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講堂」別讓拖延成爲病態

“定好的計劃永遠是一紙空文”“總不能在下班前幹完一天的工作”“今晚又要熬夜趕論文”……年輕人常常因為拖延而讓自己陷入狼狽。近日,西南交通大學的校長在開學典禮上給新生們上了一堂別樣的“開學第一課”,校長不談學術研究,也不談職業規劃,而是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對拖延說“不”。

明知道需立即行動否則後果嚴重,卻仍然要等一等、放一放、緩一緩,甚至自我安慰“明天再做或許能做得更好”,拖延症其實是一種自我調節失敗。

偶爾拖延會耽誤工作,但如果成為一種長期的症狀,則可能會透支健康,乃至嚴重影響個人發展,這或許是校長別樣一課的用意所在。時而偷偷懶無可厚非,但如果懶惰成性,就可能反過來塑造人的性格。一旦被惰性長期控制,放棄或逃避就可能是遇事的第一反應,這不知要讓你失去多少發展的機遇。

戰勝拖延症自然不易。一些原則還是要遵守,比如減少分心之事,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增強能力、解決問題上。開始學習或工作後,應儘量少做看似與任務相關,實則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比如頻繁地刷手機、查看郵箱、打探信息。集中精力於主要的事情,是戰勝拖延的重要方法。

還需要雷厲風行的作風。“5秒法則”不妨一試,就是當你有了目標和行動的想法時,立刻倒數5、4、3、2、1,動起來。比如早晨鬧鐘響起之時,大腦會聯想起很多感受——糟糕的天氣,擁擠的交通,麻煩的工作……離開被窩變得困難,而倒計時會幫助我們甩掉複雜的感受,直接跳起床,讓改變發生。不妨把更多的“5秒”運用到行動中,發現自己在猶豫不決,試圖拖延的時候,就默數5個數,然後果斷行動,把拖延拋在腦後。

拖延症歸根到底是缺少行動力,所以向它宣戰,最犀利的武器就是——行動起來!

(來源:《人民日報》2018年9月25日第19版,作者:黃秋霞,原文標題《堅定地對拖延說“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