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日報》創刊70周年:《張家口日報》領我走上新聞路

記得上世紀70年代初,我被鄉親們選為民辦教師後,每天早上,我總會領著孩子們登上學校的房頂,用鐵皮卷的大喇叭筒子向社員們廣播新聞。“屋頂廣播”的新聞就選自《張家口日報》。從那時起,我就喜歡上了這張報紙。後來便模仿報上的文章寫稿子,一些拙作小稿經常在縣廣播站播出。可那時我還沒勇氣給《張家口日報》投稿,但我總希望有一天能在報上看到自己的稿子。終於在1975年春天,我把村民兵連開展的射擊訓練活動寫成《練兵場上一堂課》,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寄到報社,使我意想不到的是,4月14日的《張家口日報》“前哨民兵”欄登出了我的稿子,題目經編輯老師的妙手已改成《這堂課上得好》。我的第一篇見報小稿引起縣委報道組和縣武裝部的特別關注,並吸收我加入縣民兵報道組。憑著一股子熱情把業餘時間充分利用起來,讀報用報寫稿投稿,這年日報採稿13篇,創了我縣業餘通訊員見報稿最高紀錄。

使我難忘的是,1978年元旦剛過,我寫了“南雙澗大隊人產超千斤,每戶貢獻一噸糧”的消息,稿子寄出沒幾天就接到農業科(組)劉勇老師打來的電話,劉老師先表揚了我,肯定了此稿的新聞價值,又很客觀地指出了修改意見。放下電話,我心裡熱乎乎的。馬上按照劉老師的要求重新寫了一遍,特別是導語運用了先提問後回答的寫作方式,這篇近千字的消息很快發表於1月19日的日報頭版頭條。

《張家口日報》開闊了我的視野,增加了我的知識,提高了我的寫稿能力和寫作技巧,同時又改變了我的人生。1984年,我被借調到蔚縣縣委宣傳部,從事專業新聞報道工作。我以“日報”為崗,以“日報”為伴,以“日報”為友,以“日報”為師。在此期間,我參加了報社新聞函授班學習,系統學習了包括消息、通訊、特寫、新聞故事、現場新聞、讀者來信、調查報告、新聞評論等多種體裁的寫作方法。我還幸運的結識了許多編輯老師,他們中有的當面賜教,讓我受益一生;也有的至今無緣相見。但這個優秀的群體對黨的新聞事業的奉獻與敬業精神,早已銘刻在我心底,成為我對照自己的鏡子,努力工作的榜樣。

後來,我到縣廣播電視臺當編輯,在精心編排新聞節目,完成分內工作的前提下,堅持業餘採寫報紙新聞稿件。1997年初秋,我在參加縣城環境衛生大聯查活動中,將幾天的所見所聞寫成《文明新風勁吹古城---蔚縣齊抓共管講文明蔚成風氣》,經過編輯老師精心打造,以“頭條新聞賽”專稿,發表於日報8月7日“講文明樹新風”專欄。2008年元旦剛過,我去縣林業局辦事,聽辦公室的人說縣林業局長被國家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我當即與相關人員瞭解情況,連開了幾個夜車,寫出長達4000字的人物通訊《蔚蘿山川播綠人》,在4月5日日報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

最讓我難忘的是,2009年晉升主任編輯職稱時,日報原總編輯李德存和高級編輯張志明兩位老師親自為我寫了推薦信,使我實現了一生追尋的高級編輯夢想。這一切一切都蘊含著日報殷殷情意。回想我的成長曆程,是《張家口日報》領我走上了新聞之路,是《張家口日報》幫我走上了成功之路。值此《張家口日報》創刊70週年之際,請允許我衷心地道一聲:《張家口日報》,我真的愛你!孫寶山現居蔚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