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南京英孚青少兒英語於2002年成立,16年來深耕南京。專注3-18歲孩子英語教育,英語啟蒙、英文閱讀興趣、考試學習、出國留學來英孚就夠了。我們的運行及管理遵照EF全球統一模式。50年專業英語教育經驗值得信賴,關注英語,關注孩子。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by 莫愁

早在2012年5月,母親節的那一週,美國的《時代週刊》發表了封面文章,就親密育兒法的支持和爭議進行了一組專題報道。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時間雖然有點久了,但其中提到的很多信息,國內報導得不算太多。

我曾經與作者Kate Pickert聯繫,希望全文授權翻譯,但是她說因為是職務作品,版權也不在她本人這裡,所以我轉述其中一些片段,以供大家瞭解。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01 什麼是親密育兒法


西爾斯的親密育兒法,可能很多人已經比較熟悉了。

它是醫學博士威廉·西爾斯根據兒科臨床實踐,以及與妻子瑪莎共同養育8個子女的經驗,結合發展心理學的“親密理論”,提出的一套育兒方法。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西爾斯夫婦在他們加州的無敵海景別墅裡

攝影者:Peter Bohler for TIME)

主要主張可以概括為7B:

  • Birth bonding 讓分娩成為情感紐帶
  • Breastfeeding 母乳餵養
  • Baby wearing 把寶寶“貼”在身上
  • Bedding close to baby 與寶寶同眠
  • Belief in the language value of your baby’s cry 判斷並及時回應寶寶的哭聲
  • Beware of baby trainers 規避訓練寶寶的建議
  • Balance 把握平衡與界限

《時代週刊》認為,親密育兒法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實踐中卻需要母親投入巨大的精力。這種育兒法的出現讓美國主流的教育方式從培養自立的孩子轉變為讓父母做出更多奉獻犧牲。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02 親密育兒理論的來源


西爾斯夫婦的童年經歷都比較悲慘,對他們育兒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

西爾斯的父親在他一個月大時就離開了他們母子,他的母親帶著他和外祖父母住在一起。瑪莎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父親在她四歲時死於意外溺水。瑪莎說:“我的家裡總是充滿著憤怒、毆打、體罰。”

西爾斯雖然是醫學博士,但是他的親密育兒理念更多地是在讀到一本書—《連續性概念》( The Continuum Concept ) 後得到的啟發。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這本書出版於1975年,作者是康奈爾大學肄業的模特Jean Liedloff。她在委內瑞拉的叢林中,發現土著居民照顧嬰兒時,嬰兒一直被大人攜帶在身上,似乎比美國的嬰兒哭得更少。

她回到紐約,把這些觀察寫成了書。她認為這些叢林兒童從不打架,從不受懲罰,總是高高興興地服從。相反,西方的父母會讓孩子哭,直到心碎了、放棄了,變得麻木,變成了一個所謂的好孩子。Jean認為美國父母已經脫離了他們的本能,對他們的孩子造成了傷害。

Jean自己一生沒有養育過孩子。

西爾斯讀到了這本書,認為這本書的觀念很好,在這個基礎上,於1982年出版了一本暢銷育兒書《創意育兒:如何用連續性概念將孩子從出生撫養到青春期》,初步形成了他親密育兒的理念,之後陸續進行了完善和修正。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03 科學上的爭議


親密育兒建議,寶寶一哭,就要把他抱起來。如果嬰兒的父母沒有第一時間回應嬰兒的哭聲,可能會讓孩子成年後出現反社會行為、學習成績不良等情況,多動症的風險也增加了10倍。

而《時代週刊》採訪的學者認為,西爾斯把那些被嚴重虐待或忽視的嬰兒跟那些父母只是偶爾讓他們哭一下的嬰兒混為一談。

西爾斯引用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心理學者艾麗西婭·利伯曼1995年的一項研究支持他的觀點。

但艾麗西婭·利伯曼說:“西爾斯的論點跟我的論文無關。因為我的研究對象是那些被父母嚴重忽視和虐待的孩子,而不是那些有規範的、有教養的家庭的孩子。”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瓊·考夫曼也說:“我們的論文並不是指孩子日常的、短暫的壓力,而是虐待和忽視。這是對我們研究的錯誤引用,是為了支持一個非科學的觀點。”

《時代週刊》認為,西爾斯也誤解和誤用了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的創始人是John Bowlby,一位英國精神分析學家,他在20世紀中期研究了孤兒和被母親遺棄的孩子。這種與父母缺乏穩定關係的孩子,和那些得到悉心照料的喂配方奶、放在彈跳椅上長大的孩子相比差距巨大。

研究認為,那些被拋棄的孩子接下來會遭遇發育和情感障礙。但並沒有科學研究證明,用西爾斯的育兒法撫養長大的孩子跟其他理念養育的孩子會有所不同。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04 西爾斯自己的實踐


《時代週刊》認為,親密育兒法提倡嬰兒在母親的懷抱中的時間越多,他們就越有可能成為有教養的孩子。任何時候離開孩子都會帶來終生的負面影響。這很容易讓焦慮的媽媽們陷入內疚的恐慌中。

很多媽媽經常誤以為她如果不一直抱著孩子,不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的哭泣,就會對孩子產生不可逆的傷害。

但其實西爾斯本人的觀點和做法,並不像他的批評者(甚至許多他的追隨者)那麼極端。

西爾斯的長子詹姆斯·西爾斯說:

“當有人說親密育兒法的時候,我腦海裡出現的是一個母親,一個新出生的孩子在她一條腿上,另一個2歲的孩子坐在另一條腿上,她背上還揹著一個3歲的孩子,她已經一週半沒有時間洗澡了。

我的父母並沒有這麼做,然而他們的很多讀者最終都這麼做了。

西爾斯一家建立了龐大商業帝國,包括書、代言、盈利網站和其他許多與嬰兒有關的企業。瑪莎為兒媳婦們提供補貼,這樣她們就可以當全職媽媽了。

西爾斯早期的文章並不主張媽媽們回到職場工作,希望媽媽儘自己所能照顧好寶寶,後來每天診所湧進大量蓬頭垢面、嚴重缺乏睡眠的媽媽,並且接到了很多抗議電話。

所以,西爾斯後來在前期親密育兒6大建議基礎上加了一條:

Balance, 即要找到平衡和界限,做一個快樂的、懂得勞逸結合的媽媽。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西爾斯夫婦跟兒女和孫輩們在一起

攝影者:Peter Bohler for TIME)


《時代週刊》認為,西爾斯的主要原則是好的:被擁抱的嬰兒會感到安全,母乳餵養對孩子有益,母嬰的親密關係至關重要。然而,與此同時,他通俗的語言,有時含糊不清或相互矛盾的陳述,會讓母親們忽略細微差別,採取一種非黑即白的方法。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05 西爾斯的回應

這一組報道發出來後,引發了很大的轟動,號稱掀起了一場“一群媽媽對另一群媽媽的戰爭“。不只是報道本身,而且因為當期用了一個有爭議的封面。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為此,西爾斯進行了回應,這篇回應的中文版之前國內的媒體已經翻譯並報道過,大家有興趣可以搜,西爾斯醫生回應《時代週刊》,這裡截取一小段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來源:http://baobao.sohu.com/20120516/n343320656.shtml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06 一點感想


美國此前的育兒方式更強調孩子分房睡,培養孩子獨立,所以親密育兒法在當時的美國是一個

革命性的新理念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本身母嬰同床、把寶寶背在身上比較常見,還有“皇帝吃奶到六歲”的說法。西爾斯自己也提到,親密育兒理念的萌生是受到別的國家文化的影響來反思美國的現代育兒方式。

親密育兒理念,對中國來說,等於是出口轉內銷。

加上計劃生育政策,孩子少,幾代人圍著一兩個孩子轉,這種狀況之下,親密育兒反而比美國本土更有生長土壤。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如果拋開環境和時代背景來看理念,很容易刻舟求劍。

我自己對親密育兒的理念,經歷了好幾個階段的變化:

我懷孕後,接觸的第一本育兒書就是《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最開始,我是親密育兒的堅定執行者;

後來,寶寶頻繁夜醒累到暈倒後,接觸了更多的育兒理念,孩子哭了之後會先觀察再反應,出門就坐推車,按時餵養,讓寶寶睡自己的小床,規律睡眠。並且認為,這屆中國寶寶根本就不適合親密育兒;

再後來,等孩子更大了,再次翻看《親密育兒百科》,我依然能感覺到西爾斯的醫者仁心和對孩子的愛。即使我不再完全贊同他的理念,但我仍然尊重他的觀念,並且認為,他可能會幫到很多媽媽和孩子。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西爾斯和小病人在一起,一個很慈愛的老爺爺。

攝影者:Peter Bohler for TIME)

當代媽媽都講究科學育兒,但育兒從來不單是個科學問題,而是公共政策、社會環境、家庭條件、文化差異、個人經歷、理念乃至是信仰等等的集合。

育兒理念從來就是百花齊放,各執一詞甚至截然相反的情況經常存在。

一個健康的社會本來也不是眾口一詞、標準答案、非此不可,而是互相尊重。

不管是程序育兒的E.A.S.Y,還是親密育兒的7B,還是其他種種育兒理念,都不是教條。

育兒本是靈活的,為了更好傳播的需要,有時候會把這些靈活的概念簡化為條條框框,但是我們在這樣做的時候,心裡要有覺察,知道知道這樣的條條框框不是絕對的。放下執念,才能更接近生活的真相。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07 尾聲


《時代週刊》報導中還有一系列關於這個話題的文章,分析得比較充分。大家有興趣可以搜來看一下。

不管怎麼樣,育兒從來都是一個甜蜜和辛苦交織的工作。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選擇讓你和孩子感到舒適的方式,並對別人的方式保持尊重。

最後,送《時代週刊》裡的一段話給大家。大家感受一下“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當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時,你無法分辨哪些是親密育兒長大的孩子,哪些是放在日託所長大的嬰兒,反正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把你逼瘋。

他們的失敗和成功是他們自己的,而不是你的。

不可避免的是,當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各個育兒陣營之間的界限開始淡化。

因為當我們看到孩子漸行漸遠,飛奔向成人世界時,我們都會有同樣的擔憂。

不管你是不是親密育兒,你都永遠牽掛著他們。


http://healthland.time.com/2012/05/10/has-motherhood-gone-to-extremes/

http://time.com/606/the-man-who-remade-motherhood/

http://baobao.sohu.com/20120516/n343320656.shtml

全文完,這篇的作者是前媒體記者莫愁。

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親密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