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國產火箭的前身,居然是洲際飛彈!

這種國產火箭的前身,居然是洲際導彈!

2018年的上半年,中國航天取得了19次發射全部成功的好成績;而今年全年,我們要完成至少40次的航天發射任務。一年發射40次這個數量,妥妥的當年世界冠軍。在上半年的19次連續成功發射中,其中18次仍然是傳統的長征系列液體運載火箭,而只有一次是固體火箭。

2018年4月2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將五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全長20.8米,箭體直徑2米,全重約58噸。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由航天一院研製的新型四級全固體運載火箭,主要用於快速機動發射應急衛星,於2015年9月25日完成首飛,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第一型固體運載火箭。火箭起飛推力120噸,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400公斤,低軌運載能力可達700公斤。

該火箭在接到任務命令後,24小時內完成星箭技術準備和發射任務,其中在發射點的發射準備時間不大於1小時,具備“日發射”能力。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衛星發射需求。

這種國產火箭的前身,居然是洲際導彈!

實際上,只要看看長征11號的直徑、重量,就知道這就是退役洲際導彈的再利用。只是在導彈原來彈體的上面,再增加了一個上面級,用來對衛星進行最後入軌和變軌,因此導致其長度比普通的洲際導彈更長,超過了20米!其一箭多星也和洲際導彈的多彈頭技術有淵源。

我國最早的一批固體洲際導彈,射程比較尷尬,只有7200-7500公里,從國土中部的陣地打不到美國本土,即使到最東北角的黑龍江發射也只能打到西雅圖的外海。而射擊歐亞大陸上的敵對目標,射程又太浪費!而且這個尷尬的射程,早早的被間諜洩密給了美國人,等於把這批導彈的心理威懾能力提前廢除!這也造成了這批導彈的實際生產和部署數量不多,戰略威懾能力可有可無,完全拆毀又浪費資源。

這種國產火箭的前身,居然是洲際導彈!

好在導彈的固體發動機一旦生產出來,就有幾十年的可靠保質期,用來當應急航天發射工具,是這批火箭的最好結局。在東風31A和更先進的固體洲際導彈服役後,最早的這批導彈就變成可以快速發射衛星的固體運載火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