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書法上有所成就,沒有豐富的學養和博大的胸懷是不行的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散與淡。散是散懷、暢懷,淡是自然、簡淨。這是以涵養與學問為基礎的。書法寫得好,一定是技巧、氣質、風度、學識多方面的融合。要想書法上有所成就,沒有豐富的學養和博大的胸懷是不行的。如果一個時代有了許多大藝術家,表明這個時代的修養與胸懷是與眾不同的。所以書法和繪畫是一個時代精神的折射。筆墨中立定精神,不僅存在於技法的創造中,而在於作者的性靈與智慧中,把宇宙的精神與自然的生命表達出來。“中國文人向來以‘心淡’‘形散’為清高”“文人所表現出的散淡,是通過一種閒適、舒緩的生活節奏,來細嚼生活品質,省悟人生的文化之相。”“逝去的生活所留下的歷史間隔,如霧裡觀花,反而多了一分詩意的聯想,記憶的碎片催生了許多似是而非的美感。”——言恭達《抱雲堂藝思錄》

要想書法上有所成就,沒有豐富的學養和博大的胸懷是不行的


懷素《自敘帖》局部

“散”乃散懷、暢懷之義。蔡邕《筆論》:“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這是對書者創作時狀態的要求,就是先排除雜念,放鬆性情,具有豐富的想象,無所拘束,旁若無人,達到神完氣凝的本質專一,才能得心應手、任情恣性,隨意所適。劉熙載《書概》:“宋畫史解衣槃礴,張旭脫帽露頂,不知者以為肆志,知者服其用志不紛。”宋、張二人可以說都是舒散懷抱而又用志不紛的例子。張旭“往往酒醉後一邊呼叫一邊狂走,乘興而揮毫”,懷素也是“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灑素壁,揮筆如流星”。張顛素狂的舉動也恰恰表明他們在書寫時已浸入“忘我”之中,似乎解脫一切束縛,去盡情發揮他的天才創造力,書寫心中的悲喜之情。正是這種暢懷的狀態,使旭、素的草書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藝術化境。

蕭衍《答陶隱居論書》:“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隨著心性去寫字,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旭、素二人的“形散”正是為了達到“心淡”,追求自然、簡淨的境界,也就是在創作過程中出於自然本性,還其本來面目,反對矯揉造作的取巧媚態,可謂:“書能筆筆還其本分,不稍閃避取巧,便是極詣。”(劉熙載語)。書法藝術要達到返璞歸真、大巧若拙的境界,書者不能只是在技法上要紮實,畢竟“散”“淡”都要“本於心行”,強調書者的自我表現意識,形成自我風格,要在書法中反映書者的氣質等精神因素。所以,言恭達先生強調“要想書法上有所成就,沒有豐富的學養和博大的胸懷是不行的。”“筆墨中立定精神,不僅存在於技法的創造中,而在於作者的性靈與智慧中,把宇宙的精神與自然的生命表達出來。”

“散”“淡”之境界不是憑想當然、拍拍腦袋就能達到的,而是要“以涵養與學問為基礎”,篤定目標,坐得住、沉得下,進行內外功的修煉,方可達到“散”“淡”之境。

要想書法上有所成就,沒有豐富的學養和博大的胸懷是不行的


要想書法上有所成就,沒有豐富的學養和博大的胸懷是不行的


要想書法上有所成就,沒有豐富的學養和博大的胸懷是不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