。

李鍾嶽離任時,有紹興的士紳和民眾百人,乘船數十條,送他倒距城三十里的河橋,依依不捨。李鍾嶽在離開縣衙大堂時,砸碎了成列在大堂上的一具天平。

辭任後的李鍾嶽住在自己的杭州家裡,終日悶悶不樂。據他的家人回憶,他反覆唸叨一句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而那幅秋瑾的遺墨“秋風秋雨愁煞人”也被李鍾嶽帶了回來,經常注視默誦,淚流滿面。

沒過多久,李鍾嶽就開始嘗試自殺。先是一次跳井被家人救了上來,又一次是在一棵樹上上吊被家人發現。幾次下來,家人開始嚴加防範。

但是,10月29日上午,李鍾嶽還是找到了機會,趁家人不備,在自己房間裡懸樑自盡,時年53歲。

他自縊之時,是在秋瑾就義三個多月後。

【饅頭說】

正如今天推送的引文所說,放到歷史的洪流中,李鍾嶽是一個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人物。

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廈將傾的帝國基層小幹部,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了嗎?並沒有。他只是盡了自己的本分——不是職務上的本分,而是遵從內心,盡了自己作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的本分。

當然,在特定環境下,要盡到這樣的本分,其實也是需要有莫大的勇氣的。

古往今來,滔滔歷史長河,站在舞臺聚光燈底下的,或者是帝王將相,或者是志士仁人,他們毫無疑問都是主角。但在這個舞臺上,光有主角是不行的,還需要有很多配角,他們和主角一起,才構成了整部豐滿完整的歷史。

無論在哪個時代,每一個角色來到舞臺上都不是偶然,每一個角色行為其實都會影響歷史。一部歷史劇,不可能人人都是主角,你我很多時候都只是一個龍套而已。但哪怕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龍套,我們也都應該認真思考自己的角色,認真聆聽自己的內心,認真做好自己的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正在時代的宏大歷史畫卷中留下或濃或淡的筆痕。

每一筆,歷史都會記住。


1、《秋瑾被殺為何引全國公憤》(傅國湧,《文苑(經典選讀)》2012年第11期 )

2、《李鍾嶽其人其事》(靜仁,柯橋日報,2012年4月8日)

3、《秋瑾的最後三年:從女性解放到民族解放》(龐清輝 王一凡,中國新聞網,2011年9月30日)

4、《秋瑾女士被捕及就義過程中, 縣令李鍾嶽都做過哪些善事與義舉?》(張再坤,搜狐,2018年10月12日)

5、《陳正寬:體制內的良心犯:李鍾嶽——縣官李鍾嶽與女俠秋瑾》(陳正寬,愛思想,2011年11月16日)

6、《清末民間輿論與官府作為之互動關係-以張曾敭與秋瑾案為例》(李細珠 《近代史研究》2004年02期)

7、《秋瑾就義的背後》(“史客兒”,搜狐歷史,2017年9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