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與難受

享受與難受

享受與難受


為彌陀做事,應該是享受,不應是難受。

何為享受?享受過程,享受種種逆順因緣,充滿感恩,歡喜自在,遊戲神通。

事情沒有什麼一定成功、一定不成功,只要隨順了因緣就是成功,只要感受到彌陀時刻與我同在就是成功。在做事中領受佛恩,這是最大的收穫,全部的目的。

我們不是為了做一件事而做事,而是被佛恩催動著,為了報謝佛恩,為了利濟眾生,為了讓佛恩更豐滿地充實我們的心而做。

所以眼睛不要盯著一件件具體的事,患得患失,進退失據,而要盯住永不變易的佛。

一旦我們落入具體做事的境界,我們就會忘記佛恩,甚至會產生幽怨,也會“排除萬難”地去衝撞本來彌陀為我們設計好的種種因緣好棋,會得罪眾生心,招來業障,最後落得遍體鱗傷。

彌陀的佛恩飽含在一句名號中,但我們的心遲鈍,做事便是挖掘佛恩的鎬。

人與人交往,要細緻入微,必須通過合作共事。要細微感受佛恩,與佛親近再親近,為彌陀做事、做彌陀的事便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彌陀會手把手、心領心地教我們。

唸佛便可以往生,我們完全可以不做事,那為什麼要做事?為了更好地認識佛、享受佛恩、享受唸佛。做事完全不是為了做事,做事只是為了唸佛。

享受與難受

半瓶水

半瓶水,使勁振盪,水會充滿瓶,但一停下,水位立即回落,還是半瓶。

口宣慈悲愛心,心中滿是歡喜,便覺愛心滿滿,但在實際中落實,立即恢復原態,這是因為愛心積蓄不夠,如半瓶水。

所以要沉靜累積,令愛心水位不斷升高,才能實行有力。


享受與難受


發心最快樂


鳥在山林即快樂,鎖在籠中很痛苦。

我們的心本來充滿法界,現在卻被“我執”鎖進自私自利的牢籠中,僅限七尺之軀,不足百年之壽,它是多麼地痛苦啊!

如同鳥兒時刻嚮往山林,心總想著迴歸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恢復無量光壽的自在生命。

發心最快樂。發心,便是砸開我執的堅鎖,破除自私的牢籠,讓心一躍而出,衝翅藍天。

發心最快樂,因為它順合了心的本性。不發心最痛苦,因為它不合心的本性,扭曲了我們的真生命。

發心最快樂;發心越廣大,越無私,越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