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西南聯大,北大竟然也曾被合併到過其他大學

北平大學(簡稱平大)這個名字,今天已經絕少有人會提起了,而且即使提起,多半也會有人疑惑是不是北京大學曾經使用過的校名,畢竟就邏輯而言,北京曾經一度改名北平,北京大學隨政區更名是順理成章的事。實則不然,雖然北京大學曾一度併入過北平大學,但北平大學與北京大學大部分時間都是完全不同的兩所學校。

1926年,蔡元培在《十五年來我國大學教育之進步》一文中提有“國立八校”之說,即:北大、師大、女師大、工科、農科、醫科、法政、女子大學,後來又加上藝專,稱為“國立九校”。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後,奉系軍閥張作霖開始統治北京,1927年6月20日,劉哲被任命為教育總長。一個多月後的8月4日,北京軍政府大元帥令:將國立九校合併組建國立京師大學校,校長由劉哲兼任。但這一合併是非常不穩定的,北伐戰爭後,奉系軍閥甫一退出北京,國立九校便開始籌劃覆校了。

國民黨定都南京後,北京的京師之名不存,京師大學校的問題也被提上了議程。蔡元培在國民政府第七十次會議上提議改名北京大學,但蔡元培的這一想法並沒有得到認可,1928年6月8日,“國民政府議決,京師大學不再恢復北京大學之名稱,改名中華大學。”不過中華大學的校名比京師大學校更加慘淡,僅僅兩個多月後,國民政府決定設立北平大學區,中華大學又改為了“國立北平大學”,直到此時,北京大學名義上仍然是北平大學的一部分。

雖說國民政府試圖延續合併下的北平大學,但覆校運動卻此起彼伏,尤以原北京大學學生最為激烈,組織覆校委員會,阻止當局武力接收北大,學生幾次遊行甚至搗毀了北平大學的辦事處。1928年12月,教育部做出讓步,同意北大原有三院組織並不拆散,名稱改為“國立北平大學北大學院”,經費以北大時期最高預算為標準,對外仍可譯為北京大學,1929年3月11日北大重新開學。

1929年6月,國民黨二中全會決議正式廢止大學區制。聞訊的北大學生再次提出了覆校的要求。1929年8月6日,國民政府決定將北大學院脫離北平大學獨立設置,恢復為國立北京大學,此後北京便出現了北京大學和北平大學並存的局面。繼北大獨立以後,第一師範學院獨立並改稱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第二工學院獨立並改稱國立北洋工學院,藝術學院獨立並改稱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1934年北平大學設女子文理、法商、醫、農、工5個學院18個系和2個專修科,建制到此時方才穩定。但這些學院名義上雖然統一,實質上是相對獨立的,彼時的北平大學與其說是一所獨立的大學,倒不如說是類似於美國加州大學那樣的學校集合體。

抗戰開始後,北京大學和北平大學開始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北京大學南下參與組建了聞名遐邇的西南聯合大學,北平大學則西遷參與組建了默默無名的西北聯合大學。西北聯大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年多,1938年7月27日,教育部陳立夫命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合併為“國立西北工學院”;北平大學農學院與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併為“國立西北農學院”;1939年8月8日,又令剩餘的西北聯大部分改為“國立西北大學”,師範學院和醫學院獨立設置,分別改為了“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至此,西北聯大一分為五,原北平大學的五個學院被分到四個新建的獨立設置的學校。

抗戰勝利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學校紛紛覆校,北平大學是個例外,直到最後都沒能覆校。覆校無望的平大校友曾做過不少努力試圖曲線覆校,比如致電教育部請求恢復為“國立北京工學院”以及後來的請求將淪陷區偽北大工學院改設為“北平大學工學院”,但均遭到了駁回。覆校一再失敗後,平大的多數校友接受了這一既定事實,一些校友最後加入了北京大學校友會。

北平大學未能覆校,其在北平的房產由北大接收。北大新設的農、醫兩院利用了原北平大學的校舍和設備,院長和教員則一律由北大重新聘用。北平大學的辦學主體則被今天的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校繼承了下來。

  • 鄧廣銘曾在《懷念我的恩師傅斯年先生》寫道:一九四六年五六月內,在二十年代的後期曾任北平大學校長的李書華先生,到傅先生家中拜訪,談話之間傅先生向李書華說:“當年你們想把北大吞併到北平大學去,沒有成功;今天,你們所設的工、農、醫三學院卻都歸併到北大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