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苗風情|千年儺戲「咚咚推」僅存之地

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衍生了儺戲,這種頭戴面具,口唱民謠,扮作鬼神歌舞逐疫酬神的戲曲從古自今都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咚咚"(鼓聲),"推"(一種中間有凸出的小鑼聲),兩個擬聲的詞語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種古老的新晃侗族儺戲"咚咚推"。經歷了千百年的世事滄桑,如今天井寨是是儺戲"咚咚推"的僅存之地。

侗苗風情|千年儺戲“咚咚推”僅存之地

天井寨古村落位於懷化市新晃貢溪鄉東南部,距縣城50公里,與貴州省天柱縣毗鄰,現有村民50餘戶,兩百多人。村民住房都是木質結構的吊腳樓和開口屋,通往寨中的是石板路,道路兩旁是高高的石巷,家家戶戶圍有石牆,古樸而獨特。

侗苗風情|千年儺戲“咚咚推”僅存之地

天井寨最早的居民為明永樂十七年(1419)從靖州遷來的龍姓侗族人,寨內的"咚咚推"起源難以考察,但據龍姓後人所說"'咚咚推'頭在靖州,尾在天井",以此推斷這種儺戲很有可能是明代時期由靖州傳來的。

侗苗風情|千年儺戲“咚咚推”僅存之地

儺戲的最大特色就在於它那形象怪異,面容誇張的面具,既增加了猙獰詭奇與異狀變形後的神秘感,對疫鬼增加了莫可明狀的威懾力,有給人審美感受增添了娛人功能。1949年,"咚咚推"所有的面具失散。此後,演唱時或以臨時做的紙面具,或以塗面化妝代替。1992年,當地群眾重做面具,恢復了"咚咚推"的本來面目。

侗苗風情|千年儺戲“咚咚推”僅存之地

"咚咚推"的表演在舞蹈中進行,演員的雙腳一直是合著"鑼鼓點",踩著三角形,不停地跳動。老藝人介紹,這種踩三角形的舞蹈,是根據牛的身體而來——牛的頭和兩隻前腳是一個三角形,牛的尾巴和兩隻後腳又是一個三角形。是侗族的農耕文化孕育了"咚咚推"的誕生。

侗苗風情|千年儺戲“咚咚推”僅存之地

侗苗風情|千年儺戲“咚咚推”僅存之地

在儺戲的演出中還穿插著不少技藝表演,如吞香火、鋼筋鎖喉、吃燈泡等,其中以上刀梯最為常見。刀梯器材是一根高度近6米的木梯,上面插著刀刃向上的鋒利鋼刀。表演開始前,儺技大師還需請到神靈臨位壓陣,不讓外界的邪氣破壞表演場地及器材,防止事故發生。隨後在鑼鼓聲中,赤著雙腳踩著刀刃爬至頂端吹響牛角以示成功。

侗苗風情|千年儺戲“咚咚推”僅存之地

侗苗風情|千年儺戲“咚咚推”僅存之地

傳統的文化總容易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消亡。寨中表演"咚咚推"的村民由最初的五六十人,變成了三四十人,而隨著大批青年男子外出務工,如今寨內只有二十個人可以演唱,已經沒有足夠的男子表演這一戲劇。

侗苗風情|千年儺戲“咚咚推”僅存之地

村內的龍開春老人是"咚咚推"的國家級傳承人,八十多歲高齡的龍老表演儺戲已有七十多年的經驗。為了更廣泛的傳播這一藝術,龍老不僅突破祖規招收弟子,而且教學時變侗語為漢語,讓不會講侗語的學生,學了動作後可以用漢語表演。想學習儺戲的不要猶豫了趕緊去拜師學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