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朕死後兒子你一定要善待此人,結果兒子登基後,將其賜死

李世民:朕死後兒子你一定要善待此人,結果兒子登基後,將其賜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皇帝中,人們最熟悉的一位皇帝。關於他的繼位,民間眾說紛紜,有褒有貶,不論怎樣,他繼位之後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堪稱一代仁君。而一直盡心擁護他的長孫無忌也是助他上位的頭等功臣,凌煙閣功臣第一位,一直被李世民記在心裡。

李世民:朕死後兒子你一定要善待此人,結果兒子登基後,將其賜死

長孫家與李世民的關係,應該是人們最希望看到的知恩圖報了。不同於一些皇帝迫害開國元勳的慘案,李世民對於長孫氏和長孫無忌都非常感恩,不僅把長孫氏封為皇位,還為長孫無忌封賞,令他成了大唐的宰相。受到這樣的禮遇,長孫一家也非常感激,同時沒有因為身份變得尊貴了就恃寵而驕,甚至他們還多次謝絕太宗的封賞。

李世民:朕死後兒子你一定要善待此人,結果兒子登基後,將其賜死

貞觀五年時,太宗封賞一眾老臣,其中對於長孫無忌,是給予了司空的職位。雖然對方極力推辭,但是皇帝仍表示心意已決,不封賞不能讓內心安寧。同時他還做了一首詩《威鳳賦》給長孫無忌,字裡行間無不透露著太宗把這位老臣的擁戴之情銘記於心。

十一年後,皇后去世,這時的皇帝把對皇后的虧欠,都彌補在長孫無忌的身上。不僅諸多大事都重視他的意見,在禮遇和封賞上也是從不怠慢。不久以後,由於太子被廢,在儲君的人選上,皇帝和長孫無忌開始出現不同的意見。

李世民:朕死後兒子你一定要善待此人,結果兒子登基後,將其賜死

皇帝有意立李泰為儲君,而長孫無忌和一些大臣更擁戴李治。由於皇帝非常看重長孫大人的意見,因此在這件事上猶豫不定。如果不是因為在意長孫大人的感受,皇帝大可以遵照自己的意思選擇繼承人,就是在這段猶豫的時間,李泰做出了糊塗事。

李世民:朕死後兒子你一定要善待此人,結果兒子登基後,將其賜死

李泰太想要太子之位,不僅多方活動,還去恐嚇李治。後來這件事情敗露,太宗對這個兒子非常失望,這樣的人品是不能繼任皇位的,最終他選擇了李治為儲君。長孫無忌在這件事上一直偏向李治,在助其成為儲君的過程中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朕死後兒子你一定要善待此人,結果兒子登基後,將其賜死

貞觀二十三年,皇帝病重。臨時前他把太子和一眾大臣叫到身邊,特意叮囑李治,以後你繼位一定要善待長孫無忌,不能陷害他,如果你不聽這些話,就不是我們李家的兒孫。皇帝臨終前留下如此重託,李治當然不敢不聽。況且,長孫無忌又是他的舅舅,還是幫他坐上皇位的人,似乎這個要求很容易滿足。

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李治還是違背了父親的臨終託付。

李世民:朕死後兒子你一定要善待此人,結果兒子登基後,將其賜死

登上皇位後,李治對於自己的舅舅開始有了偏見。後期再加上武則天的出現,令這對舅舅和外甥的關係達到了冰點,最終李治違背了諾言,將長孫無忌賜死。太宗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最感念的老臣,被自己安置在凌煙閣首位的大唐功臣,竟然就這樣被自己的兒子逼死了。

李世民:朕死後兒子你一定要善待此人,結果兒子登基後,將其賜死

多年後,李治開始反思自己對舅舅的處罰。為了彌補自己做出的錯誤決定,他對舅舅進行了平反,恢復了他的爵位,又把他的屍骨請進了昭陵安葬。只是人都死了,這些做法也只能是讓活著的人安心,對於死者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

參考文獻丨《舊唐書·長孫無忌傳》 《舊唐書·后妃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