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代表華人文化遠征日本,PS版《射鵰英雄傳》是什麼樣的?

更多遊戲內容,更多精彩福利,盡在小米遊戲頭條號!點一點關注不迷路~


談及金庸筆下作品,可以說是部部成功,作作精彩。但論起在粉絲中最能代表金老爺子的,或者說最被讀者廣泛接受的,應該還是《射鵰英雄傳》這部作品。在“射鵰”中,金庸既遵循了武俠小說中“大俠成長史”的套路,又另闢蹊徑地創造出黃蓉這樣的“非主流”女主,更有險象環生的奇詭故事和個性鮮明的各種角色,這一切才共同匯成這一部經典。

無論是金庸先生生前亦或是如今已經去世,他都是作為“武俠”代名詞的一個符號,閃耀在華人文化圈當中。而中國人的武俠,也曾被漢語體系外的國家所關注,進而被髮揮城文創產品——2000年,索尼SCE特地為開拓日本市場以及打擊漢語市場盜版所推出的RPG《射鵰英雄傳》就是代表之一。

曾代表華人文化遠征日本,PS版《射鵰英雄傳》是什麼樣的?

2000年,當時的主機市場對於中國玩家來說,幾乎還是一片沒有中文的蠻荒之地,除了KOEI推出的三國志系列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中文遊戲存在。而索尼作為第一方,推出的《射鵰英雄傳》遊戲,除了登陸在如日中天的PS平臺以外,還特地在日語之外提供了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兩種遊戲語言,除此之外更增添了多達數小時的中文配音。

而製作方彙集日本、香港和臺灣三地開發人員共同工作,並請來金庸先生擔任監製等等做法,也表現出了巨大的誠意。

曾代表華人文化遠征日本,PS版《射鵰英雄傳》是什麼樣的?

不過平心而論,對比當年PS平臺上群英薈萃的JRPG大作,這部特地瞄準中文玩家的《射鵰英雄傳》只能說是一部差強人意的作品。內容不足(也是限於單CD容量問題)、難度偏低、畫面粗糙等等,都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曾代表華人文化遠征日本,PS版《射鵰英雄傳》是什麼樣的?

比較讓原著讀者難以接受的是,為了縮減容量,遊戲流程中大量刪減和修改劇情,並整合了人物團體——例如江南七怪被合七為一,完全是以飛天蝙蝠柯鎮惡的形象登場,沙通天手下的黃河四鬼也成為一體,著實上讓人覺得蛋疼,不過考慮到不這樣做所增加的工作量,作為玩家也表示理解;另一方面,遊戲中沒有了成吉思汗和關鍵人物拖雷,加入了原創人物赤列都,剔除了黑風雙煞夫婦的故事以及老頑童和瑛姑的故事等等;此外,歐陽鋒也直接死在了華山論劍中......完顏洪烈和歐陽鋒的變身也讓這部武俠遊戲顯得有點怪怪的,脫不開JRPG的套路。

曾代表華人文化遠征日本,PS版《射鵰英雄傳》是什麼樣的?

不過儘管如此,PS版《射鵰英雄傳》還是被不少玩家奉為經典,畢竟在那個中文遊戲都稀缺的年代裡,一部全中文+普通話配音的武俠遊戲,真的是太難得了。又況且遊戲中的配音全部是港劇中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能收穫大批玩家的喜愛也算是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