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碎片化學習」,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讀完一本書,只是喝杯咖啡的功夫,記憶就好像被清除了。

關注了幾十個公眾號,收藏了數百篇文章,對於自己涉獵的領域還是知之甚少。

觀點越來越新,顛覆再被顛覆,乃至於對生活有了深深懷疑。

……

想要“碎片化學習”,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有以上體驗的同學,請舉手,今天在這裡想告訴你,原因僅僅可能只是你缺少了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1.碎片化閱讀,需要知識體系支撐

雖然碎片化知識普遍存在,你翻開書籍的目錄,一本書會被分為篇、章、節,而每一節的內容通常不會超過3000字,一小節僅僅講述一個概念,這其實就是內容上被打散成碎片。

但僅僅靠堆積碎片卻不能形成體系的知識,就像

摩天大樓需要磚和瓦片,不過你僅僅,隨手把一堆磚和瓦往旁邊一扔,是不會構成建築的,但如果你手上有一張設計圖紙,你就有能力把這些磚和瓦拼湊起來,蓋出一棟摩天大廈。

平時刷朋友圈、沒有目的性地閱讀各種公眾號文章,就像是隨手撿了磚頭就往旁邊扔,到最後,擺在你身旁的依舊是一堆磚,而不是一棟建築。

想要“碎片化學習”,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構建大廈的圖紙就如同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它就像是電腦的CPU一般,可以快速地讓你進行知識的搜索和鏈接,並且逐步把新的知識碎片納入其中,形成有機整體。

2.知識碎片化其實是歷史的趨勢

知識的碎片化是歷史的趨勢,進入二十世紀,科學的研究越來越精深,每個領域越分越細,專業的壁壘越來越高,一個人往往只能在小的領域做到精通,對其他相關的學問就不太瞭解。

想要“碎片化學習”,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知識越來越零碎的今天,想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識,建立自己的知識架構,就成為了唯一的應對方法。

以自己的知識結構為中心,是你閱讀的重要支撐點。

3.知識體系構建的最好方法是從專業切入

要知道: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書出版,超過4億個字;

紐約時報一天的文字量等於牛頓同時代的人一生的閱讀量;

一個專業領域,每天大概有200個公眾號正在註冊,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產生……

想要“碎片化學習”,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你處在一個無比龐大的知識森林裡,沒有專門的知識作參考,很容易被眼花繚亂的知識弄暈,迷失方向。

胡適先生也說:用自己的專業學問作為中心,再逐漸接觸與自己專業直接相關的,然後是間接相關的,最後是完全無關的。

就像水面上的漣漪一樣,以一箇中心圓向外擴散,這樣子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牢固且具有層次。

你可以挑選幾十本和你專業有關的書,通過簡單瀏覽,篩選出最重要的幾本書,用“精度”的方法仔細閱讀。

讀完這幾本書,你對自己的專業有了更多的瞭解,可以知道自己接下來該進一步讀哪些書,設定一個時間表將它們讀完。

讀完之後,最好想辦法找這個領域的專家探討一下,以檢查自己的閱讀成效。

想要“碎片化學習”,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迴歸到本質上再去看,很多捷徑其實都是彎路,只有踏踏實實,一磚一瓦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