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来了,帮你清空购物车的老板是否已在途

又是一年双“11”,还记得2016年的李冰冰吗?曾经在双“11”自掏腰包清空女员工购物车,

光看这个举动,小梁作为员工都已经有点热泪盈眶了。

双“11”来了,帮你清空购物车的老板是否已在途

双“11”自掏腰包清空女员工购物车的李冰冰

当然,可能在大多数的职场中,我们没有这么壕气的老板,但是在评价一份工作时,特别是你准备面试一份新工作时,怎样与你的新老板相处,是你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面试时,你的注意力往往都在说服老板“我值得雇用“上,还无暇顾及到对老板的评价,但这事儿确实挺重要的。

而如果想探知他的管理风格,应该问些什么呢?是否应该试着和这个老板的其他下属谈一谈?有没有一些需要警觉的事?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工作开心与否,最大的影响因素莫过于与上司的关系这一话题。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认为: “员工辞职的主要原因无非两种,要么是与企业文化不合,要么就是被老板逼疯了。”一般来说,只有真正和老板一起工作,才能明白其中滋味。也就是说,入职那天才算是我们第一次见到自己的老板。话虽这么说,你还是要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不仅仅是红色危险信号,首先你要了解老板是谁,而没能把超级好老板认出来,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比认不出坏老板更严重。毕竟,超级工作和超级老板实在太难找。


双“11”来了,帮你清空购物车的老板是否已在途

工作开心与否,最大的影响因素莫过于与上司的关系


明白要什么


第一步,想想你希望在老板身上看到什么品质。至少你需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他诚实吗?
  • 他给你的工作是否可持续?
  • 你具备做好这份工作所需的独特优势吗?


你可以花点时间,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关系——你是想要老板做后盾支持你自由决断,还是希望老板作为导师时刻与你并肩作战?这些都可以用作评估未来老板的标准。

相信直觉


面试过程中不断保持自我对话,这一点也很重要。过度聚焦于获得新工作,会降低你的判断力。

在每次面试结束后,都不妨问问自己,这是你想要的工作吗?你愿意和这个上司一起工作吗?你对这个人的感觉好吗?你是否能想象和他一起共渡难关?或者你可以和他进行不愉快的谈话吗?

如果感觉比较冒风险,那么最好相信自己的判断。

可以提问,但请小心


通常你可以通过试探性的问题来了解潜在的老板,但需要注意措词。人们总说面试是一个双向过程,实际上没那么简单。如果就管理方式多问几句,潜在老板也许会误解你对这份工作不感兴趣。

所以你不能问太直接的问题,比如问领导风格如何之类的问题。这不仅表示你尚在犹豫,而且也得不到诚实的回答,因为此时潜在老板正处于卖方位置。你可以提那些能让潜在老板真的设想你在这个职位上工作的问题。比如,“我的日常工作是什么?” “怎样才能快速上手?” 措辞中假设自己已被录用,能帮助潜在老板在脑海里构建一幅与你共同开展工作的画面。

与此同时,你可以观察他的反应。观察他是否有谈话的主动意愿,还是只是照本宣科,将此设想为你正与未来老板一起完成工作项目。如果他主动与你展开谈话,就意味着他有与你共事的意愿。通过谈话建立起友善的关系后(只能在这之后),你可以问些问题,激发他对你填补空缺职位的期待,同时也可以向你透露这份工作的潜在负面因素。

提前做功课


如果没做尽职调查,那你就犯下了最严重的错误。不要两眼一抹黑就去上班,真实情况可能让你大吃一惊。也许你会发现企业文化太过一本正经,或压力巨大,或孤独压抑,所以你在准备接受这份工作前就该有所了解。你需要预先尽可能多地收集情报。

另外,可以在网上搜索你的潜在老板,看看他的网上介绍,还有哪些人做过他的下属。

见见未来同事


与共享同一个老板的人谈谈,问问他是一种什么样状态的工作——哪些让他们开心,哪些又让他们觉得为难。然而请记住,一定不要超越恰当的底线。保密限定等原因,会妨碍这类谈话。

收到入职offer后,不妨先要求在公司里与未来的团队相处半天。招聘经理会认为,这一举动表现出了你的诚意和主动性,而你也有机会与同事互动,感受一下日常工作环境和未来老板的影响力。

记住这些原则


正确

  • 面试过程中,注意观察老板是如何对待你的;
  • 上网搜索上司的信息,可能的话还要找到前雇员,问问他们对于工作的评价和感受;
  • 要求在公司待上半天,和未来同事、老板互动。


错误

  • 忽视面视过程中,内心对老板的直觉;
  • 直接提出关于领导风格的问题——你很难得到诚实的回答,而且招聘方会认为你并不诚心想要这份工作;
  • 忘了查找未来老板在社交媒体上的资料。
双“11”来了,帮你清空购物车的老板是否已在途

职场妈妈回归后的工作选择

而针对很多在生完孩子、离开职场一段时间后的已婚已育妈妈们来说,重新回归职场想找份工作,那么不妨参考如下案例,提前了做足老板的功课。

案例:在生完孩子、离开职场两年后,张女士想找份工作。她的目标是个全新领域:社交媒体。搜索不久她就发现一个完美的工作机会,一家全国营销公司正在招人。

第一次面试结束后,她感到有点不安。虽然她表现得不错,但未来老板却回避了一个重要问题。“当我问到这个职位的前任时,老板闪烁其辞。不过,因为他们让我第二天就参加下轮面试,所以就没太多注意这个问题。”

第二轮面试没有出任何状况,但张女士还是决定到网上查一查。她用LinkedIn搜索公司前雇员,稍加查找,就发现了好几个曾在自己面试部门短暂工作过的人。张女士给三个人发了信息,其中一个女性发来回应:“在这个经理手下工作简直是个恶梦,虽然他对每个人都很严厉,但对女性更苛刻。”

当公司派人打电话让她下周开始上班时,她拒绝了。这个决定有点艰难但却很明智。“我现在为这家公司做外包工作,已经给他们工作了三年,而之前曾申请过的那个职位,总是人来了又走,每年都换人。”

所以利用招聘社交工具提前做足功课,了解到新工作老板的过去行为,避开潜在的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