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则西之死”何以触动公众心弦?

最近两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魏则西之死引发滔滔舆论。罹患滑膜肉瘤的魏则西生前在传统治疗手段无望的时候,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接受一种号称为“最先进技术”的“生物免疫疗法”,在耗费20多万元后,被寄予最后一线希望的DC-CIK疗法,并没有挽回一条年轻的生命。

滑膜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转移性强,目前难以治疗。“生物免疫疗法”有无科学依据,或有多大的疗效,是相当复杂的专业问题,在医学界还没有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它还不是成熟的医疗技术。魏则西去北京肿瘤医院咨询时,一位医生就明确告诉他们业内不承认这个技术,并告诉他们“如果真去做的话,武警二院在全国搞得最早,可以去那儿咨询”。而这也证明,魏则西在选择尝试“生物免疫疗法”过程中,百度搜索也只是信息的来源之一,当然起到的是求证作用。

魏则西的选择恐怕算不得是病急乱投医,更多还是强烈求生欲望驱动下的尝试。既然是尝试,注定有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最大的莫过于人财两空的结果,尽管在意料之中,却又有难以承受之痛。当然,这样的结果在医疗领域相当常见,哪怕是重大疾病的常规治疗同样如此。而医疗的不确切性与医疗的营利性之间,呈现出吊诡的反比函数曲线,挽救生命的愿望越急切,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医疗的功利性,加剧了社会对医疗过程的猜疑,从价格到技术再到疗效,无处不在。比如,魏则西质疑医院虚假宣传,夸大治疗有效率;诟病百度的竞价排名,放任医疗机构误导社会。的确,站在功利的角度,并不乏渔利患者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患者往往在承受疾病带来肉体与心灵痛苦的同时,还感到被欺骗、被宰割,尊严受到严重伤害。

“魏则西之死”只是个案,它之所以触动公众心弦,是因为背后是生命与尊严的宏大话题。在可能面临的重大疾病面前,不是所有人的选择都比他更理性,也不是所有人的遭遇比他更好,都会显得被动而无奈。这需要从更多维度来反思,如生命教育、医疗伦理、医疗体制机制等等,让患者不片面迷信与依赖医疗,医者保有谨慎科学的态度和人性关怀的成色,医疗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公益,才能让患者真正有尊严感。

■ 木须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