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新疆富蘊縣可可托海三號礦坑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位於準噶爾盆地東北邊緣,是世界已知最大和最典型的含稀有金屬礦的花崗岩脈之一。世界上已知的140種礦物,該礦含有有86種,稀有金屬佔到礦山儲量的九成以上。其中鈹資源量居中國首位,銫、鋰、鉭資源量分別居中國第五、六、九位。該礦為中國償還前蘇聯債務,為核試驗、人造衛星等項目做出巨大貢獻,曾被國家重點保護。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坑長250米,寬240米,深陷地下143米,狀如古羅馬鬥獸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礦坑之一。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的東北邊緣,阿爾泰山脈的東端南麓,中國唯一的北冰洋外流河額爾齊斯河的源頭,距新疆阿勒泰富蘊縣城北部50公里處的可可托海鎮,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和最典型的含稀有金屬礦的花崗岩脈之一,也是中外科學家研究花崗偉晶岩和稀有金屬礦的經典地區。該礦坑形成層旋環運礦車道,邊壁上的盤山道呈螺旋狀,積水漫到礦坑腰部。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由於地下水的滲出,三號礦坑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座高山湖泊。廢棄的礦渣形成了長達數千米,高十多米的人工“平頂山”。 可可托海礦區發現於1930年,當時僅有當地少數民族對三號礦脈露頭部分進行開採,產品用做珠寶裝飾材料。

1935年,前蘇聯政府兩個地質分隊來到阿勒泰。為推動找礦,動員廣大農牧民在阿爾泰山區採集有用礦物,交地質隊按質論價收購。根據當地牧民的報礦地點,地質人員首次在阿勒泰地區五十萬分之一的地質圖上標出了綠柱石的礦化點八處,其中富蘊縣可可托海礦床於1935年被阿牙闊孜拜(國籍、族別不詳)等人發現,並列為八處綠柱石礦點之一。

該富產綠柱石(鈹)等稀有金屬礦床的發現,引起了前蘇聯政府和科技界及地測、採礦人員的重視,他們多次來華從事地質勘探,並在可可托海礦區以三號礦脈為主進行試採,開採了綠柱石和鉭鈮鐵礦。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1950年3月1日,根據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成立了“中蘇有色及稀有金屬股份公司阿山礦管處”。

1955年1月1日,礦區全部企業移交中國獨自經營,原阿山礦管處更名為冶金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總局新疆有色金屬公司可可托海礦管處,直屬中央管理。1958年,改名為可可托海礦務局。

1958年8月30日,新疆有色金屬公司發佈產品代號及廠礦代字命令,規定綠柱石(鈹)為“1號產品”,鋰輝石為“2號產品”,鉭鈮石為“3號產品”,可可托海礦管處為“111礦”。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1982年,成都地質工程師韓鳳鳴在額爾齊斯河畔發現了一塊重5克的白色半透明自然晶體。1984年,它被國際礦物學會確認為世界上首次發現的新礦物,世界上僅此一塊,被命名為額爾齊斯石。

1999年11月,可可托海三號礦脈因礦體鋰資源枯竭、經濟效益持續低迷以及管理體制改革等原因,宣佈暫時閉坑。

2006年8月恢復開採可可托海三號坑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種礦物,這裡有86種,稀有金屬佔到礦山儲量的九成以上。

三號礦脈蘊藏著稀有金屬鈹、鋰、鉭、鈮、銫等;有色金屬銅、鎳、鉛、鋅、鎢、錳、鉍、錫等;黑色金屬鐵等;非金屬礦物雲母、長石、石英、重晶石、蘭晶石、石灰石、煤、鹽、鹼等;珠寶石礦海蘭石、紫羅蘭、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共86種礦物,占人類已知有用礦物種類的60%,稀有金屬佔到礦山儲量的九成以上。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其中鈹資源量居中國首位,銫、鋰、鉭資源量分別居全國第五、六、九位。而且各種礦物呈十分規則的螺旋帶狀分佈,分佈界線非常分明。在礦坑四周仍有大量未被挖掘的資源。

據勘探,三號礦脈僅氧化鈹已探明儲量達300萬噸,約佔中國儲量的70%,潛在市場價值達80億元,可以繼續開採到2030年。[4]其中三號礦脈露天採礦場外側、底部鈹礦石保有儲量達到2500多萬噸。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三號礦坑

據媒體報道,該礦採到過16公斤重的海藍寶石、17公斤重的黃玉、60公斤重的鉭鈮單晶礦、500公斤重的水晶塊、12噸重的石榴石、30噸重的綠柱石晶體等。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模型

為我國核試驗作出重要貢獻

我國製造原子彈、氫彈、衛星所用的鋰、鈹、鉭、鈮、銫等稀有金屬主要來自可可托海礦。該礦為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及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英雄礦”、“功勳礦”。講到可可托海為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及國防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不能不提到新疆鋰鹽廠。新疆鋰鹽廠始建於1958年12月,被譽為“中國鋰鹽工業搖籃”,和可可托海被命名為“111礦”一樣,它最初被稱為“115廠”,此後更名為烏魯木齊有色金屬冶煉廠、新疆有色鋰鹽廠,直至今天的新疆鋰鹽廠。而最初名為“115廠”也是國防、保密的需要。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鋰能夠生產出重氫氘以及超重氫氚,還能製造氫化鋰、氘化鋰、氚化鋰。1967年6月l7日,我國成功試爆的第一顆氫彈,其中的“炸藥”就是氫化鋰和氘化鋰。1公斤氘化鋰的爆炸力相當於5萬噸烈性TNT炸藥。氫彈的‘引信’用的是原子彈,由此可見其爆炸所產生的能量有多大。新疆鋰鹽廠建廠之初,所生產的氫氧化鋰只應用於蓄電池的生產,後因運輸及資金困難被迫停產,1963年恢復生產,主要是為氫彈的研製提供原料。1963年,新疆鋰鹽廠生產了30噸氫氧化鋰,由國家二級部派軍隊押送到四川,從氫氧化鋰提取鋰的同位素鋰六,用來產生重氫氘。鋰鹽廠生產氫氧化鋰的原料鋰就來源於可可托海。

鋰是一種應用範圍十分廣泛的稀有金屬,其化合物多達數百種,被譽為“工業味精”、“能源金屬”、“最輕金屬”。鋰和它的某些化合物是優質高能燃料,已經用於近代尖端技術如宇宙火箭、洲際火箭、人造衛星和超聲速飛機等系統方面。當1960年蘇聯撤走專家、帶走圖紙時,一些外國人曾經斷言:“中國人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彈來。”然而,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破了第一枚原子彈,1966年10月又成功實現了導彈與原子彈的結合,1967年6月成功爆破第一枚氫彈。這些成績的取得,可可托海三號礦脈功不可沒。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東方紅一號衛星

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一時間《東方紅》樂曲響徹蒼穹,震動了世界。從此,不僅開創了我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消息傳來,可可托海一片歡騰。“東方紅一號衛星使用了可可托海提供的銫!”可可托海職工們的臉上洋溢著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在自然界裡,銫的分佈相當廣泛,岩石、土壤、海水以及某些植物機體,到處都有它的“住地”,可是它沒有形成單獨的礦場,在其它礦物中含量又少。而在可可托海礦區,銫的儲量居全國第五位。那裡的人們稱含銫的礦石為“銫鎦石”。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根據銫原子最外層的電子繞著原子核旋轉一週的時間總是精確在幾十億分之一秒的特點,製成了一種新型的鐘——銫原子鐘,並據此對“秒”作了最新的定義。有了像銫原子鐘這樣的鐘表,人類就有可能從事更為精細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比如對原子彈和氫彈的爆炸、火箭和導彈的發射以及宇宙航行等實行高度精確的控制。

替國家償還鉅額外債

1960年7月,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對華經濟援助協議,撤走專家,逼迫我國限期還債。為爭一口氣,儘管面臨“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還是勒緊褲腰帶還清了這筆債務。周恩來總理1964年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及李先念在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做的《關於1961年和1962年國家決算的報告》中都有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中國欠蘇聯的各項借款和應付利息共計14億600萬新盧布(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使用和消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軍事物資的貸款和利息),摺合人民幣52億餘元。按照協議,這些外債應於1965年前全部還清。當時我國建國僅十年有餘,工業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只能用農產品來償還。雞蛋、蘋果要過篩子,大了小了都不要;豬肉要卡一下膘,肥了瘦了都不行——這是前蘇聯當年驗收中國抵債物資時的真實寫照。

以農產品還債,何時才能還清?中央研究決定,以蘇聯急需的稀有礦產品來抵債。按當時農產品與礦產品價值的對比,一噸一般的礦砂能抵數噸農產品,而一噸稀有金屬礦產品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農產品價格都高。用稀有礦產品來抵債,既可以省下糧食緩解人民生活困難的局面,又可以加快還清所欠債務的進度。在中共中央1964年2月29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到1962年底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值二十一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提供礦產品和五金值十四億多新盧布……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都是發展尖端科學、製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到1964年,我國提前一年還清了上世紀50年代欠前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1965年10月前又還清了蔗糖貸款和貿易欠款,至此還清了欠前蘇聯的全部債務。同年12月3日,外交部部長陳毅接見日本記者時宣稱:“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沒有任何外債的國家。”有資料顯示,可可托海礦務局還債礦產的價值佔到了總外債的40%左右。

可可託礦先後用過7種型號的運礦車,五十年代用的是蘇聯產的吉斯和吉爾。六二年一礦進了一百多輛國產的解放牌汽車,六六年從法國進口了十五輛貝爾萊特8m3礦用自卸車,七一年又從法國進口了十五輛貝爾萊特10m3礦用自卸車,七十年代末有色總公司又從金堆城給可可托海調撥的十五輛舊貝爾萊特10m3,八三年一礦又進了六輛蘇聯產的科拉斯車,八九年一礦進了十輛中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合資生產的太脫拉815型車,九零年從哈圖金礦撥回了4輛太脫拉815型車,到九六年一礦又購買了兩臺太脫拉,九七年,九八年又先後購買了兩臺太脫拉,一直到三號脈閉坑。

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鉭鈮單晶礦,它通體黝黑,鉭鈮含量超過70%。

償還外債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1960年7月,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對華經濟援助協議,撤走專家,逼迫中國限期還債。總外債摺合人民幣52億餘元。按照協議,外債應於1965年前全部還清。

經中央研究決定,以蘇聯急需的稀有礦產品來抵債。到1964年,中國提前一年還清了20世紀50年代欠前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1965年10月前又還清了蔗糖貸款和貿易欠款,至此還清了欠前蘇聯的全部債務。有資料顯示,可可托海礦務局還債礦產的價值佔到了總外債的40%左右。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核試驗

中國製造原子彈、氫彈等核試驗所用的鋰、鈹、鉭、鈮、銫等稀有金屬主要來自可可托海礦。該礦為中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及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英雄礦”、“功勳礦”。

人造衛星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而東方紅一號衛星使用的是可可托海提供的銫。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

1955年到改革開放前,由於國防發展的需要,可可托海曾長期隱藏在深山之中。

1958年8月30日,新疆有色金屬公司發佈產品代號及廠礦代字命令,可可托海礦管處為“111礦”。

1967年之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上,找不到可可托海的名字,它被“111礦”代表著。

1981年之前,可可托海礦區周圍設有三道關卡,任何人進出礦區都必須持有自治區開具的邊防通行證。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可可託礦先後用過7種型號的運礦車,五十年代用的是蘇聯產的吉斯和吉爾。六二年一礦進了一百多輛國產的解放牌汽車,六六年從法國進口了十五輛貝爾萊特 8m3礦用自卸車,七一年又從法國進口了十五輛貝爾萊特10m3礦用自卸車,七十年代末有色總公司又從金堆城給可可托海調撥的十五輛舊貝爾萊特10m3,八三年一礦又進了六輛蘇聯產的科拉斯車,八九年一礦進了十輛中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合資生產的太脫拉815型車,九零年從哈圖金礦撥回了4輛太脫拉815型車,到九六年一礦又購買了兩臺太脫拉,九七年,九八年又先後購買了兩臺太脫拉,一直到三號脈閉坑。

如果你在可可托海生活過,你一定忘不了日夜兼程奔跑於礦坑上下的巨型運礦車,那是銘刻在可可托海人記憶裡的一道非常壯觀的風景線。那是一種法國製造的重型礦用自卸載重車,她的樣子很憨,頭竟佔了三分之一,這種車的駕駛室上方與自卸車廂相連的是加固了一塊厚厚的鋼板。這塊鋼板上設計有加強筋,可以承受來自駕駛室上方重達數百公斤礦石的衝擊。它能有效地保護了駕駛員。運礦車的渾身上下的基調是灰色的,這與文化大革命的鮮紅色彩格格不入。運礦車的駕駛室旁邊豎起一個葫蘆般的管狀裝置,這是二級空氣濾清器,它與發動機旁邊的一級空氣濾清器可以完美地將空氣中的礦石粉末和雲母片粉末濾除。大大減少了發動機的磨損,延長了車的壽命,保證了在高密度粉塵的惡劣環境下正常運行。

運礦車的駕駛員是礦務局挑選的身體棒,頭腦機靈的年輕人經過培訓和師傅傳幫帶才能上崗。在工人階級掌權的年代,那份工作就是年輕人最為嚮往的,引以為榮的崗位。人停車不停,日夜三班倒!1960年蘇聯和中國絕交後,年輕的共和國背腹受敵。美國以日本,臺灣,菲律賓新月式的經濟封鎖,使我們無法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對話。而從第三國進口我們急需的戰略物資,是我們擺脫蘇聯打壓和美國的經濟封鎖的最好方法。當時的第一汽車製造廠還沒有能力製造重型礦用柴油車。而引進這種高噸位,大馬力的重型礦用柴油車是根本解決礦山運力,加速還貸,為我國兩彈的成功發射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是那個難忘的年代的產物。

深藏地下200米的水電站

可可托海鎮的用電全部由約20公里外的海子口水電站供應,電站主體建於地下136米處,其下又有3層機房和車間。共約200米的深度。完全靠電梯上下。在備戰備荒的特殊年月,由於可可托海開採的稀有金屬當年主要供給軍工企業,這決定了發電站這種重要的設施建在了地下200米處,並且長期處於一種保密的狀態。電站由蘇聯人設計,1958年至1967年曆經10年修建完成,總投資6000多萬美元,摺合現在的人民幣4億多元,是當時國家一個重點建設工程。這座隱蔽的地下工程,是靠著2.5公里長、洞徑3米的引水洞形成的落差發電,總髮電量1.9萬千瓦。讓人難以想象的是,該電站至今仍運行正常,發電量仍然居富蘊縣各電站之首。

往昔艱苦歲月

72歲的江鐵開老人從礦上退休後也住在可可托海,回憶起當年,老人的臉色凝重起來:“當時都在食堂吃飯,早晨工人都是喝糊糊、奶茶,中午就是饅頭、黃蘿蔔或者白菜湯,抓飯很難吃上。晚上最多換成青蘿蔔。冬天吃得最多的是白菜、蘿蔔和土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供應給礦區的麵粉裡面摻雜著麥殼、沙子。這樣的麵粉被工人們戲稱為“高標麵粉”,這樣的麵粉蒸出來的饅頭用手輕輕一捏就會散開,但即使是這樣的麵粉到後來也很難吃上了。

“最困難時,領導幹部一天只能喝四碗糊糊,也就是早上喝一碗糊糊,中午喝兩碗,晚上再喝一碗。職工一天六碗糊糊,而乾重體力工作的工人待遇自然好點,後來連這樣的糊糊也喝不上。”高新吉說,職工們的雙腿開始浮腫,在這種情況下,可可托海礦務局決定開荒種田。

1960年12月,可可托海礦務局向阿勒泰地委申請在礦區增墾5000畝至10000畝土地,用來種植糧食和蔬菜,以解決礦區副食品供應緊缺的困難。在伊雷木湖附近,至今保留著這些開墾的土地,這些土地就在進入可可托海的路邊,相當平整。

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北京礦冶研究總院院長的孫傳堯曾任新疆可可托海礦務局選礦廠副廠長,他是1968年從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選礦專業畢業後分到可可托海礦務局選礦廠工作的。他說:“那時,礦區相當艱苦,冬季-40℃的低溫是家常便飯,-60℃的天氣也常遇到。除了漫長的嚴冬令人難熬外,當年物質生活的貧乏也令人難以想像。剛去的10年內沒見到商店賣過雞蛋,也沒見到葡萄乾,多少年沒買到過植物油,每人每年定量供應的帶骨肉也就五公斤左右。僅此而已,其它的也就可想而知了。”

十幾歲就在三號礦脈工作的張學文說,冬天零下40℃的氣溫是家常便飯,那時三號礦脈還沒有進行露天開採,人們撿來柴火點上火,先把冰雪和凍土層融化,再用鐵鍬將泥土挖掉,再用鋼鑽和榔頭挖出5米深的大坑,最後打炮眼裝炸藥進行爆破。沒有山路,運輸車輛上不來,工友們就把礦石裝到馬拉雪橇上,或捆到毛驢背上馱下山來。這種情況直到1960年才有所改善。後來人們在平洞裡鋪上鐵軌,工人將開採的礦石裝在礦車裡,順著鐵軌拉到洞外。礦石都倒在選礦場裡,白天就由選礦場的工人們用手一點一點地篩選。

後來,地窩子變成了平房。再後來,職工們住上了樓房。可可托海鎮上最古老的幾座俄式老樓經過裝修,煥然一新地聳立著,人們從可可托海坐車到烏魯木齊,只需要五六個小時。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背後的故事,每個人都希望它可以寫入教科書

額爾齊斯河的魚類多達35種,其最大的支流——布爾津河上游喀納斯湖的大紅魚(哲羅鮭)聞名遐爾,這裡至今還流傳著喀納斯大紅魚“一口吞食一頭牛” 的傳說。傳說雖然無考證,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額爾齊斯河的魚,讓可可托海人度過眾所周知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小鎮可可托海漫步,隨處可見具有明顯俄式風格的建築,透露出一絲絲歷史的滄桑:可可托海三號脈償還中國政府欠前蘇聯40%的外債,也為我國航空、航天、高科技事業和“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作出了突出貢獻。後由於資源枯竭,1999年宣佈閉坑,結束了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開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