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老城志|孝義巷,見證六百年御賜祠堂的變遷

安徽合肥:老城志|孝義巷,見證六百年御賜祠堂的變遷

曾經的孝義巷,早已蓋起高樓大廈,高家祠堂卻在這裡留住了歷史

如今從長江中路向南拐入省委大院,在團結新村的對面,高樓大廈之間有一條小巷,這條小巷就是曾經的孝義巷。小巷深處有一座飛簷翹簷的徽派建築,這就是高家祠堂,合肥老城區僅存的一座百年古祠堂。《嘉慶合肥縣志》記載:孝義巷即孝女巷。孝義巷之得名正與巷中這座六百年高姓宗祠有著密切的關係。

安徽合肥:老城志|孝義巷,見證六百年御賜祠堂的變遷

曾經的孝義巷變遷為如今的高家祠堂巷

據《高姓全史》記載,合肥高姓支族系南宋名將高若納後裔。元末為了躲避戰亂,四世孫高良全家從江西遷徙到合肥。從此,兄弟四人高文、高德、高勳、高道四公落戶此地,文、德二公居住在合肥前大街的孝義巷,勳、道二公居住在小南門。

安徽合肥:老城志|孝義巷,見證六百年御賜祠堂的變遷

現位於杭州的高懿丞銅像

到明朝初期,高氏四兄弟在小東門內的萬壽寺東,坐南朝北建起了高氏宗祠,祠堂名為“積善堂”。《明史·孝義傳》中記載,明朝天順年間,高文公去世,次子高興泣血守孝三年,此孝行得到了朝廷表揚,並建立牌坊,明英宗朱祁鎮御筆題詞“孝義傳家”匾額, 封其居為“孝義巷”,封其祠為“孝義祠”,封其堂為“孝義堂”。從此孝義巷的名稱就在合肥民間流傳開來。

安徽合肥:老城志|孝義巷,見證六百年御賜祠堂的變遷

2009年修復前的高家祠堂

據1912年續修的合肥高氏家譜及《祠堂圖記》記載,高家祠堂原有九路,當時佔地四畝多,面積是非常大的。不過,適逢亂世,古老的祠堂在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攻入合肥時被毀。高家祠堂被毀後,家族中許久都沒有人能夠出來修理。直到20世紀初,經營當時國人自辦最大紗廠“杭州通益公紗廠”的高姓支族十七代後人高懿丞,出資在合肥復建高家祠堂。新宗祠外觀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築,又有江淮民居風格,呈三路四合院樣式,灰磚粉牆黛瓦飛簷,大門呈八字照壁式,木雕磚雕工藝精湛,形態逼真。

安徽合肥:老城志|孝義巷,見證六百年御賜祠堂的變遷

祠堂大門緊閉,在高樓大廈中寂靜地守望喧囂

解放前夕,高家祠堂裡面還有畫像、香爐、香架、牌位等。解放之後,高家祠堂先後成為映典小學、省婦聯籌委會、省文聯籌委會、省文辦等單位辦公所在地。

值得一提的是,1952年,安徽省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籌委會從安慶路搬至高家祠堂。工作人員在清除荒草野蒿並簡單修繕後,白手起家辦起了《安徽文藝》(現在的(《安徽文學》)。已故著名作家魯彥周在《憶安徽文聯成立前後》中曾說,高家祠堂的時代,是奠定安徽文藝事業的時代。

安徽合肥:老城志|孝義巷,見證六百年御賜祠堂的變遷

1958年江淮文學合訂本

隨著城市的發展,上個世紀80年代,高家祠堂附近先後建起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省直機關活動中心、長江大廈等單位的高樓,高家祠堂被拆後只剩下一路、五間房,逐漸式微,淹沒在三牌樓一帶鱗次櫛比的高樓中。

安徽合肥:老城志|孝義巷,見證六百年御賜祠堂的變遷

高家祠堂文保標誌牌

1985年高家祠堂被公佈為合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初,市政協委員陸勤學以一篇《高家祠堂——我市最後一座需搶修的宗祠》的政協提案,引起廣泛關注,2009年高家祠堂由市文物管理處動工修復。2016年,合肥市民政

局正式將南起安徽省委大院,北至長江中路的道路命名為“高家祠堂巷”。合肥老城區惟一一座百年祠堂的600多年往事,就這樣被逐漸“喚醒”,重新出現在新一代合肥人的生活中。

延伸閱讀: 、


  • 來源:檔案觀止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