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15起,「滴滴」頻繁報警,想告訴我們什麼?

3年15起,“滴滴”頻繁報警,想告訴我們什麼?

最近幾乎所有媒體和平臺都被滴滴司機強姦殺人事件刷屏,而這距離上次"鄭州空姐遇害"僅僅相隔113天。

113天, 兩起慘絕人寰的命案,這僅僅是曝光後,而未曝光,甚至未遂的案件,又有多少?想想都讓人有些不寒而慄。

3年15起,“滴滴”頻繁報警,想告訴我們什麼?

先講個故事,大學時候,喜歡在網上玩遊戲,來來回回就認識了不少網友,有幾個甚至互換手機號等常用聯繫方式。那天晚上,一個人在宿舍日常,突然收到一條微信電話,沒多想就接了,是我遊戲裡認識的一位女網友打來的,只是這次比較奇怪,她與我交流的內容不再是我們交集更多的遊戲方面,而是你吃了嗎?在幹嘛?週末有沒有空這樣的略顯曖昧的話題,我陪她聊了很久,後來她告訴我,她叫了快車,車上司機一直試圖跟她聊一些猥瑣的話題,她沒辦法,只能打給最近聯繫的我。

我常常想,滴滴頻繁曝光的背後是什麼原因?前幾天看了一個帖子,樓主曾經幹過很長時間的Uber後來又去做滴滴,因為某些原因放棄了司機的工作。據他說。滴滴作為一個平臺,在責任主體方面有著相當大的缺失。做過滴滴的朋友可能知道,滴滴注冊要求三年駕齡,要求實名認證,要求保險,要求無重大事故記錄,但是對於駕駛人員背景審查方面,有時候卻"寬鬆"的很,沒有吸毒記錄,沒有殺人記錄有這些可能就足以註冊滴滴司機。

而滴滴司機,又是怎麼樣的群體呢?這裡小編不排除真的有些司機愛崗敬業,但是用朋友一句話說,想當好司機,為什麼不去註冊出租車?為什麼不去考公交車?要知道,勤奮一點的出租車司機在我們這種三線城市,工資也是能過5000的,而公交車更是有6000起步!做滴滴,無論是收入還是福利都不是好的選擇,唯一的好處就是時間自由了。再談司機本身,這裡很不負責任地說,滴滴養活了多少遊手好閒的"底層人",他們不願意工作,又不肯坐吃山空,像三和大神一樣,幹一天,吃三天,沒錢了再去開車接單,這些人素質堪憂,更別提責任意識和契約精神了。更有甚者,用別人的信息註冊成為司機,其實實際司機和註冊信息,根本就不是一個人!而這種司機,自然不用我多說了。

國外的朋友告訴我,美國Uber在接到乘客投訴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秒速凍結司機賬號,他們擁有極其龐大的客服團體,每個客服的權限都是一樣的,在公司,最底層客服的門卡也可以刷開經理級別的辦公室門,客服可以隨意凍結、封禁用戶賬號,轉移用戶資金。在美國接到乘客投訴或者報警,客服通常會直接凍結司機賬號,而後在平臺私信司機,讓司機主動聯繫平臺說明情況,再與乘客對接,如果出現乘客惡意差評,客服會警告乘客,扣除一定信用積分和乘車資金,第二次限時凍結,第三次,抱歉,您的身份信息將永遠不能用來乘坐Uber車,同樣的流程存在於司機端口,只是更為嚴格。以上所有的過程,均採用人工客服的方式,客服判斷責任主體。客服的權力如此之大,監管客服的,則是一份鉅額違約合同,如果客服惡意凍結賬號,轉移資金等,一經發現違約金可能會讓他賠償一輩子!反觀滴滴車,機器人回覆,除了警告還是警告。

本次事件,滴滴車司機被確認已有前科,他是怎麼重新開車上路的?這責任只能是平臺擔負。一時間,所有媒體都在教大家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報警。如此轟轟烈烈的"科普"活動中,滴滴平臺卻悄無聲息的下架道歉聲明,現在在百度輸入"滴滴"的關鍵詞推薦搜索欄裡也不會出現滴滴違規等相關詞彙。在信息化的時代,貌似商業才是這個時代的主題,法律與道德,在這個社會約束著我們不去傷害他人,讓我們善良。可是法律,最終用於追責,是道德這條摸不到的線警示惡人的罪惡,可他們都已經是惡人了,又怎麼會被道德束縛?滴滴事件背後,是無數部門的失職,是國民素質低的體現,是無知無畏踐踏著脆弱的生命。

3年15起,“滴滴”頻繁報警,想告訴我們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