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坑孩子的3碗雞湯,家長請注意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各種“雞湯”育兒法,充斥在朋友圈:

別讓孩子太聽話。

好的教育是不吼叫。

孩子愛頂嘴,你應該高興。

都說一胎照書養,別人的教養經驗,看起來的確很有道理。可有時候實踐起來,好像並不盡如人意。

前兩天,孩子跟婆婆頂嘴時,丈夫覺得孩子欠收拾,王姐卻指責丈夫不會育兒:“孩子會頂嘴是好事,他是在表達自己,你看這篇文章上說的。”

結果,婆婆覺得兒媳不尊重她,氣得要收拾東西回老家;孩子覺得有人撐腰,越發調皮;夫妻倆也大吵一架,鬧得不可開交。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面對五花八門的教育雞湯,如果不能理智對待,就會陷入教育的誤區,變“雞湯”為“砒霜”,讓孩子越走越偏。

就像下面三種最坑孩子的“育兒雞湯”,你是不是還在喝?

最坑孩子的3碗雞湯,家長請注意了

最坑孩子的3碗雞湯,家長請注意了

“孩子你真棒”——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這兩年,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孩子不能罵,要誇。你說他好,他就會越來越好,這叫正向激勵。”

軒軒媽就很相信這一套。

所以,軒軒幾乎就是在誇獎聲中長大的,家裡人只要看到他有一點點進步,就會說:“我們軒軒真聰明、真厲害,你是最棒、最優秀的孩子。”

在家裡,軒軒是獨生子,全家人圍著他轉無可厚非,可上幼兒園之後,人群裡的他,再也不是一枝獨秀了。

以至於自信心爆棚的軒軒,在經歷幾次遊戲比賽失利後,再也不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就連老師任何一句批評和說教,都會讓他大哭不止,甚至不願意再去學校。

其實,像軒軒這樣的孩子,並不是個例。

面對比賽,贏了就興高采烈,輸了就大發脾氣。

非常在意他人的評價,別人的一句話,可以決定他的行為和心情。

不願嘗試沒有把握的事情,看不得別人比他做的好

最坑孩子的3碗雞湯,家長請注意了

曾經那些在生活中脫口而出的誇獎,看起來是激勵孩子的讚美,可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些表揚就像匕首,逐漸削弱了孩子的抗挫力。

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Dweck 曾針對孩子的思維模式,做過長達15年的研究。

他發現,如果父母經常稱讚孩子的天賦和能力,例如“你好棒!你好聰明!你真是天才!你好能幹!”

那麼,孩子就會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只在乎自己看上去是不是足夠聰明。

在面對困難時,則會選擇放棄或是找藉口逃避,不願努力,也沒有任何深入學習的動力。

同時,心理學研究顯示,過度誇獎除了會讓低自尊兒童,畏懼挑戰,自我認同感更容易降低外,對於高自尊兒童來說,也容易讓他們變得過度自戀。

親戚家的孩子涵涵,人挺聰明,就是性格很差,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完全說不得。

為了讓孩子聽話一點,家裡人都儘量哄著他,不管人前人後,都會給孩子留足面子,經常刻意說些誇獎的話。

以至於涵涵過度膨脹,常常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比如平日裡,他稍微做點什麼事(像分內的家務),總要立即跑去長輩面前邀功,得到誇獎興高采烈,否則就會又哭又鬧。

如果身邊的某個孩子受到表揚,他一定要與之對比,還要讓別人承認,那個孩子哪些地方不如他。

又或者,取得一點好成績,或是受到老師的表揚,就忍不住到處炫耀,自我吹噓一番;如果哪次沒有做好,理由也是一大堆,覺得自己已經夠不錯了,還有很多人不如他呢。

心理學教授布拉德·布什曼認為:

人生最危險的信仰就是一個人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優秀,這將會導致他們有更糟糕的行為。

如果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才是最值得提倡的。

長時間的誇獎,孩子會失去正確的自我判斷能力,如果所有的行為都必須依賴別人的評價,那就意味著,人生的主動權,也將全部掌握在他人手裡

最坑孩子的3碗雞湯,家長請注意了

最坑孩子的3碗雞湯,家長請注意了

“孩子,做你喜歡的事就好”——最好的愛是給孩子自由

最近幾年,“佛系”育兒法逐漸流行。

不少父母開始放手,還美名其曰 “不能壓抑孩子的天性”、“報那麼多班幹什麼,小孩子嘛,快樂更重要”、“不要立太多規矩,管的越多,孩子越差”。

我們小區裡就有個“自由成長”的孩子。

四五歲的小傢伙,跟其他小孩一樣,喜歡跟著媽媽一起在小區公園裡玩。不一樣的是,這孩子不是追著別人的寵物貓、寵物狗踢個不停;就是拔花草、掰樹枝;就連玩滑梯,也經常把別的小孩推倒,還會動手搶玩具。

面對大家的投訴,孩子媽媽則委屈地表示,孩子還小,這些行為很正常,哪有小孩不惹事。

既然想讓他快樂長大,就得放手讓他自由去探索,總不能把他綁在家裡,什麼都不讓做吧。

讓孩子自由成長,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規則的自由,就是父母無力的溺愛

孫瑞雪在《愛與自由》中講到:

所謂愛與自由,不是在沒有規則的條件下的教育,而是在有愛的環境中,讓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擁有自由的意志和思想,是在家長的引導下,形成自我約束力的教育過程。

想起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個新聞,一名重慶的小男孩,父母對他的教育一直都是採取“寬鬆自由的政策”,希望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所以,儘管孩子在4歲時就已經開始打手機遊戲,經常抱著手機不離身,父母也很少說教。

在這樣的成長氛圍中,孩子越發沉迷網絡,甚至覺得自己很有天賦,長大以後要當遊戲主播。

6歲時,孩子無意間看到父親發紅包,就偷偷記下了賬號支付的密碼,僅兩天就花掉父親賬戶上的一萬多元,用來買遊戲中的角色裝備,還講銀行發來的扣款短信全部刪除。

被發現後,孩子表現的很無所謂,面對這種散漫到只顧滿足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不顧他人的行為,孩子父母也只能後悔,是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出現缺失,才導致這樣的問題。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這就意味著,想讓孩子養成規則意識,形成自控力,那就不能錯過“他律”的關鍵期。

小時候,立規矩、說教養、談規則,長大後,孩子才能在安全的邊界內,飛得更高更遠,擁有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就像高曉松對他女兒說:“願你一生溫暖純良,不捨愛與自由。”

這句話在感動無數人的同時,也教育我們,“愛與自由”的前提,一定是讓孩子變得“溫暖純良”。

最坑孩子的3碗雞湯,家長請注意了

最坑孩子的3碗雞湯,家長請注意了

“寶貝,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努力程度決定成功與否

比起“佛系”育兒,這一類父母,則更加看重孩子取得的成果。的確,成功有努力的因素,可不要忘了,努力從來都不是成功的全部。

當我們習慣用“努力就一定成功、努力就可以改變人生”的口號來教育孩子,把所有的成績都與“努力”聯繫在一起,告訴他們:

如果沒有好結果,別狡辯,你就是不夠努力。

再努力一點,你就是第一名了。

這孩子就是不努力,他這麼聰明,努力肯定能成功。

在這種畸形成功觀的指導下,對孩子帶來的傷害,才是不可預估的。

記得小時候,每次大考小考,成績單一出來,考得好,父母就會到處炫耀。

如果成績還不錯,他們就會開始問:“xxx,這次多少分?你看看別人,能不能多跟她學學?”一旦沒有達到他們的期待值,等待我的一定是頓胖揍。

所以在上學期間,每逢考試前一夜,我一定會焦慮到失眠;所有課外競賽,也是能躲就躲,不敢輕易嘗試。

甚至到現在,做任何事之前,我都不願意跟父母說,就是因為害怕聽到:“加油,我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看似是鼓勵,實則卻是滿滿的壓力

要知道,很多事情不是說努努力就能成功的,但那並不意味著,孩子沒有去用心付出啊。

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葉一茜說:

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間這個過程,他享受了,他展示出自己的實力了,我覺得就很好了。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孩子是否享受這個過程比他最終拿到什麼結果更要重要。

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唯一可能,人生才不止一種可能。

告訴孩子,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相信他會更加坦然淡定,也會更加有勇氣,去嘗試一切挑戰,收穫到更多的幸福感。

《失敗的禮物》裡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從錯誤中得到的教益,對孩子來說是一份禮物,千萬不要推卸責任。

一年又一年,我最好的學生,也就是最快樂、最成功的學生,都是這樣的:父母允許他們失敗,讓他們為失誤負責,面對錯誤時,鼓勵他們盡力而為。

正如世上沒有一片相同的葉子,每一個家庭也需要有不一樣的教育模式。

有的教育方法,看起來正確有道理,但未必能夠對症下藥,聽之信之,是育兒過程中最忌諱的一點。

育兒先育己,育己先育心。

作為父母,我們要認清自己,不被雞湯左右,才能避免南轅北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才是現代育兒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