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徽州古民居還具有獨特的造型美。徽州古民居普遍以高大的外牆圍合起來,採用硬山做法,馬頭牆高出屋脊,依循屋頂坡度層層跌落,呈現水平階梯形狀,也有馬頭牆中間高兩頭低,露出雙坡屋脊的,半掩半映,半藏半露,呈折線變化。

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間有弓形做法的,曲線與水平線柔和相接,富於變化。徽州一些"大宅門”的側面馬頭牆層層疊疊,或平行起伏,或垂直交錯。有著遞進、重複、交叉和貫通的建築形態,靜中有動,生動活潑,讓人體悟到有張有弛、剛柔並濟的自然節律。

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在影縣,木坑村的許多古民居依山而建,而順著山勢“遊動”的馬頭牆和曲牆,有隱有顯,有曲有直,展現出非常優美的視覺效果。歙縣黃備村的古民居建築也頗具特色,青山環抱,溪水穿村而過,民居四周都有高牆圍起,房屋外牆除大門外,還多用漏窗點綴在白牆上。

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馬頭牆呈階梯形,高出屋面,有些牆頭還裝飾有卷草如意一類的圖案,顯得清幽美麗。對於徽州古民居普遍採用的馬頭牆,有關專家從建築學上加以“分解”,認為它由三個部分構成:牆體,拔簷、垛板、垛頭和馬頭牆脊。馬頭牆的起伏,源於三個要素的綜合:一是地貌的要素,包括地形的起落,都是順著自然彎曲的溪流佈置而輾轉的。

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地貌有其獨特形制和內在脈絡,它決定了徽州古民居輪廓線的中心-馬頭牆的起伏、走向;二是徽州古民居的建築高度,一般在一到三層間,它影響了馬頭牆的起止;三是馬頭牆呈階梯狀以及因灰瓦強化的輪廓線,有斷有續、似斷實連,節奏感明顯。一般而言,馬頭牆為階梯狀山牆,同一標高的一段被稱之為“一檔”,根據建築物的進深尺寸確定山牆階梯數和尺度,工匠稱之為“定檔”。進深大,檔數也就多,但每坡屋面不會超過四檔。

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徽州古民居高築外牆的做法,既是出於美觀裝飾的需要,以打破一般牆壁的單調,也是有實際功效的。像馬頭牆高於房頂,而且其是磚石所制,可預防鄰家失火,殃及自身或者是“火燒連營”,所以又稱“防火牆”、“封火牆”、“屏風牆”等。徽州民居不但外牆聳峙,一般還在二樓左右的高度開有一扇小窗戶,這種小窗戶有的裝飾有寒窗苦讀的冰裂紋樣,有的則是喜鵲登枝的剪影。當然,開設小窗戶並非為了漏景需要,而是有著防盜和安全上的考慮。鑲嵌在高牆上的小戶,既減弱了從高瀉落的光線,又使賊沒有落腳之處。

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橫看成嶺側成峰”,通常看,一般馬頭牆是層層有序,緩緩跌落,似乎隱藏了舊的等級觀念和急流勇退的意思;而換個角度看,馬頭牆也是拾級而上,層層遞進,寓意人生需要步步為營。

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徽州人賈而好儒,對於個人的進退去留,講究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徽州士人一直以來都比較進退裕如,有所為,有所不為;能立功則立功,不能立功則立德立言。在誦讀聲不絕於耳的徽州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代徽州人,不論是做官、經商,還是務農、做手藝,都能勤勤懇懇,勵精圖治。

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他們能走四方,向外開拓而不會固守家園,而在外奔波打拼時,又不忘故土鄉情;當開拓有限,止步於前時,他們也就葉落歸根,徜徉在故里的青山綠水中。

馬頭牆還是徽商雄起時代的見證者。徽州男人常年在外奔波經商,家中只剩下婦女和老弱之人,一旦遇到竊賊,高高的馬頭牆就成了屏障;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能是為了禁錮女性,鎖錮年輕女人對外界的好奇與青春的躁動。在徽州,曾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對夫婦結婚才3個月,丈夫就

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遠門做生意了。一朝別離,遺恨綿綿;相思有夢,芳華虛年輕的女人以刺繡為生,到每年的年底,就將平時辛辛苦苦賣繡品積攢下來的餘錢,換回一顆珠子,用來記住丈夫離家的年月,這珠子也就被稱為“記歲珠”。後來丈夫風塵僕僕地回來了,他的妻子卻已經死去3年了。丈夫打開她平時用的箱子,發現裡面的珠子已經積了20多顆。

櫛風沐雨馬頭牆——中國風的黑白灰,徽派建築的靈魂所在

這樣的故事,像是一朵浪花一樣,消失在眾多徽商闖天下的背影裡。新安江裡的槳聲淡遠了,徽商的身影依稀難辨了,唯有風物長存,那些至今還櫛風沐雨的馬頭牆,依然在眺望,在守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