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湖南师范大学龚老师从24岁到55岁,只讲课不评职一事?

霍小姐的八卦炉


不可否认不去评职称的老师有很多是非常优秀不可多得的老师,但是也不能否认去评而且评上了的老师就是投机钻营不学无术的老师。

老师都是勤勤恳恳的(个例不算,都成新闻了肯定是个例吧),评不评是自己的自由,评不评得上看的是综合实力(包括了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做人处事等等),教研室同事李老师参加上海市教学竞赛获三等奖,丁老师经常被学校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叶老师每年都是大学生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肌腱拉伤了还不缺课,领导都担心他再次工伤,王老师是我的老师。成老师、乐老师。。他们都是非常优秀尽责的,每年课时超学校标的50%以上。

但是他们都被职称卡住了,乐老师83年本科毕业参加工作,今年工作35年了,讲师;李老师东南大学博士毕业,今年毕业10年了,讲师;叶老师,93年参加工作,教学能手,讲师;王老师2006年上交大博士毕业,那时候博士期间成果是算的,评上了副高,已经50岁做了12年副教授了。。。。

学校的框框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工作都有具体的指标,教学效果需要上课排名前多少名(此项由学生打分、其它学院教师打分评价)、教学论文、工作量;科研要求国家级项目、到账经费、SCI论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企业开发项目,缺一不可,多多益善;学生工作要求坐班答疑、班导师、带学生竞赛获奖更优;社会服务要求去企业实习一年或者国外(上交大等建议国外),实习报告要求每周一记存入档案,可以想象工作量。

上海生活压力大,做好一个方面尚且不容易,何况要做好好几个方面,别的地方老师也基本差不多,这是高校的职称的基本体系。

目前来看,上海相对算是全国(最)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那些只是基本入围条件,满足基本条件尚且凤毛麟角,何况最后上报材料都要交由上海教育科学评估院发送全国进行匿名评估(我们学校是这样),交大复旦同济华理,也有类似第三方评估体系。

所以我们教研室的好多老师都不去评职称,不可否认他们都非常优秀,但是他们肯定有某一方面不能入围,满足不了基本条件,而我有幸满足了所有入围条件,他们都鼓励我去争取,说评上教授了也是学校学院教研室的荣誉,我们教研室从来没有过教授,评上可以带着学科更好的发展,而我当时工作不到8年,资历很轻,学校要求论文5篇,我17;要求专利2个,我13;要求省部级项目2个,我5个(还包括2个国家项目),有两个项目正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在测试性能;要求教学效果打分排名全校前?%,我印象中有次打分98.9学院最高,每年承担课时超额50%,研究生8个,都是学校一等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多得很,教学竞赛也有3次以上获奖,其它带学生的优秀指导教师之类的证书比科研还多。

只能说,教学的付出是学生看得见的,需要用心尽力,我和学生承诺认真备课教课,尽量不从事行政,不脱离一线,目前我做到了;科研的付出是默默的,大年三十、凌晨2点趴在桌上写论文写项目改学生硕士论文是常事,记得上次带研究生去企业谈项目,回上海天已经发白,而我8点还有课,研究生说他们代我上,我说不用,2013年4月上午无偿献血,我下午晚上接着8节课,这都挺下来了。

回过头来吧,既然喜欢教学工作,就坚持走下去,不去考虑职称,也不用去考虑付出是否有回报,也不用考虑多少年,谁让你喜欢呢,看到学生一个个开心的走出学校,自信的踏入社会,这就是最好的回报,哪里是什么高级职称、金钱………可以比拟的。

教学和科研是一种促进关系,不矛盾,评高级职称肯定都要有的,就像一只鸟的两只翅膀,想飞的高都得健康,现在每年我都会匿名评审老师报职称材料、学生硕博士论文、国家项目申报书………打分标准都是有规定的,有些也有淘汰比例的(起码我接到的材料是有的)。

都不容易,哪行工作都不轻松,脑力劳动如此,体力劳动一样,分工不一样罢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又如何退出江湖?

个人拙见,无愧于心无悔于情。

如果有部门认为我透漏了某些潜规则,我会致歉改进,😊😊😊不好意思!


研机有理


看到龚老师,不由得想起这几天闹的沸沸扬扬的南京大学梁莹事件。

一个年纪轻轻的女老师,通过不断的抄袭和运作,当上了教授,当上了青年长江计划人才,成了学科项目的带头人,成为了人人尊敬的座上宾,不但外出走穴赚钱,而且在工作中还极不安分极不尽责。在经过大量的曝光后发现,曾经的年轻有为才俊,不但学术不端,而且职业道德也相当恶劣。

而一个曾经最年轻的讲师,从24岁讲到55岁,仍然是一名讲师,他笑谈自己在成就一项从最年轻到最年长的讲师纪录,虽是玩笑话,但在我们听来却辛酸的很,我不知道校方在听到龚老师这种自嘲之后,是尴尬呢?还是高兴?

老师是干什么的呢?老韩早就说过,传道授业解惑!他们的基本职责应该是站讲台,应该是专注教学,而不是躲在屏幕背后写论文。一个当了31年的讲师,在今天居然成为了新闻,成为了稀奇之事,这种怪象难道不是钱学森之问的根源所在吗?

如果我们的讲台上多一些像龚老师这样醉心于一线讲台的师者,少一些东拼西凑的论文和为职称痴迷的人,让老师的回归老师,让科研的回归科研,那么我们还会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吗?

一个老师,引以为傲的不是桃李满天下,却是论文满天飞,职称高大上,可悲!可叹!可怜!


元芳有看法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得对职称评定多绝望的老师,才能走到这一步啊。湖南师范大学这位讲师最近火了,从24岁到55岁,湖南师范大学龚德才老师当了25年讲师,一直没有评职称。不是他讲课不行,他的课程一直受到学生欢迎。24岁即评为讲师,那时他是学校最年轻的主题师,现在他55岁,是学校最年长的讲师,这个记录,真的很奇特,引发广泛关注。同时备爱关注的,还是职称评审机制,还有论文,还有课题等等。


其实现在放弃评职称的老师真的不少,大学的情况我不了解,在初中,的确有这样的老师。我的一个朋友也是评了中级职称之后,就放度评高级职称了,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心死。他所在学校是一所老学校,由于高教教师没有指标,学校已经连续四年没有评高级职称,现在学校有一大堆50岁左右甚至临近退休的老师等着评高级,中青年教师根本没有希望。另外,现在评高级职称需要量化打分,需要在所谓正规杂志上发表论文,还必须要参加课题研究等,都让我的朋友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高级职称可望不可及。不过他似乎不受此影响,日子过得云淡风轻。

从24岁到55岁,跨度20多年,这位特别的讲师的确会引发很多思考。一位专注于教学的讲师,没有显赫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再想想这段时间某明星教授论文作假,上课被学生投诉不负责任,两相对比,觉得湖南师范大学这位龚老师真的很有风骨,但他在获得了学生赞赏的同时,也真的失去了很多。

但我,是要为龚老师点赞的,职称评定都想不想多说,评上的未必水平就很高,评不上的未必就没有水平,改革职称评定机制,势在必行。


途虫的百味人生


这位老师能一心一意教学,很了不起。但是以我个人所见所闻,在此等级别的学校,又是在三十年前,但凡稍微努力一下,尝试着做一下科研,发表几篇现在来看不怎么样的文章,也不需要什么项目,评副高是大概率事件,而且评上之后你可以不做科研专心教书的,也不会像现在一样需要考核。我们学校也有对学生很负责的,没有任何科研成果的老讲师,批改作业都会写上错误原因。但是相比承担同样多课程,还要从事研究的老师来说,这些老师可以说是过神仙一样的日子了。他们自己其实是不愿意吃太多苦的,说句不好听的,其实就是懒,一两篇论文都不想写。


油炸840


近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5岁的讲师龚德才在网上走红。只因一件事:龚老师31年专注教学,不评职称。

24岁那年被评为讲师时,龚老师曾经开玩笑说:"我要创个纪录,成为一个从最年轻到最年长的讲师。"不料,一时戏言如今却成为现实。

龚老师的行为引发网友热议,而他本人回应说:看到那么多学生肯定自己的教学,做30多年老师很值得!

看后,我心中五味杂陈,教师中有龚老师这样一心教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是教育的幸运,是学生的幸运。龚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教学成绩优异,得到很多学生的肯定,但就是得不到领导的“关爱”,没有各种证书,也就没有晋级的事,做一辈子讲师,这是龚老师的不幸,这也是教育的不幸!

去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中,有一个讽刺意味很浓的小品,它所说的,很是和教师的职评一样,其中有两句对话,一个问:“厨师呢?”另一个人回答:“都在后厨忙着出书呢。”其直指现实,而且击中要害,却对现实没有丝毫的影响。我原以为,此小品一出,必然会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能够除旧布新,谁知道,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一切依然如故,还有的却越演愈烈,真的让人大失所望。

厨师不站灶做饭菜,而是忙着出书评职称,他会是称职的厨师吗?老师不专心在讲台上教课,而是忙着写论文、搞活动,他能教好学生吗?

这样的厨师们不务正业,这样的老师就务正业了吗?可这务不务正业,到底是谁造成的呢?真心希望能把课堂还给教师,而不是让老师去做一样又一样的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当埋头苦干的,不如投机钻营,当正气不压邪气的时候,那岂止是教师的不幸?

教育需要更多龚老师这样的人,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更经不起折腾。

请让教育平静!请让教师平静!


敏教育


似乎不参评职称人,全部都是在做实事的人,评上诺奖、院士、教授丶中学高级教师的人全都是投机钻营的人。你不觉得是在自欺欺人吗?真可悲!可以这么说,不参评职称的人,或者说该评上而未上的人当中,确实有很优秀的,甚至胜过相应职称的水平和条件。评上的人中,多数人还是有干货的。我虽然没有很高的职称,但我承认这点。做人千万不要认为,本事只有自已的好,全社会的人都对不起你。否则,你需要去看心理医生了,真的。

我还想说,人各有志,对一位不熟悉的人是无法评论的。不参评职称的人,无非是这样的几种情况,一是无视名利(不算淡泊名利),做好自已应该做好的事,这种人值得人类的尊重。二是自谦,认为自已还不符合条件。三是不愿做审报职称评定的有关工序,认为麻烦,这种人属于淡泊名利。四是工作业绩确实不怎么样,放弃参评。可千万别忘了,钱学森、袁隆平、施一公的职称都是顶级的,当然也有无职称的鲁迅,他还绝对评诺奖。所以说,人各有志,不必多议。


蓝天1149


湖南师范大学龚老师31年只讲课不评职这件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戳到了教师职称这个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敏感点。

虽然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不太了解大学教师职称晋升的规则,但毫无疑问,教育体系内的职称评定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诟病。职称评聘过于重视教科研、名额限制太多、与工资挂钩太多、评定过程极其繁琐等等,使很多老师对晋升望而却步,他们已经从内心放弃了职称评定,认为淡泊名利、保持轻松的心情更有益健康。

话虽如此,职称仍是大多教师绕不过去的一个心结。

结合近日南京大学梁莹老师的学术造假事件,人们就会更清晰地看到,虽然高职称教师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但也确实有一部分人是通过造假、炒作、关系运作等晋升了职称的,而且正是这一部分人的存在,破坏了公平,引起了广大教师的不满。

希望这两起事件能在教育界引发

“蝴蝶效应”,从而促进职称评定的深化改革,给默默无闻在一线奋斗的教师一个满意的答案。


七仙女儿说教育


湖南师大的龚老师今年55岁了,他没有专家和教授等荣耀的头衔,专注教学30年,甘心做了30年的老师,成为大学教育的一股清流,走红网络,引发网友的热议。

30 年来,他坚持每节课手写板书。

30年来,他只讲课不参评职称。

30年来,他不被论文和课题束缚,只专注教学。

学生爱听龚老师的课,虽然课堂上不点名,学生们却很少会缺席。

30年的工作换来的成果是,龚老师成为最年长的讲师,又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在龚老师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家的风范,传道授业,专注教学,不争名与利。

人生路上,我们总要面临着取与舍的问题,龚老师保有的是一颗献身教育的初心,放弃的是名利的束缚,赢得的是学生的一片赞誉。

同时,我们是否也要思考,职称真的是评判教师实力的唯一标准吗?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家长,我的孩子也接受过大学教育,作为家长,我宁愿孩子在一位普通老师那里学到真才实学,也不愿孩子坐在某些知名教师的课堂上浪费大好时光。


远方老师在美国


首先对龚老师30年如一日热心于教学的态度表示敬佩,感慨之余,也感到公众对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的区别,以及对职称评定有颇多误解。

首先,跟中小学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同,作成年人的大学生,应该已经具有,或者应该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期待继续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无疑为不合格。

就学校而言,大学不论是科研教学型,还是教学科研型,科研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此外,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讲授的课程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讲义可以随时修改,以便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最后,科研成果乃至职称的获得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我个人而言,一周七天不休,在火车上都要抓紧时间看文献,至于寒暑假就完全是一个笑话,很轻松么?高级职称没有某些人想象的那么不堪,公众误会如此之深让人费解


s比邻星s


怎么看湖南师范大学龚老师从24岁到55岁,只讲课不评职一事?

曾经有位近40岁的小学教师告诉我,她在小城教书快二十年了,但至今工资也就三千多元。

我感到有些惊讶,觉得这也太低了吧,毕竟人家还是在县城,并不是在乡里,也居然只有那么多。一方面感叹工资待遇太低的时候,另一方面她也坦言,主要是自己职称没有评上来,影响了涨工资。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的55岁讲师龚德才在网上走红,从24岁那年被评为讲师开始,31年来"专注教学,不评职称",引发网友讨论。

可以说,这也是当下教育的一个痛点。第一,就大学教师而言,究竟课讲得好重要,还是科研搞得好更重要?

就我来看,我觉得首先应该是要课讲得好,因为大学是培养学生成才的,这是基本的目标,其次才是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且也只有把课讲好了,才更有资格和能力搞好科研。

第二,从本质来看,讲课与科研应该是不矛盾的。讲课讲得好的人,应该也是自我研究得来的,只不过是教育方面的研究。而这样的研究,应是我们要肯定的。一个优秀的讲课教师,应该也是科研做得好的教师,也能够评上职称。

第三,现如今有些职称评选,是不是很公正很科学,也值得推敲。也就是说,即便要评职称,也要把教学情况作为重要指标来评选,而不能主要靠科研或论文吧。何况就现实中来看,有的评定职称本身就掩藏着太多不靠谱的东西,说不定就有太多猫腻。比如前不久就有两名教师为评职称,互相举报对方材料造假,结果还让校长破口大骂。相信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孤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