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電影中出現的的莫扎特歌劇

HIFI秀 全時的HIFI秀場 HIFI文化的交流平臺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英語: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

那些在电影中出现的的莫扎特歌剧

莫扎特歌劇《魔笛》(中文字幕)

淺談莫扎特歌劇在電影中的運用

莫扎特歌劇在電影中的運用公元2006年是莫扎特誕生250週年的紀念年,對於這位在西方乃至全人類文明的探索道路上起到無比重要作用的先行者。

莫扎特的歌劇作品在他的626部編號作品裡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在PHILIPS公司發行的170張全集中,歌劇佔了44張的份額,由此可見一斑。如果按照演唱語種來劃分的話,莫扎特的歌劇可分為早,中,晚期意大利歌劇以及後期德語歌劇;若按題材來劃分,則可分為正歌劇,喜歌劇和演唱劇三類。而莫扎特的大多數的歌劇作品因為未完成或者篇幅短小而默默無聞,他最出色的歌劇作品是他後期所創作的三大喜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女人心》以及德語歌唱劇《魔笛》,這些歌劇歷史中的精品在後人眼中簡直可以和真正的寶藏相媲美,當然在電影導演的眼中也同樣不例外。

那些在电影中出现的的莫扎特歌剧

《夜後詠歎調》

下面具體來說一下這些歌劇運用的實例。

說到莫扎特的歌劇與電影之間的聯繫,最早可以追述到1930年的德國經典電影《藍天使》(Der blaue Engel)中,這部由約瑟夫.馮.斯登堡自導自演的作品在電影史中都享有無上經典的地位,尤其是他和當時叱吒一時的女明星瑪麗黛德麗的合作成為了熒幕上最早的導演與演員完美拍檔。約瑟夫.馮.斯登堡扮演一名中學教師因為到夜總會調查班上學生的放蕩生活,竟然瘋狂地愛上了一名歌女。經過教師的苦苦追求,她終於嫁給了他,而他的前途也因此被毀。最後,她對他產生厭倦,復出演唱,他卻孤地在他以前任教的課室倒下。無數影評人都趨之若騖地探討這部愛情先鋒之作,但卻幾乎很少人注意到了在電影的片末的音樂運用,那就是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中的帕帕基諾的詠歎調《如果有個愛人該多好》,唱段在帕帕獨有的幽默中哀傷的唱道:吃的喝的都有,世界上漂亮的女人多的是,就是沒有一個愛上我。此處的運用顯然是和老教授的心境是相照應的,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當時才剛剛有聲電影問世不久,在電影的片尾就能如此契合的結合歌劇來表達電影的主題實屬不易,由此可見導演的獨巨匠心的才華。

那些在电影中出现的的莫扎特歌剧

《藍天使》

在《藍天使》的先驅影響之下,後人導演也開始注意到莫扎特的音樂的巨大潛力,紛紛開始效法。而在《魔笛》上動足了腦筋的作品還有不少,例如1948年馬克斯奧菲斯改編茨威格小說的經典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也運用了《魔笛》的選段,而應景的效果在導演的場面調度下也取得了很出色的凡響。1975年美國大導演伍迪·艾倫的影片《愛與死》中運用了它的序曲。而另外一處值得注意的例子是1974年意大利電影《午夜守門人》,這部倍受爭議的作品講述了一名二戰時期的軍妓和一個納粹軍官在二戰後再次意外相遇,兩人在一系列痛苦的回憶和愛情的糾葛中雙雙走向滅亡的故事,看完叫人不禁連打寒顫,人有追逐光明的慾望,也有固守黑暗的本能。納粹最令人髮指的罪孽在於它把前者完全地抹殺掉,後者就強力地突顯了出來。除了在體味這人類的苦難之情外,電影中的音樂運用也應值得我們留意品位。因為劇中的女主角的丈夫是一名指揮家,而他一直疏於妻子的感情導致最終悲劇的原因是他所忙於排練的歌劇《魔笛》,而很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魔笛》所要表達的主題是有關愛情的崇高力量,縱然有萬般磨難只要有堅定不移的愛情作為精神支柱,那麼黑暗必將過去。而影片中所反映的卻恰好是這個歌劇主題的背面,或許導演這樣安排真是刻意的,在光明的背後總有午夜守門人在地獄守侯著無知生命的光臨。

那些在电影中出现的的莫扎特歌剧

《畢業生》

說了這麼多的《魔笛》,也該談談莫扎特的三大喜歌劇了,和《魔笛》同樣在電影中有廣泛的利用率。下面著重說一下《畢業生》(The Graduate)的導演邁克.尼克爾斯04年的作品《偷心》。電影便很好地運用了莫扎特的《女人心》,這部文藝小品通過兩男兩女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來深刻揭示了美國當今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問題,以及對感情,婚姻和**的看法,電影裡的臺詞十分的潑辣犀利,有很多赤裸裸的性話題,但在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後,讓人們更加真實地感受到了自身的問題所在。而影片中所流露出的種種跡象和莫扎特的《女人心》裡的主題“女人是靠不住的”有那麼一絲相象,影片中的兩位男主角最後的情感結果似乎都處在女性的下風。我個人並不認為影片是在向《女人心》有意靠攏,但幾處選段的運用卻很有意思,其實真正出現《女人心》的段落只有3處,但卻幾乎把裡面的有名片段全部囊括了。第一次出現是茱麗亞羅伯茨扮演的攝影家和裘德洛扮演的作家的見面,那是茱麗亞的劇中首次出現,剛開始的時候兩人一邊在交流而她一邊在為作家攝影,此時畫外音只是隱約地出現,似乎是在大氣中飄蕩一般,如果不注意的話根本無法辨別。而在這之後兩人的感情開始灼熱起來,互相都愛慕對方,最後兩人親熱在了一起,而音樂也隨著兩人的情感發展不斷漸強,最後在多拉貝拉的詠歎調《狂亂騷擾著我的心》中達到了高潮,而空氣似乎也凝固了一般。兩人的情感被音樂完美地烘托了出來,可謂是珠聯壁合的經典結合。音樂的第二次出現是接著不久後的第二男主角克里夫歐文扮演的外科大夫的出場,這一次的音樂運用很有意思,呈現在耳邊的是《女人心》的C大調序曲,場景是診所辦公室裡,而他正和尚未結識的裘德洛在**交友網上聊天,作家在慣用他惡作劇式的男扮女角,一開始似乎都在相互認識寒暄,音樂也處在行板的狀態下,風平浪靜。而隨著兩人聊天的深入,所談論的話題也開始膽大露骨,似乎正在進行一場網絡的**約會,而此時的音樂也轉為俏皮的快板,速度逐漸加快,莫扎特獨有的嬉遊曲風格呈現。在配合兩人的低俗形象和舉止起到了諷刺的效果,而整個場景隨著序曲的結束而正好收場,這也顯然是導演有意控制和設計的一幕。音樂第三次的出現是在大飯店中,兩位主角和音樂第一次出現時一樣,此時兩人分別離開各自的伴侶而走在一起,這裡所要稱讚的是攝影的美感,一開始的鏡頭是一個略帶俯角的全景,把整個大飯店頂樓的氣派很好的展示了出來,而音樂不知從哪裡飄揚了出來,讓人誤以為是歌劇院,而隨著鏡頭的推進,讓人明白了音樂是從吧檯的電視裡出來的,音樂一直是多拉貝拉姐妹的唱段,這裡的運用我想主要是起到了烘托環境的作用,因為往往當呈現出一個富麗堂皇的建築時,高雅音樂是最好的夥伴。

那些在电影中出现的的莫扎特歌剧

《落跑新娘》

《費加羅的婚禮》也是廣大導演們所熱衷的音樂,這部歌劇是莫扎特喜歌劇創作的顛峰之作,劇中有太多足以流傳萬芳的唱段,加上曲折纏繞的劇情發展,最後塑造出了又一部頌揚愛情偉大的傑作。有名的序曲就被很多人用過,最有名的是《落跑新娘》(Runaway Bride)裡的運用,這個主題和歌劇類似的電影運用這個序曲再也合適不過了。此外更多的唱段被電影所用,光用手指數數便可倒出10幾來個例子出來。例如科恩兄弟的經典黑色電影《不在場的男人》中運用了其中第三幕伯爵夫人和蘇珊娜的著名二重唱《今宵微風吹拂》。符合一貫兄弟倆的怪誕黑色風格。尼古拉司凱奇主演的經典強迫症病人《火柴人》裡也同樣運用到了這個二重唱。路醫馬勒的晚期名作《五月傻瓜》以清新溫柔的筆觸描繪了一個家庭的故事,其中也運用到了其中的凱魯比諾的小詠歎調《愛情的煩惱》。諸如此類,數不勝數,限於篇幅關係不再累贅。

三大喜歌劇中也許《唐璜》的熒幕緣最小,或許和其中所透射出過於陰暗的氛圍有關。印象中最有名的運用是法國大導演夏布羅爾的名作《冷酷祭奠》裡的大段運用了。導演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深入揭示了女性內心由於自卑而產生的極大的非理性反抗,同時對社會底層人物的生活做了詳盡地描述。似乎運用《唐璜》的音樂能夠很好地反映人的內心活動,尤其是人的掙扎與反抗是莫扎特其他歌劇裡所沒有的。

在莫扎特年裡期待能看到更多的電影裡出現這位天才的影子。

BAE

北京國際音樂音響展

那些在电影中出现的的莫扎特歌剧

品質·興趣·時尚·感受

HIFI是一種情懷 喚醒耳朵不容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