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親子關係,正在悄悄毀掉我們的家庭

中国式亲子关系,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家庭

中国式亲子关系,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家庭

湖南衛視前陣子有一檔很火的親子節目叫做《少年說》。在這個節目裡,孩子們站在高臺上,向父母坦白,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湖南衛視的收視率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他們總是能夠抓住觀眾的痛點。這檔節目的初衷在於處理親子間或隱或現的矛盾,幫助節目中的親子們加強互相之間的理解與溝通。正是因為節目中折射出來的中國式親子關係是大多數中國人所經受的,所以一經播出便引發了廣泛熱議。

“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老是要這樣子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我再也不想吃雞蛋和蘋果了!”

“媽媽,我再也不想學拳擊了,我要學街舞!”

“我的興趣班太多,12個,有些我自己連名字都弄不清楚……”

中国式亲子关系,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家庭

這些都是孩子們在高臺上向父母袒露的真心話。這些孩子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我們每個人小時候的影子。時間在流逝,光陰在變化,可是中國式的育兒、中國式的親子關係還在延續下去。曾經的孩子如今為人父母,新生一代的孩子又將重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癥結。

糟糕的親子關係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社會上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了問題,卻無意或不知如何去改變,就任由這種糟糕的親子關係隨著生命的延續而生生不息地延續下去。

傳統的中國式父母通病:

01 你還小,要聽爸媽的

“我是為你好,你聽我的。”“我是你爸爸/媽媽,我都是為了你好。”想必類似這樣的話語大家都很耳熟,因為它們時時刻刻都在千萬的中國家庭裡迴響。

可是為孩子好,沒有用對方法,更是對孩子成長道路上的一種傷害。

央視紀錄片《見證》之“藥案尋蹤”節目中播出了一個關於嬰兒服用泡騰片的案列,令人嘆惜:一個年僅18個月幼兒,因為家長錯誤方式服用泡騰片,導致孩子窒息並最終因腦部缺氧時間過長,在重症監護室搶救一天後無效最終死亡。可怕的是這樣的新聞事件並不是個例。

大多數初次為人父母的他們,並沒有太多的經驗;很多父母自身的認知能力有限,並沒有開闊的眼界;很多父母自己還是個“大孩子”,心智並沒有完全成熟等等。

認識自我都不容易,自我教育更難,更何況是教育孩子。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並非完美無瑕,稍不注意便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是傷害。

中国式亲子关系,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家庭

《少年說》裡,那個站在高臺上大聲朝母親喊著:“我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的男孩子,他已經十幾歲了。表面上逼著孩子去吃雞蛋和蘋果是對孩子的關心,實際上是母親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她不相信孩子能夠自主去均衡營養,健康成長。

不信任超過了邊界就會成為控制。而許多家庭關係出現痛苦的根源,就是許多父母普遍缺乏界限感。時常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在長大後往往能夠更加自信和開朗,更加善於與人交往。少一些控制,多一些信任。不讓自己去操控孩子的人生,而是讓孩子能夠自由成長。

02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你就不行?

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每一個孩子年少的噩夢。《少年說》中就有一個女孩哭訴自己的努力從來得不到母親的認同。

中国式亲子关系,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家庭
中国式亲子关系,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家庭

節目的後來,女孩向母親告白失敗,哭著跑下臺。她的告白被母親以“不打擊你就會飄”的理由駁回。她或許是鼓起了很久的勇氣才踏出了這一步,卻被母親一口否決。

女孩流著淚跑下臺時,學霸朋友來到了她的身邊,學霸朋友說:“你也是我的別人家的孩子。”下一個上臺的正是學霸。

“別人家的孩子口中也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我媽媽就經常跟我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每一個人體育都及格了,而你呢,什麼都不行……”

攀比是個永不會停止的話題,因為慾望永無止境。父母們不斷地希望孩子能夠優秀、更優秀,卻忘了完美無瑕的人從來只屬於電視劇中的虛擬角色。父母們總是一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孩子們不會相信那句“我是為你好”,他們只會覺得在父母的心裡,“我的優秀,真的比我本身更重要。”

中國很少有父母會相信自己放手孩子也能發展得很好,所以他們一路鞭策孩子聽話懂事,一路期待孩子健康成長。殊不知大洋彼岸的許多發達國家,對孩子放養式的管理已然成為主流。孩子們的學習和適應能力真的比你們想象的好得多。

中国式亲子关系,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家庭

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應是孩子成長中的良師益友。朝夕相處中,父母的行為、思想、觀念等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少一些無謂的攀比,多一些關愛與理解,讓孩子自信快樂地健康成長。畢竟,孩子健康快樂才是每個父母最希望看到的,不是嗎?

03當中國式親子關係遭遇逆反期

武志紅在新書《巨嬰國》裡提到了一個概念:中國90%的人心理模式上還是巨嬰,家庭關係模式是母嬰共生。孩子們剛一出生時,會更喜歡懷胎十月的母親,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若是父母親的陪伴相差無幾,對父母親近與否便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然而,大量的中國家庭卻並不是父慈子孝、一家人其樂融額的狀態。現中國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忙於工作缺席孩子生活的父親,一個操持家庭內外焦頭爛額的母親,導致了一個缺乏關愛出現問題的孩子。

當父母的缺席遇上了孩子的青春期,稍不注意便會引來重重的家庭矛盾。父母摸不透孩子的心思,孩子拒絕和父母過多地交流,原本應該親密和諧的一家人,若是不能及時處理得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便會越來越疏遠。

中国式亲子关系,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家庭

早在2006年,湖南衛視在一檔叫做《變形計》的節目中,便將許多城市裡在成長中出現問題的青少年與山區的淳樸孩子互換角色,讓他們體會不同的生活。節目中叛逆暴力的城市孩子,他們一個個如同混世魔王,似乎無可救藥。可是經過山區的“新父母”陪伴後,他們內心柔軟純良的一面便顯現了出來。

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缺席,往往會讓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一些問題。若是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更是容易產生極大的家庭親子矛盾。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應是一個拉著孩子成長的人,而應是一個陪伴者的角色。你看著孩子在慢慢長大,他會遇到挫折,也會遇到欣喜。在他開心時你能分享他的喜悅,在他遭受挫折時你能握住他的手支撐他一把。少一些居高臨下的呵斥,多一些體諒的陪伴,或許這才是比較好的親子相處模式。

該何去何從?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些是千百年來我們在弘揚著的傳統文化。然而當日益忙碌的現代父母遇上了個性鮮明的新生一代,許多傳統的中國式家庭關係的弊端便日益顯露。

在西方有種說法:每個人都會出生兩次:第一次是作為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也就是出生到了原生家庭。第二次是通過結婚,用愛的力量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再生家庭。

所以在家庭裡,夫妻關係才應該是第一位的。夫妻之間的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而不是以孩子為紐帶。那麼哪怕當孩子長大後去組建屬於自己的家庭時,夫妻之間仍能夠美滿地過好下半生。而父母的親身示範,本身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然而很多的中國家庭,一旦擁有了孩子,孩子就立馬變成了整個家庭的核心。以孩子為紐帶的婚姻生活可能短暫的穩固,卻無法長久。當孩子長大成人去組建屬於自己的家庭的時候,紐帶一斷,夫妻關係可能就無法再維持下去。而這種家庭關係非常容易導致父母在對待孩子的許多事情方面會越界,甚至達到控制孩子人生的程度。

要想解決目前的中國式親子關係困境,需要親子雙方的共同努力。做子女的,要學會體諒與懂事,懂得如何在不違背自己自由意志的前提下,與父母和諧相處;與父母坦誠相待,願意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做父母的,不隨意否決孩子的想法。去思考孩子為什麼會有與自己不同的想法,而不是因為與自己想法不同就否決。時代在變化,許多事情的是非曲直也在發生變化。有時候或許不是孩子錯了,只是他們從小生活的時代與父母真的不同。學會接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在時代的變化裡與孩子一同成長。

學會不去包辦孩子的一切是所有中國家長應該學會的第一課。

不過多幹預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學會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讓他們學會獨立,同時要給他們一定的正確引導;學會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屬品,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讓孩子替自己去完成未完成的夢想,而是引導他們去追尋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要學會懂得適當放手,更要善於陪伴。再忙也不缺席孩子的每一次家長會;再忙也要定期全家人一起吃飯談心;再忙也要預留假期家人一起出去旅行升溫感情。孩子是最簡單的生物,你對他好,他便與你親近。你以忙碌為由缺席他的生活,他也會用你不懂我為由拒絕你進入他的世界。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從來不會只懂得和孩子講道理和提要求。孩子不是用來講道理的,而是要用來關愛和承認的。承認他們的青春、允許他們去犯錯,給予他們表達自我意識的權利、提供足夠的空間讓他們釋放天真,在必要的時候提供正確的引導、永遠做他們身後的大樹,或許這才是優秀父母應該有的模樣。

文字:羅坤 排版:羅坤

文章觀點獨立,與平臺無關

中国式亲子关系,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家庭

【一個分享】

父母用自己的想法干預孩子的成長

究竟正確與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