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鑑於往事 資於治道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 资于治道

北宋結束了中唐長期的混戰,實現了國家統一。經濟文化達到了清明上河圖般的繁榮。但內政多弊,御戎不力,局勢不穩。在這個既有生氣而又苦悶,既前進而又軟弱的年代,便生髮許多或主張以“柔道”治天下,或祖宗之法不可變,或立志改革,實行變法的思想。而作為史學家的司馬光,開始認真面對現實,回顧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窮畢生精力,網羅眾家之說,成一家之書。

《資治通鑑》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爭讀不止。《資治通鑑》受到了極高的稱譽,與《史記》並稱為史家雙壁。《資治通鑑》近千年來也的確做到了“鑑於往事,資於治道”。

司馬光少年時擊甕救友,中年後編撰《資治通鑑》,晚年殘病上朝執政。他是以“誠”、“儉”寫就人生的史學家。誠於天下,他用《資治通鑑》鑑於君王,資於百姓;儉於天下,他身處相位,而家徒四壁。誠於自身,他用洋洋萬言,化與王安石心結;儉於自身,他恪守著“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為百姓他直言敢諫,短短几月上疏“三言”、“五規”,一生上疏奏摺四百餘篇。為天下興亡,他嘔心瀝血編史十九年之久。

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當初只是為了“關國家之興衰,第眾家之休慼”而著史治國。但其史學價值卻遠遠超過其本意,它不僅為統治者提供借鑑,也為社會提供了一筆知識財富,為我們展現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一千三百餘年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面貌,讓我們在國家盛衰、民族興亡中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正如清代學者王鳴成所評價的“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資治通鑑》稱為史家絕唱,當之無愧。

《資治通鑑》詳述了上千年的歷史,也走過了近千年的足跡,在它或成為案頭,或成為枕邊,或遺棄角落的書本後,走到或稱讚,或否認的今天時,我們不可否認,《資治通鑑》裡的確也有著司馬光個人的喜好,有著濃郁的個人色彩,但是它作為一本史學鉅著是無以質疑的。

因為有利弊,有精華、有糟粕。所以我們才要揚長避短,才要取精舍粕。《資治通鑑》走到今天更需要我們去攝取的它誠於天下,忠於百姓的思想和司馬光的無私與忠誠。我們只有誠於天下,才能誠於自我,我們只有忠於百姓,才能忠於義,忠於我。《資治通鑑》給予我們的是一面鏡子,卻要我們成就的是鏡子裡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