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鄧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

據香港《明報》報道,查良鏞(筆名金庸)病逝,終年94歲。這位千古俠客幾乎年年都有“被去世”的消息傳出,日子久了已沒人輕信。

萬萬沒想到,這次是真的。

金庸:“鄧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

金庸是一位武俠小說大家。在學生時代,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曾用削鉛筆的小刀將課桌刻穿了一個洞,以便在上課的時候偷看《天龍八部》。

金庸也是一位傑出的報人。作為香港《明報》的創辦者,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一邊寫武俠,一邊寫社評,見證了上世紀中國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

除去以上兩個身份,金庸在“政治圈”也多有涉足。

2015年5月,習近平到浙江舟山考察調研。在聽取舟山江海聯運情況彙報時,指著展板上的島嶼說:“桃花島,據說金庸沒去過,但他筆下黃老邪的桃花島和這裡一模一樣。後來就按著小說搞了旅遊。”

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

桃花島就是金庸筆下武氏兄弟和郭芙共度童年的地方。黃藥師、周伯通、洪七公、歐陽鋒、江南七怪、楊過、郭靖、黃蓉等眾多主人公都與桃花島有關係。

沒當成的外交官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於浙江海寧。早年間,他的職業理想是外交官。

1942年高中畢業之後,金庸考上當時國民黨“黨立的最高學府”中央政治學校的外交系,此後又插班進入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後併入華東政法大學)攻讀國際法。

畢業之後,金庸考入上海《大公報》擔任國際新聞翻譯。不久之後,《大公報》香港版復刊,急需從上海《大公報》抽調人手,原本抽調的一位國際電訊翻譯新婚,臨時改派金庸前往。

在香港《大公報》任職期間,金庸發表過關於外交及國際關係方面的文章,受到新中國外交部顧問、國際法權威梅久璈的賞識,電邀金庸做他的研究助理。

1950年,金庸向《大公報》辭職,穿著方格T恤衫和牛仔褲北上。當時,擔任外交部部長周恩來秘書的喬冠華對金庸說,因為他出身地主階級,必須先在人民大學受訓,寫交代材料,然後才能到外交部工作。

金庸考慮再三,認為自己不適合從事此項工作,便放棄了當外交官的念頭,重回《大公報》任職。

鄧小平為他點菸

1959年,金庸離開《大公報》,創辦《明報》,每天一篇社評縱論天下大事,尤其是有關中國大陸和香港問題的大事。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同“四人幫”打筆仗,對於紅衛兵揪鬥劉少奇和鄧小平表示了極大的不滿,直到上世紀70年代之前,金庸的小說在內地都是“禁書”。

1981年春天,金庸向新華社香港分社提出請求,希望訪問內地、親往北京。報告很快送到了鄧小平那裡,他在報告上批示:願意見見查良鏞先生。

當年7月18日,金庸成為了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單獨會見的第一位香港同胞。

金庸:“鄧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

這場會見持續了兩個多小時,鄧小平一支接著一支地抽菸,而金庸抽了一支菸後不抽了。鄧小平遞給他一支菸,併為他點火,說這樣談話就是朋友,不要拘束。會談結束後,鄧小平將抽剩的“熊貓”煙都送給了金庸。

當年9月,《明報月刊》同時發表了金庸和鄧小平談話記錄及《中國之旅:查良鏞先生訪問記》,出版3天后就告罄,一週內連續加印了三次。

金庸:“鄧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

在回答《明報》記者提問的時候,金庸說自己一直很佩服鄧小平的風骨,就像是他武俠小說中所描寫的英雄人物。後來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採訪的時候,金庸又補充說,鄧小平勝過他筆下鍾愛的任何英雄人物。

金庸的這些武俠小說在內地“解禁”也是因為鄧小平。

鄧小平是金庸小說的“忠粉”.1973年3月,他剛恢復工作,從江西返回北京後不久,便託人從境外買了一套金庸小說,中午和晚上睡前都要讀上半小時。金庸回到香港之後,給鄧小平寄了一整套《金庸小說全集》。

此後,金庸小說在內地“開禁”,並很快成為暢銷書。

見證香港迴歸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講話,就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問題提出九條方針政策。此後不久,鄧小平把上述方針明確概括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並提出這種方式同樣適用於解決香港、澳門問題。

這之後,金庸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高度評價“一國兩制”是“一言可為天下法”。

1982年,中英就中國收回香港開始進行磋商。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首次訪華之前經過香港,當時的港督麥理浩安排金庸與撒切爾夫人單獨會晤了四十五分鐘。

後來,金庸回憶這次會面時提到,英國當時跟中國在交涉香港歸還的事情,撒切爾夫人希望他能夠支持英國人,不要歸還香港。但他主張香港歸還中國,原因有二:“第一,本身就是中國的地方,當然應該還了;第二你籤條約九十九年,現在到期了,你怎麼可以不守信用?”

“她跟我沒什麼好談的,就不談了。”金庸說。

1984年春天,金庸出版了《香港的前途》一書,將他親筆撰寫的《明報》社評彙編成集,並將此書寄給當時的總書記胡耀邦參閱。就是在這一年的9月26日,中、英兩國在北京草簽了《中英聯合聲明》。

兩週後,胡耀邦接見了金庸。

返回香港後,金庸把他與胡耀邦的談話要點憑記憶整理出來在《明報月刊》上發表,在東南亞地區引起很大震動。

1985年,金庸加入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擔任政治體制小組的小組長,還曾受到鄧小平的四次集體接見。當時,金庸和著名實業家查濟民提出了有名的”二查方案“,希望政制發展循序漸進,對現行體制不多作改變。

目前香港政制的基本框架,就源自該方案。

鄉音無改 鬢毛未衰

金庸大概是唯一一位受到過三位重要國家領導人接見的香港報人。

1993年全國兩會之際,金庸再次應邀來到北京。3月19日下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會見了金庸。

這場會見,江澤民以金庸的小說作為開場白:“你的小說在內地有很多讀者,許多領導人也很愛看。我沒有仔細閱讀過,但翻閱過,知道你的小說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地理背景、中國文化傳統、人情風俗等等。”

金庸:“鄧小平是我最佩服的人”

在會見中,江澤民還提到,“你(指金庸)是1924年生的,還是江浙口音,鄉音未改,鬢毛卻也未衰。”

那次會面,兩人談話範圍十分廣泛,除了香港問題,還有西藏問題,也有新聞、文藝以及經濟問題。給金庸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江澤民對他談起“中國人的脊樑”問題。

江澤民說:“‘中國人是有脊樑的。’這句話是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中說的。他有民族氣節。他是浙江人。你們浙江文人很多,宋朝的大詩人陸游也是浙江人,他的詩詞我想有三個方面:‘紅酥手,黃藤酒’的《釵頭鳳》是愛情方面的;許多田園和抒情詩詞是沖淡灑脫方面的;後世人最重視的是他的愛國詩,尤其‘死去元知萬事空’那一首,幾乎沒有一箇中國知識分子不知道、不讚賞的。”

回到香港之後,金庸還撰寫了一篇題為《北國初春有所思》,發表在香港一家雜誌上。描述了內地早春熱火朝天的經濟新形勢。

資料 | 人民網、東方早報、人民日報等

校對 | 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