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风水线”!黄帝陵修复工程中的惊世杰作源自陕西这所高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博物馆里,收藏了许多建筑模型。其中,

轩辕黄帝陵修复规划沙盘是极为重要的一座。这座凝聚着西安建大建筑学院集体智慧的沙盘,曾经出校离陕,远上京华,登上人民大会堂,也曾随各种媒体,出洋渡海,游走八方。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怀更称赞其为:“华夏儿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惊世杰作”。

神秘“风水线”!黄帝陵修复工程中的惊世杰作源自陕西这所高校!

一座建筑沙盘怎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黄帝陵修复规划设计沙盘的魅力在于,它将一条“风水线”暗合在景观之下,使黄帝陵景区有了灵魂。

拉开修复皇帝陵的序幕

《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这是黄帝陵在史书上的最早记载,其历史可上溯至周朝。尽管历代都对其有所修葺,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建设,陵冢与周边环境依旧破坏严重。1990年4月,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怀在看到黄帝陵的现状与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后,神情沉重地说:“我们能建设一个新中国,为什么不能把祖先的遗产圣地保护好?”

自此,重新修复好黄帝陵的重要任务被提上日程。同年5月,陕西省成立了修复黄帝陵专门机构,拉开了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高规格修复皇帝陵的序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成立了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小组,时任校长何保康

亲自挂帅,时任校党委书记李峰荫全面负责后勤,建筑学院打前阵,专家教授兵分两路,一路翻阅文献资料,构画蓝图;一路深入桥山,考察踏勘。

神秘“风水线”!黄帝陵修复工程中的惊世杰作源自陕西这所高校!

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黄帝陵包括山前区、庙宇区、陵冢区,整个陵区又与四周的山川河流交织在一起。新的整修规划设计,如何从大的空间环境着眼,使山、水、景、观、陵域有机协调成一个整体,烘托出桥山的山川之灵气。这是摆在承担修复重任的西安建大主要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解决这一难题,专家教授们需要找到能够将山、水、景观、陵域串联起来的灵魂。为此,考察人员连续十多天,顶着艳阳,冒着酷暑,跋涉于桥山周围50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川河流,从宏观上把握,对主要景点、关键地段一次次踏勘测量,竭力寻觅打开黄帝陵景区奥妙的钥匙。

神秘“风水线”!黄帝陵修复工程中的惊世杰作源自陕西这所高校!

发现神秘“风水线”

1990年8月的一天下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张缙学、赵立瀛几位老教授在桥山之南的印台山盘桓观测,但见北向桥山之巅莽莽苍苍的林海中,桥山巅峰之下,海拔994米处的黄帝陵冢,犹如一把座椅,背靠海拔1021米的桥山主峰,左牵东湾“青龙”,右携西湾“白虎”,沮水东、南、西三面环绕,面迎平展若几的印台山,这一幅宏大的画面,与山脚下的庙区建筑群串联,形成一条桥山陵区、庙区、沮水、印台山既有机联系,又若隐若现的黄帝陵轴线。这样的轴线,在学术上称为“风水线”。

不知谁惊叫一声:“快看,风水线!”众人急忙聚目北眺,仔细查看桥山北麓。眼前的风水线,完全符合我国古代风水学中关于陵墓建筑的要求。抓住了黄帝陵风水景观的轴线,就等于发现了黄帝陵修复的灵魂与纲领,从而更易从大区域环境中把握黄帝陵间各部的联系。

神秘“风水线”!黄帝陵修复工程中的惊世杰作源自陕西这所高校!

制定黄帝陵修复规划

经过激烈论证,专家教授达成共识:以“风水线”为中轴线,在桥山到印台山之间的平原中重现当年的轩辕湖,恢复历史上桥山八景中的“桥山夜月”,在湖中架一座轩辕桥。这样,湖水既可以把桥山与印台山连成整体,又可以烘托出山势的雄伟。在桥山陵冢至印台山的轴线上建一座功德坛,此坛东临庙区,西望县城,南对印台山,北接神道,加强了桥山陵冢与印台山的呼应。

庙区采用一进三院的方案:前院为古柏区,二院为碑石区,三院为祭祀区。从庙侧直接上陵,从功德坛修神道,采用曲不离直、形断意连的办法,直达陵冢处。陵冢以古朴庄严风格修复,与整个规划做到和谐统一。

规划组将黄帝陵修复方案落实到模拟沙盘。以建大张缙学、赵立瀛、吕仁义等教授为代表的规划组带着沙盘登上人民大会堂,并汇报了黄帝陵规划最终方案。从中央领导到专家学者,都对此由衷称赞。随后,黄帝陵一期修复规划于1992年8月正式批准通过,修复工程正式开始。1993年7月,陕西省政府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审定批准,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规划设计组编制的《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大纲》将作为黄帝陵整修和保护建筑的指导性文件。

神秘“风水线”!黄帝陵修复工程中的惊世杰作源自陕西这所高校!

张缙学、赵立瀛、吕仁义等西安建大教授为代表的黄帝陵修复规划组,凭借超高的专业水准、求真的研究精神、不懈的奋斗拼搏,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黄帝陵修复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学校辉煌办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文章部分素材节选自《漫游中国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